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20-12-16徐乐于如信郎超男朱玉斌杨东江苏师范大学
徐乐 于如信 郎超男 朱玉斌 杨东 (江苏师范大学)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规模扩大实现了飞跃式跨越,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从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学校,其教学质量决定着教育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决定着高校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如今,师范类院校正呈现出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其主导的师范专业也逐步向理科、工科扩展,由于师范类院校在建立工科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国家倡导“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常处于尴尬处境。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成为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设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培养经费略显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对工科专业提出体系进一步优化、对工科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跟踪和反馈,从而实现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管理与运行的重要过程
教学质量作为高校运作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的重要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变主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管理与运行中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运行情况、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与保障,同时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大纲修订、招生专业调整、基础设施配套等。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工科专业在师范院校中的自身管理、多方监控、进一步优化调整,保证教学运行能够有序规范展开,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实现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保障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带动了产业的结构调整、促成了多种行业的产生和交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素养,同时要具备工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各种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应用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满足社会需求分析时就要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加大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传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师范类院校建立合适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保障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安排能够得到全面实施,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既能够从事专业性的研发设计工作,又能管理和熟悉基层工作事务,同时能够具备从事职业院校或其他技术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提高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的自身提升和完善对于学校地位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弥补师范类院校在各种指标评定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在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既要实现在师范类院校中的专业凸显,又要提高自身在全国本专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提高工科专业在师范类院校中的地位,提升本专业在其他专业院校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面临的问题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由于学校定位、自身发展过程等原因,在与师范类院校中其他专业及工科类院校专业相比之下,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仪器设备较少、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严重影响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师资力量不足制约教学管理与运行
师范类院校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普遍是以基础教育学科专业为学校的基础和核心专业,后期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其他院校工科专业或依托核心专业重新建立工科专业,这些吸收或新建的工科专业又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更多相近专业。在此过程中,学校的工科专业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师资多为专业吸收过程中合并或从相近专业教师中转型,后期对于工科专业师资的增加远不足以满足专业的需要,导致在教学管理和运行中难以将专业课程合理的安排给专业教师,常常出现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专业课程安排门数较多、教导课程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对教学管理与运行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实验仪器设备种类数量较少影响实践教学
师范类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建设投入相对师范类专业较大,工科专业实验课程及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种类需求较多,教学设备的价格普遍较为昂贵,这些客观因素直接限制了工科专业购置实验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长此以往造成实验仪器设备种类不齐全、数量不充足、更新淘汰速度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等,因而导致现阶段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实验仪器设备跟不上实验课程与实践教学需求,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经费投入与专业发展存在差距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师范类院校中的工科专业不仅建设经费相对师范类专业较高,其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成本也较高,除了满足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投入、教师能力教学投入、实验教学投入外,还需要通过课外的实践教学、专业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教学过程的经费需求相对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成本较高。而学校对各专业的教学投入会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所以很难实现工科专业经费远超较为优势的师范类专业,造成工科专业投入与其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路径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将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制定专业对应的质量标准和方案制度,实施切实可行的监控评价机制,开展具体有效的反馈和整改方法,形成合理的闭环系统,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明确师范类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
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工作是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目标定位。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总体上趋向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师范类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定位目标。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主要从事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基层生产及管理工作、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等,其对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需要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细化体系内容,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升等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
(二)构建多方联合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相关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等社会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用人企业、相关院校等单位与学校一道构建起多方联合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首先,师范类院校必须意识到校企、校校联合培养人才方式的优势,通过校企、校校联合培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供需相统一,能够在学生毕业时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其次,师范类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办学情况以及服务地区经济需求等具体情况进行联合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动态调整。最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培养质量反馈方法,根据不同阶段开展人才培养的主体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反馈培养效果,将各阶段反馈系统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出多方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平台。
(三)建立多种利益群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在校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收获,更是关系到用人单位工作效果,尤其对职业阶段教育事业影响最大。因此,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需要使多种利益群体参与到其中。让社会企业单位、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学生家庭等多个群体结合各自领域需求、期望等公平公正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借鉴相关行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根据社会的用人需求、高校培养目标等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能够全程监控工科专业教学运行和教学效果,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成效和社会需求质量,对工科专业的自身提升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配备、教学投入等情况,结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起多方联合培养、多种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