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蜂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分析
2020-12-16
青岛市畜牧工作站,青岛 266100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兼具季风与海洋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降水适中。林地面积21.3万公顷,农作物类蜜粉源植物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主要蜜粉源植物为刺槐、荆条、樱桃、蓝莓等,辅助蜜粉源植物众多,蜜蜂授粉产业发达。《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将“发展蜜蜂等特色养殖”作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攻坚任务。通过全面调研分析,总体把握青岛市蜂业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蜂业概况
1.存养量
截至2019年8月,青岛市蜜蜂存养量2.86万群,其中平度市13533群,其次是崂山区4772群、西海岸新区3970群;中蜂存养量3976群,其中崂山区2169群、城阳区1031群。养蜂100群以上的有86户,存养量21019群;200群以上的共13991群。各区市蜜蜂存养量见图1。
2.养殖规模
青岛市户均养蜂83.02群,其中西海岸新区户均养殖规模最大,为233.53群/户,其次为莱西162.06群/户,崂山区户均养殖规模最小为29.64群/户。各区市户均养蜂规模见图2。
3.蜂业组织化水平
青岛市共有养蜂场户344家,已成立市级蜂业协会1个,区市级蜂业协会3个,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18个,社员136人。
4.产量和加工能力
全市蜂蜜、王浆、蜂花粉产量分别为381.71吨、17.39吨和11.15吨;5家蜂产品企业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年加工能力约9000吨。
二、存在问题
1.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蜂场少,养蜂多为家庭副业,70%养蜂户蜜蜂存养量少于30群。各区市畜牧部门普遍缺乏养蜂专业技术人才,蜂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蜂场生产条件落后,生产管理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蜂农依靠传统经验养蜂,蜂业发展中的蜂群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越冬管理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短期技术培训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
蜂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发挥不明显;加入合作社的养蜂户占从业人员的39.53%,部分合作社空心化严重,未能在技术指导、信息提供、产销衔接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蜂农与养蜂专业合作社、授粉种植场户、产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产销衔接滞后,养殖环节利润相对偏低。
3.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地域知名品牌
图1 各区市蜜蜂存养量统计图
图2 青岛市户均养蜂规模统计图
本地原蜜以当地零售或网络销售为主,养蜂户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地域知名品牌;蜂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屡受打击。青岛市蜂产品企业多数加工外地原材料,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品牌宣传工作滞后,影响力不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扩张能力不强。
4.蜂农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
养蜂队伍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蜂农占69.4%,35岁以下的蜂农极少,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77.4%的蜂农为小学和初中学历,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影响蜂业可持续发展。
5.蜜蜂生存环境有待改善
土地开采开发、农药喷施、环境污染、农作物单一化种植等人类活动,导致蜜粉源植物逐渐减少,蜜蜂生存环境受到挑战。
三、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从市级层面重视蜜粉源植物种植和保护,并制定补贴政策。加大政策资金和金融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养蜂保险,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等方式,保证蜂农收益。扶持蜜蜂授粉产业发展,规范授粉市场,加快其商品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蜂产品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支持蜂业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地域知名品牌。支持休闲观光蜂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支持智慧蜂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
2.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亮点
持续推广蜜蜂良种,普及标准化养蜂生产、蜜蜂授粉等技术,培树蜜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个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养殖场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培树设施化农业蜜蜂授粉典型场户,发挥蜂业对绿色食品生产、现代高效农业的作用。充分发挥青岛地域、经济等优势,种植蜜粉源植物,探索蜂业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的路子,培树蜜蜂休闲观光示范园区(农庄),形成农业新业态,加快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蜂产业融合发展新亮点。鼓励对蜂产品精深加工或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3.提升蜂业组织化水平
发展适度规模养蜂户,引导蜂农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拓展其服务功能,实行组织化管理,推广和引进实用技术,规范养殖方式,提高蜂产品质量,使蜂农生产与市场销售形成有效对接;增强蜂农抵御市场、经营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养蜂协会在规范生产、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专业协会、养蜂合作社等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推行产品优质优价,完善企业与蜂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调动蜂农的积极性。
4.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聘请专家指导养蜂生产,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创新技术推广方式,针对蜂农技术需求,组织技术培训、观摩会等;充分发挥养蜂技术实验与示范基地作用,通过百姓讲堂、实操训练等培养养蜂技术能手;通过录制和宣传蜜蜂授粉技术视频等推广养蜂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土专家”和技术带头人;组建市级养蜂技术专家团队,根据养蜂户需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真正把养蜂技术送到蜂农家门口。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带动、运用机械化装备等多种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入养蜂队伍,增强蜂业发展活力。
5.加快品牌培育、拓宽销售渠道
加强与国家优质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等的交流与合作,引导蜂产品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充分利用青岛市资源和加工基础等优势,生产高端、优质、特色蜂产品,打造区域优势品牌,提高蜂业发展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构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实施产销直挂、农超对接、产品出口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销售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服务网络。
6.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对蜂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定期抽检并公布检验结果,提升行业信誉度和消费者信心。鼓励养蜂场户、专业合作社和蜂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程序;定期对市场上销售的蜂产品进行抽检,搭建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产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溯源,切实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加强蜂业宣传和推介
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网络、微媒体等,通过产品展示、消费咨询等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蜂产品的认知度,塑造质量优、信得过的地域产品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多渠道充分宣传蜂业对维持生态平衡、农作物提质增产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们对蜂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认同,营造蜂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