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宁600”品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0-12-16潘慕华
潘慕华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 景宁 323500)
景宁县地处浙闽交界山区,境内海拔1 000 m以上山峰有779座,为浙江省高山最多的县。全县254个村庄中有151个位于海拔600 m以上,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格局。长期以来,景宁县通过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在浙江和全国前列,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1]。全县拥有0.73万hm2纯净无污染耕地、10万hm2山林资源,森林覆盖率81.1%,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病虫害较少,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2]。目前,全县已形成惠明茶、食用菌、中药材、畜禽、蔬菜、水果、粮油七大产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产业仍然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的特征。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打造“景宁600”区域农业品牌,探讨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对更好发挥景宁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当地农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成效
1.1 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初具成效
近年来,景宁县积极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粮油、惠明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畜牧七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格局,实施建设生态茶园、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特色菌园、地道药园、绿色畜牧园,积极推广茶园养羊、稻田养鱼、茭田养鸭、林下种药等共生经济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培育“名、特、优、新”优质生态精品农产品。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
围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要求,实施“一证一码”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开展合格证普及使用培训,实现规模主体全覆盖。目前平台共有监管员50人,农业规模主体194家(含5家重复主体),其中纳入追溯管理主体174家(含生产过程追溯29家)。截止2019年,全县符合条件纳入追溯管理的县级以上规模农业主体达5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100%。
1.3 畜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
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划定禁限养区、加强执法监管等方式,使全县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逐步由“脏、乱、臭”向“绿、净、美”转变,助力畜牧业转型升级。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中蜂产业发展计划,积极组织中蜂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全县中蜂存栏21 300箱,蜂蜜产量达130 t、产值达2 100万元。
1.4 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景宁县坚持绿色发展,突出农业区域品牌体系建设,加大新建提升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生态基地建设力度。同时,大力开展主体培育,着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发展活力和规模经营效益[3]。
2 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2.1 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差,生产成本高
景宁县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先天条件不足。全县农业用地以山地为主,土地利用率低,同时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管理投入大,成本高[2]。
2.2 经营主体能力不足,劳动力短缺
全县农业生产主体以小微主体为主,小农户占比约60%,其年龄结构偏大,且缺乏一定的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管理粗放,产出率低,平均产值不高,经济效益差。另外,由于缺乏劳动力,农业产业开发所需劳动力不足,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2]。
2.3 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牌建设乏力
全县多数农业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且产品结构类同,并且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小,销售价格低、利润少,又进一步限制企业建设自主品牌的后续资金投入[2]。
2.4 营销缺乏龙头带动,经济效益不高
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销售自有基地产品处于饱和状态,带动农户营销能力不强;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产品主要依托市场销售,在销售定价方面受制于收购商,缺乏话语权,在产品销售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销售收益。总体上,全县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薄弱,缺乏专业营销人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知名度小,经济效益不高[2]。
3 “景宁600”品牌概念的提出
从地理环境特征看,景宁县600 m海拔以上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地带雨水充沛,农作物生长期较长。得益于良好的高山小气候,当地海拔600 m以上山区生产的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品质和口感较好[4];同时,全县拥有0.73万hm2纯净无污染耕地、10万hm2山林资源,为当地发展山区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另外,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惠明寺、敕木山及其他区域的畲族聚居村坐落在海拔600 m以上山区,且从事古法农耕生活,形成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为当地农产品赋予了特殊的人文内涵。从产业发展机遇看,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绿色、安全、营养的生态农产品愈加关注,需求日益增大,为景宁县利用当地山地资源发展高山生态精品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空间。因此,景宁县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立足于独具畲乡特色的海拔600 m人文地理分界线,提出了打造具有畲乡区域特色的“景宁60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并以创建区域品牌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当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将景宁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地基,推动农产品溢价销售从而实现富农增收[4]。
4 “景宁600”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4.1 打造品牌引领
1) 挖掘品牌内涵,完善品牌建设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独特的畲族文化与传统农耕文明特色,与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相结合,增加“景宁600”品牌内涵。同时,按照一个产业组建一个产业农合联,推广一个子品牌的思路,建设“景宁600+X”的品牌体系[4],深入实施以生态田园休闲为引领的农旅融合开发模式,打造品牌价值链,提升品牌知名度。
2) 健全“景宁600”品牌准入机制。制定出台《“景宁600”品牌加盟标准》《“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品牌准入机制。在此基础止,对全县海拔600 m以上村庄所产农产品实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积极培育“景宁600”加盟企业、示范性合作社和性家庭农场[4],逐步推动传统民族村落向“600农场”“600花园”“600驿站”等转变,增加品牌特色。
4.2 优化产业格局
1) 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格局。着力培育“名、特、优、新”优质生态精品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快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的转化,让农产品变成方便携带、邮寄的商品,让农场“化身”旅游地商品购物点,让游客“有的吃、有的拿”。
2) 建设“一证一码、源头可溯”的品控格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一证(合格证)一码(追溯码)”制度建设,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追溯管理目标[4]。加大追溯平台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扩大产品追溯覆盖范围,建立农产品田间地头溯源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的生态种植技术指导,加大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农业生产主体实行生态种养积极性,以管促控[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3) 建设“三位一体、全产业链”的服农格局。结合供销合作社系统,整合生产、供销、信用要素资源,创立涵盖“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一体化、全程化的“田保姆”产业农业合作组织联盟(农合联)。将农合联打造成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更好发挥为农服务的重要作用[4]。
4.3 搭建市场平台
1) 构建新型品牌服务平台。明确把景宁海拔600 m以上区域精品农产品纳入品牌体系管理,并加强品牌信用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景宁 600”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另外,深度促进农旅融合,构建新型农旅融合发展平台,大力推动“景宁600”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4],以旅游休闲消费需求促进农产品的商业化发展。
2) 构建新型销售服务平台。建设多层次复合型“景宁600”新型农业主体体系、“景宁600”生态精品农产品营销联盟体系、“景宁600”产业线上线下联动交易平台体系,打造融电商经济、实体经济、展会经济、联盟经济为一体[4]的“景宁600”生态农产品营销体系,完善营销软硬件配套,推动“景宁600”农业产业整体营销水平提升。
3) 构建新型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形成相关技术研发,由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建立产业专家库,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同时,通过专家库制度为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持,通过“畲乡农师职业化培训”“农民大讲堂”和“田间课堂”等形式,培育带动“土专家”[4],助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4.4 聚力协同发展
1) 加大培育“景宁600”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强化三产融合。大力实施“景宁600”农产品标准化工程,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及质量的标准化,并基本实现等级化管理,引导小农户优质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着力推介,提升营销水平,提高“景宁600”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知名度。
2) 大力构建产业农合联。鼓励小农户自发组建“营销互助联盟”,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等综合服务,并在同一产业内有机融合、迅速复制,形成叠加和推广效应,有效实现农业服务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有机结合[5]。乡镇农合联互相促进、互相融合,逐步形成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平台[6],通过“资源互通、渠道共享、市场共闯”,有效提升小农户衔接大市场能力。
3) 组建“飞柜联盟”,深化“山海”协作。采用保底价、市场价相结合的订单农业,依托航空运输,调配互补景宁和浙江温岭两地山地和海鲜农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协同监管机制、培育对接机制、共同服务机制,开通餐桌上的美食航线,推动“畲吃品”成功转化为“奢侈品”,有力拓展“景宁600”农产品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