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 检查分析关键分析
2020-12-16梁晓刚
梁晓刚
(青岛慧康医院影像科 山东 青岛 266000)
结核性腹膜炎属于消化系统类疾病,主要病因是由结核杆菌引发的腹膜慢性或弥漫性疾病,传染途径分为两种,腹膜内结核直接蔓延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为血行传播。发病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中青年时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女性疾病中盆腔炎结核也可引发结核性腹膜炎。主要症状为神情倦怠、机体发热、腹胀或出现疼痛感,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是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治方式CT 检查做出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选为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研究对象选取为我院进行收治的50 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9 例)多于男性患者(11 例),年龄在19 ~5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19±2.09)岁,最短病程为4 个月,最长病程为28 个月,平均病程为(17.52±0.19)月。所有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机体发热出汗21 例,腹胀伴随腹痛16 例,腹泻7 例。本次实验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研究,可继续进行实验研究。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使用单排螺旋CT 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空腹进行,并在半小时服用1500ml 的1.5%泛影葡胺液,层厚与层距均为10mm,在扫描时使用90ml碘海醇自肘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意在接受增强CT 扫描后,需等待,时长为三十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将针头拔除,同时要注意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离开后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检查后应多饮水、多排尿,以加速对比剂的排泄,减少不良发应的发生。如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或消失,若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60 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 检查分析关键分析实验数据资料统计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各组的计量资料和相关医学指标采用相关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对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采用P值进行测量,当P<0.05 时,说明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本次实验选取自愿参与患者共50 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胀伴有疼痛感,机体出现发热发汗情况,均与我院进行CT 检查后,发现腹腔中呈现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并且无规律分布,密度大小不一,其中有患者出现中心呈现低密度液化灶,其四周被厚实的实性部分所包围,形状呈现体积性肿块,共有12 例患者;出现气液平有25 例患者;肠系膜淋巴结呈现肿大形态,位置分布不均匀,部分分散四周,部分融合一体,呈现分叶状,强化后的密度有所升高,表现为多个环状影共为42 例患者;肿块内钙化高密度影共有10 例患者;腹水的分布与腹膜黏连紧密相关,出现高密度腹水情况共有39 例患者;形状呈现“大饼状”或“星芒状”的网膜或系膜增厚患者共有43 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结核灶浸润网膜或者系膜致其肿胀;小肠曲发生粘连,且分布不均,共16 例。
3 讨论
结核感染属于消化内科的一种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与肠结核之后,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可引发其他脏器发生结核性炎症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发病人群多为中青年的女性,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损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结核性腹膜炎病情较为复杂,引发此疾病病因较多,主要因素为病毒性感染,致病菌为人型菌,另外环境的因素、药物的刺激、不良的生活习惯、免疫系统的疾病等都会导致结核性腹膜炎的发生,对于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和预防一定要采取预防手段,减少发生率[2]。核性腹膜炎的发病较缓慢,患有结核性腹膜炎往往会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畏寒、消瘦、四肢无力、便秘、腹部包块等状况。
此疾病首先需要进行CT 检查予以诊断,并结合病史以及其他临床症状进行确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其病理改变可分为三种,均将影响到CT检查结果,分别为渗出型、粘连型与干酪型,较为常见的为渗出型,CT 检查表现为高密度腹水,主要特征表现为腹腔内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液,导致腹水的产生;粘连型CT 检查表现为内脏出现粘连并呈现中等密度阴影,主要特征表现为腹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其增厚,内脏出现粘连情况;干酪型CT 检查表现为呈现低密度影的空洞现象,主要特征表现为病变组织出现坏死,外表形态与奶酪形状相似,并存在不同的粘连程度,病灶可损害肠道、阴道壁等。本研究是对50例结核性腹膜炎实施CT 检查探讨,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参考价值[3]。检查总体表现为腹部肿胀,高密度腹水严重,粘连产生中密度阴影,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也可单一存在。
综上所述,CT 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同时也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