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0-12-16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张和英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张和英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十大关键词之一,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反而还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计算教学,要让学生明算理,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算理的教学
从实验版数学课程标准到修订版课程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尤其是计算教学部分。教师不能依靠大量的机械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而是要让学生扎实掌握算理,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研究算法,进而形成相应的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乘法算式的意义入手,理解两位数乘三位数表示什么。比如,通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学校篮球队统一购买队服,一套球衣的价格为148元,篮球队18名队员购买队服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出乘法算式,并体验到这个式子的含义是18个148是多少。如何计算这个式子呢?一些学生会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过来,分别求出10个148元和8个148元是多少,相加求和。在此思路指引下,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列竖式计算这个问题,在列式计算的时候,教师抛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计算10个148是多少的时候,8和上面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算理,形成清晰的认识,学生在用竖式进行乘法计算的时候就能规避一些问题,提升计算的成功率。
再比如,教学《分数乘法》时,也是要从分数的意义出发,先找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然后结合画图来探索计算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分母和分母相乘得分母,分子和分子相乘得分子,可以约分的需要先约分,学生也可以掌握分数乘法的算法,但是因为缺乏“为什么会这样”的支撑,学生很快就可能遗忘怎样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通过在长方形中画图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
上述两个案例都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算法,并优化算法,这样才能扎实学生的计算根基,对学生的计算起到支撑作用。
二、注重算法的优化
在算理明晰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算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优化算法,从利于操作和计算的角度去选择最佳算法,以提升学生计算的成功率。例如,《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我创设一个购买玩具的情境:玩具飞机的价格为45元,玩具风车价格为22元,玩具熊的价格为36元,小明选择购买其中两个玩具,需要多少钱?学生在读题理解后很快想到了用加法来求和的思路,然后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并列出算式,我将学生所列的算式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先引导学生口算45+22和36+22,学生很快报出答案。交流的时候,他们理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先算40加20等于60,再算5+2等于7,然后用60+7等于67;先算45加20等于65,再用65+2等于67;先算45加2等于47,再算47加20等于67。学生说算理的时候,我肯定了这些算法的合理性,并利用多媒体方块图将每一个算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认识。不进位加法教学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学生迁移之前的计算过程。在交流中发现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其中一种计算的方法个位上的和小于10,不需要进位,还有一种个位需要向十位进位。比较算法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几种算法,让学生发现第一种算法需要三步,其余两种算法需要两步,第三种算法偏向于笔算,所以学生在比较之后比较认同第二种算法。
再比如,教学《解比例》时,出现这样一个比例:0.125∶X=0.25∶2.4,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变成方程0.25X=0.125×2.4,大部分学生想到将题中的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交流中,我提出了这样一种做法,根据等式的基本形式,在方程两边将0.25和0.125约成2和1,得到方程2X=2.4,计算会更加简单,学生理解这种做法之后表示了极大的认同。
三、注重思维的训练
计算教学不是单纯培养学生计算的技能,在计算中学生也可以发展思维,可以通过比较和总结发现一些问题的“捷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计算正确率。比如,在简便计算部分,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运算律之外,还有一些运算规律也是比较有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36.7-3.38-6.62”,计算这个算式的时候没有现成的运算律,但是审题后我们发现从被减数里面分别减去两个减数,将两个减数先加起来,然后一起从被减数里减去,而且后面的两个减数相加正好可以得到一个整数。这样,计算的时候不仅减少了计算量,而且可以提升计算正确率。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这样一个算式“19.2×0.32+6.8×1.92”,表面上看两个乘法算式中并没有相同的乘数,但是19.2和1.92是相差10倍的关系,思考中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利用乘积不变的规律将其中一个式子变化一下,将前面的式子变成1.92×3.2,这道算式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
从这两个算式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经历,多观察,多思考,从而提升计算学习的效果。
四、注重习惯的养成
计算教学不同于其余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计算的成功率,而在养成习惯的时候,细节极其重要。
1.养成谨慎的习惯。对学生的计算错误情况做一个分析,很大比例的错题源于作业马虎,源于丢三落四。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小心谨慎的习惯,要让学生注重解题的规范性,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分数连乘》的时候,学生列出算式之后在原题上进行约分。我发现他们约分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分数乘法中有整数,学生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之后得到的数写在整数的下面,在后面的计算中出现将约得的数与分母相乘的情况;有的学生约分的时候,分子和分子之间也约分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原题上约分之后,题目中的数字就看不清了,计算结束之后再想回头来检验是很难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展示了一些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粗心大意”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计算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将原题再抄一遍,而且抄题的时候多空格,以保证约分的时候有足够的空间,分子约得的数要写在原数的上面,分母约得的数要写在原数的下面,只有下面和上面的数可以约分。当学生关注到这些细节,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之后,他们的计算正确率可以明显提升。
2.养成检验的习惯。检验对于计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检验要掌握相应的方法。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检验意识和检验能力,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验算来提升计算成功率。比如,用简便方法计算之后,不妨再按部就班地计算一遍,对照两次计算的结果,虽然耗费了一定的时间的,但是加强计算量也可以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算理的认识,算法的探索,要推动学生灵活思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