卓越医师人才培养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体会
2020-12-16庞秋霞王爱红郭贤利王逢会吴殿磊
庞秋霞,王爱红,郭贤利,王逢会,杜 娟,吴殿磊
(延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陕西 延安 716000)
近年来,随着医学各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为了全面提高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提出了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我校经过医学院专家、教授论证分析,依照卓越医师培养的宗旨,结合学生基本素质,从2013级开始,每个年级选出4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卓越医师课改班。为培养合格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老师们积极投入对该学科教学的改革,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将多种授课模式融入该学科教学。通过对医学院2017~2019级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反馈良好,现将取得的教学改革经验和体会加以阐述,希望能够为医学生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应实现人才培养中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素质教育的多重功能,因此把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教师在介绍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传播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品格。生物化学中的很多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打动学生。例如,在介绍“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时,结合当前新冠疫情,介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使学生了解病毒RNA检测的同时,更加理解“抗疫战争”中进行核酸检测的隐形战士的伟大,激励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将自身所学知识用于医学事业。在核酶的讲解中,举例理想核酶在艾滋病病毒防御与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介绍酶的发展简史时,通过介绍我国对酶及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远远早于欧洲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介绍“糖代谢异常”知识点时,通过对糖尿病的介绍,促使学生去关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讲述呼吸链各组分的作用时,引申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无贫富贵贱差异,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角色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力量,告诫学生要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
2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2.1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应用“雨课堂”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讲授,而是实现多元化师生互动。“雨课堂”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它巧妙地将教学工具融入PPT及微信平台,能够即时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可以实现师生的实时沟通,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2]。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充分体会到了“雨课堂”所带来的教学改革优势。教师方面:①在PPT中安装雨课堂软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适合智能手机观看和使用的雨课堂PPT课件,同时插入图片、视频、动画甚至网络资源等内容,使课堂更加丰富,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疾病案例以增加学习的生动性。②把制作好的课件通过雨课堂发送至学生端,让学生提前预习PPT内容,在学习难度较大的PPT页面点击“不懂”,老师便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对此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③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设计预习内容,并设置相关习题推送至学生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④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练习题,同时设定分值和答案解析,便于试题答错的学生通过阅读答案解析即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练习题在一个模块课程内容讲解结束后推送给学生,作为随堂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案,考查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学生方面:通过二维码登录后随时下载老师推送的PPT和预习任务单提前预习和线上学习,根据练习结果,针对薄弱环节多花时间,也可在线上与老师互动学习。另外,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扫二维码进课堂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弹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2.2 有效利用MOOC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更加直观、科学、艺术、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3],基于MOOC/SPOC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主打的在线教学方式。MOOC属于开放性网络课程,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与“雨课堂”有效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MOOC平台、雨课堂等教学工具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答疑补充,从而在学生自主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例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在观看视频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学习提纲:“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一级结构发生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特点”,并通过“雨课堂”推送案例课件“镰状细胞贫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在课前查阅资料,学习通过对“镰状细胞贫血病”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在雨课堂讨论区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理论课授课中,教师首先通过雨课堂推送测试题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然后在课堂中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解决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2.3 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应用和学生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培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协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案例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师生交流沟通[4]。
将48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12名学生,选出一名组长。带教老师根据课程与教学大纲内容提前设置符合教学目标、适于学生自学的常见典型案例与问题。提前1周将案例与问题发放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安排,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书籍、文献等资料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老师提出的问题与案例相关的课程内容。每组安排1名同学在课上发言,主要阐述每组的学习结果,本组其他同学可补充发言。待各组同学发言结束,老师对每组进行点评,最后进行总结,再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个系统性的讲解。完成学生自学为主,并与老师讲授相互融合与补充,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既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知该案例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结合实践将该学科与临床加以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连续三届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和课堂发言的胆量,同时提高了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
2.4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强化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教学的教学模式[5]。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强的工具课程,在课程中分子生物学部分运用双语教学模式,以双语教学为突破口,结合学科研究动态和前沿,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利于培养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借鉴一些兄弟院校的经验[6],在分子生物学内容授课部分,运用双语教学模式,课上老师用汉语和英语结合授课,课堂问题让学生尽量结合使用英文进行回答,老师并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进行点评解答,并预留部分简单案例,让学生尽可能查阅外文文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也利于其了解国际上分子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和先进的研究方法,通过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以后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
3 问题与展望
通过成绩分析及调查问卷发现,仍有少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不适合”,但是普遍肯定“雨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认为“雨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能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互动性,但认为案例式教学占用了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文献,无精力和时间复习、预习课程内容,而且双语教学使得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听课较吃力,这些都表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对现存的这种“案例式结合”与双语教学的模式还要进行改革,要以卓越医师培养为契机,改革基础医学核心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