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法治意识
2020-12-16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颜 勇 (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党的十九大将“提高公民法治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应该构建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推进法治教育的全面展开。然而,在青少年法治课堂上,施教方法单一,课程教学形式化,多停留于口头说教,加上初中生对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偏少,法治意识淡漠,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更不会用法。新时期的法治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契合初中生心智发展特点,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切实强化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初中生法治教育水平。
一、把控心智规律,重视法治意识的教育启蒙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一些事情充满好奇,但心理还处于“断乳期”,会做出一些违法的行为。因此,需要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法律,懂得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行为约束能力。青少年正是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明晰违法的危害,加强防范意识。如“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对不良诱惑予以拒绝,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懂得用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来规范自我言行,做合法公民。鲁道夫·冯·耶林提出:“法的力量完全与恋爱的力量一样,在于情感之中。”对法治知识的学习,要重视学生主观情感的体认,要让学生深刻把握法律要素,运用法治知识,维护法律尊严。如课标要求初中生应该增强法治意识,爱护国家、集体、自我,树立规则、法治意识,增强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明白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法治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中,要走进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尊严,明白法不可违,要预防犯罪行为,杜绝不良行为,学会自我保护,对违法行为说“不”。如法律规定,公民拥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隐私权等;公民享有财产权、消费权和受教育权等。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教会学生明白这些法律、法规,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家长是其监护人,家长要履行抚养和监护义务,社会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环境。在教法形式上,我们应该多围绕法治案例展开分析,引入一些法治实例,从案例解析中,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体会法律责任,增强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看到的是,当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有增长态势,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法治素养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性质、地位、自身权利和义务。一些学生,不懂法律,没有法治意识,遇到问题,不会运用法治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如何让学生学法、懂法和用法,就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提升学生用法能力。
二、转变教育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施教
法治教育,其根本在于端正人的法治态度,在于增强学生用法的综合能力。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贴近学生实际,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参与法治课堂。首先,要了解学生。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抗挫力差,意志薄弱,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很强烈。同时,很多初中生因性格、爱好、个性差异性,很容易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所以,要调控好学生的情感意识,需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教师对法治知识的呈现,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围绕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同样,对于案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当“小法官”,让学生站在法律视角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增强学生知法意识,将法律知识内化到问题解决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避免对法律知识死记硬背。如围绕校规校纪,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法律知识,要让学生深切体悟法律情感,增进学生情感共鸣。课标强调,要让初中生具备规则、法治意识,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公共意识。在课程教法上,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上激发学生学法热情,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法治的崇敬。如“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将故事情境纳入课堂,采用由学生扮演的方式,参与感知法律,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再如“我们怎样当家做主”,对于人民对民主权利的行使,我们可以结合新闻媒体报道,以话题讨论方式,让学生融入法治案例中,树立法治信仰。法律知识的习得,要通过用法来实现。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中认识法律,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拒绝身边不良诱惑”时,我们在课前分发任务,让学生搜集身边有哪些诱惑的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诱惑案例进行剖析,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话题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对话题进行畅所欲言。教师结合小组探究情况,给予点拨、引领和总结,让学生认识身边的种种不良诱惑,更让学生能够从做知法、守法公民视角,向诱惑说“不”,从而将法律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法治素养中。
三、挖掘法治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法治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法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要注重课内外素材的挖掘。一方面,对教材中的法治知识进行提炼,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探讨,帮助学生建构法治知识。如八年级下册整册为法治内容,涵盖宪法、权利与义务、人民当家做主、法治精神等部分。于教材中,“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很多法治问题,都配有相关案例或探究话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探究、分享,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让学生从法律案例中加深对重点法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大纲要求,适当延伸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渗透普法教材《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挖掘法治教育案例,让学生从中认识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拓展新闻媒体法治案件,通过观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法兴趣,让学生从法治案例中丰富法律体验。
法治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法律,在实践中守法、用法。教师要结合学校生活,注重校本法治环境建设。如搭建法律书屋,整合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源,让学生能够从阅读、观看中,了解不同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活动,每学期举办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法治案例辩论会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法律文化演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知识在初中生生活中的渗透,更要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如在“让座”案例中,挑选学生展开情境演练活动,其他学生对让座问题发表各自看法,让学生从探究中理解社会公德和秩序。“拒绝毒品”专题活动,对“毒品的危害有哪些?”延伸相关案例,在探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哪些启示,当遇到类似法律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怎样通过法律渠道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学生从思想上强化对毒品的抵制。
四、优化课堂教法,促进法治与德育互补渗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法中,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契合初中生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科学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教法,注重学生互动、思辨、创造”。为此,在课堂上,要对教法进行优化。第一,体验式教学。让初中生亲身去体验法律知识,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创设乐学的法律课堂,从思考、探究中使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情感。如引入故事案例,让学生从故事表演中认识、遵守法律,抵制各类违法行为。引入实地情境法,运用多媒体,创建班级法庭,让学生参与法治案件的审理,感受法治的权威。第二,探究式教学。探究,就是要围绕法律知识点,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自觉参与话题讨论,分享解决法律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探究学习,要融入积极思考和主动反思。如在“公民基本义务”学习中,以“某受贿、贪污、玩忽职守案”为例,对照相应的法律条款,对该违法行为进行探究,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延伸。法律知识的学习,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有价值。法律在学生心中,法律在学生身边。“道德与法治”课堂,还要积极拓展课外实践,以第二课堂来补充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结合宪法日活动,组织法治知识竞赛活动,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鼓励学生参与“志愿协警”活动,学习交通管理法规知识,观摩协警日常工作,从协警视角来体验法治规范,领会法律威严。法治教育还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从两者互补渗透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操守和法治素养。一方面,学习道德规范,将法治要素贯穿于道德教育中;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让学生从法律案例中获得法治和心理双重教育。
总之,初中生法治意识教育,要拓展育人路径,要贴近学生学情实际。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重在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围绕法治案例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使学生从中明白法律,遵守法律,懂得法律,学会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