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渠道重建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

2020-12-16尹建芳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东乐镇西屯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29期
关键词:单亲赵老师单亲家庭

尹建芳 (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东乐镇西屯小学)

曾有专家言:要让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甜蜜而彷徨的期待中”。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而言,这种“期待”尤为强烈。“甜蜜”自不细说,而“仿徨”意味着单亲家庭孩子发展的方向变数太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丰富性与复杂性。因为失去了亲人,他们的内心曾有点点阴霾或雨水,以至于自卑轻易地就占据其间并影响着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分分秒秒。走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变自卑为强烈的自信,变负能量为满满的正能量——这项关乎灵魂的修炼,需要家长和班主任高度的警觉和敏感,需要高超的艺术和特别的耐心,需要与此相关的很多人俯下身子,关注细节,注重日常,打造生机盎然的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新时空。

一、因人而异,注重一个“变”字

“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出口或位置”。的确,不同的孩子,其内心的风景、其情感的沟沟壑壑或山山水水都不一样,单亲家庭学生更是如此。有的父母失去爸爸,有的缺少母爱,有的家人祸从天降横遭车祸,有的情感破裂而无奈离异,他们精神的夜晚和内心的原野凸显出不一样的颜色,或孤独、或自卑、或暴躁、或焦虑、或封闭……面对这样的一群“易变体”,其心理矫正也应该注重一个“变”字,视其个体差异而开出不同而丰富的“处方”。

西屯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单亲家庭女学生王某,母亲去世了,原本活泼的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极不自信,原本欢声笑语的家庭,如今变得沉闷压抑。原来,这个女孩平时就和妈妈无话不谈,特别亲热。而她的爸爸不善言辞,特别木讷。现在妈妈不幸走了,她仿佛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动力。面对这种情形,爸爸着急但苦无对策。幸好她的班主任赵老师还不至于一筹莫展。赵老师先是找这个女孩的父亲谈心,经过多次协商制定了一些细微的、具体的应对措施。如“音乐治疗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正念训练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单亲孩子照样可以重建积极人生;“协同疏导法”——发动亲友、同学、老师共同发力,给予孩子正能量……

接着,赵老师亲自发动班上的同学(当然是有选择的)去和这个女孩“做朋友”,一块儿畅谈、游戏、散步、学习,尽可能减少她孤独的空间和时间,赵老师还亲自陪这个学生吃饭、郊游等,无形间把自己的正能量传递过去。尤为重要的是,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开口说话的机会、“上上镜”的机会、“立大功”的机会留给这个孩子……慢慢地,这个孩子变了,重现往昔的笑容,自信心一点一滴地充盈她的周身,学习、生活都发生了华丽的转身。

实践一再证明,面对单亲家庭孩子,切不可整齐划一,应该因人而异,注重一个“变”字,层次化、分类指导、因人而异不可或缺。所谓“变”,就是招式不可用老,“见招拆招”,以“新、奇、巧”吸引孩子,一切都朝着孩子内心丰盈的方向挺进;所谓“变”字还意味着“整齐划一”淡出师生的视野:“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高”,大自然中“花花草草”的成长没有雷同,每一个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的矫正也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动态变化中的单亲家庭学生而言,因为独具个性的“处方”而打开的心灵重建过程愈有针对性,愈能收获到沉甸甸的自信。

二、角色体验,注重一个“境”字

时下,部分学校或班级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心理,仅仅注重理论说教、直面说教和单项沟通,而缺乏在一个更为宽泛、更为人性、更为多元的情境中去矫正单亲家庭学生。矫正理念上的滞后、形式上的单调和方法上的陈旧,换来的只是单亲家庭学生“自卑”心理的继续蔓延、教师的无可奈何和家长的手足无措。这样的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方式,走出单项灌注的狭窄范围,渐次进入情境体验中,通过“境”的营造与浸润,于无痕间,于不经意间,于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设计了一个《神奇的梦:原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的校园心理剧:四年级一个因为父母不合而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沈某,有一天梦见了很多特别糟糕的人:小虎8 岁时爸爸遭遇了车祸,留给家庭几十万的欠款,而他的妈妈又患了癌症;菲菲的父母在她11 岁时离婚了,父母亲都出外打工,从此他跟着爷爷过日子,经常吃不上饭……梦醒后,众多人给他解梦:

同学1:你的梦其实并不可怕,现实中就有更多悲惨的例子。

同学2:是呀,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但事实不尽是如此。

同学3:在不幸中积蓄力量,化压力为动力,才是正道。

……

接着,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几段视频:几个遭受几重打击的单亲孩子积极进取、重建自信心的视频,让孩子们观摩、交流、体会。

在情景剧或心理剧的排演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剧本编写既重真实又重创新、角色表演既重个体又重全体、过程考虑既重台前又重幕后,而在其中,应该让单亲家庭孩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参与者或体验者——心理暗示也罢、情境渗透也罢、情感冲击也罢,都是那么真实,那么鲜明,那么直接地作用到孩子身上,何乐而不为呢?或许孩子们参与了什么表演并不是最重要的,其间痛快酣畅的表达、身临其境的转换、刻骨铭心的体验,或许恰恰对单亲家庭孩子自信心的重建有很多帮助。

三、家校共育,注重一个“合”字

单亲并不可怕,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首先失去信心,可怕的是老师放任自流,可怕的是家校之间是“对抗、尖锐和两张皮”。如何让单亲家庭孩子从阴霾中走出来,需要家校间的深情握手。不可否认,一些家长因为强烈的补偿心理而给予单亲孩子过多的“爱”——过度保护、过度给予、过度“严防死守”等,这种“过度”更多地表现在物质的给予上,而甚少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呵护,以至于单亲家庭孩子在“密不透气的爱的过程中毫无自信”。如何抑制“过度”,如何通过分寸感提升家长的育人艺术,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利用“互联网+”提高家校沟通质量,提升单亲家庭孩子的自信心,不失为一条简单高效的路子。

一是在“分享和互晒”上下功夫。单亲家庭孩子稍有进步,有一点点“闪闪发光”的地方,立即分享到“互联网+”平台中,促使“正能量”充盈在更阔达更快捷的时空内。比如王某最近终于在课堂中敢于主动发言了,老师赶紧拍照并配以字幕“发言积极的佼佼者”发布在钉钉群中;勾某在家中学会了炒菜,家长立即将相关图片晒到“圈”里,触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凡是有利于提升单亲家庭孩子自信心的图片、文字、视频,皆可以第一时间分享出去,让正能量不过时,让“正传递”不停顿。

二是在“共赏和滋养”上下功夫。作为班主任,应该制作关于提升自信心的微视频,如《我也可以阳光起来》《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蓝天》《感动,源自爱》等,分享到家长微信群和钉钉群中,让其中有益的因子能够不知不觉成为家长精神养料中不可或缺的“维他命”,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们精神的钙质和心灵的养料。配上文字、插画和动画背景的经典美文长时间置顶在朋友圈中,达到共赏、滋养、锻造的效果,不仅仅鼓励家长,也鞭策幼儿,成为一种唤醒的力量参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

三是在“高效和便捷”上下功夫。可以组织基于人文立场和自信心重建的云端(“互联网+”技术平台)见面会——四五个家庭为一组,成人借此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经验感知、情感态度与心理诉求。学校也罢,家庭也罢,一些成功的做法如“自信心重建好经验”“不应单亲而落单”“积极正念金点子”等,都可以在钉钉群中长时间置顶,促使家校沟通趋于及时、高效、便捷。我们适时在“互联网+”上抛出成长话题、心灵重建话题,或“一对一”,或“一对多”,通过倾听与理解、对话与澄清,从而唤起家长的学习力和重建自信心的胜任力,以此提升“云端见面会”的质量。

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的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班主任一点一滴地努力,需要家长一寸一步的配合,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作为班主任,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糅合者:一个因人而异的调整者,面对不同的单亲家庭孩子能够给予不同的雨露;一个情境活动的创设者,以“形象和迷人”的方式赢得单亲家庭孩子的认可;一个高效平台的建设者,以“快捷、高效、大面积”而形成强有力的家校合力。但愿,单亲家庭孩子精神的蓝天能够永远蔚蓝,他们的内心能够充满光明、向上和积极的因子,情感世界能够永远温暖如春,并且温暖着另一个剩下的亲人以及一大群人。

猜你喜欢

单亲赵老师单亲家庭
我的 “蜡烛”老师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赵老师的眼睛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超级难写的字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