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2020-12-16及辰董帅张金池
及辰,董帅,张金池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近年来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力带动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并为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省居民的收入水平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不利实现共同富裕。
1.2 研究意义
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利用好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正相关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消费,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财政支农相关理论及分析对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作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中,对我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做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回归分析。
(2)主要采取归纳分析法。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3)本文采取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横向省份对比,纵向不同时间对比,提出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的对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财政支农支出的理论研究有伊迈尔指出的市场机制对于资源的配置以经济效率为核心追求,而城镇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生产要素往往自发地向城镇地区流动。由此可以看出,财政支出是克服市场机制自发性缺陷与助力农民收入提升的重要途径。罗纳飞驰认为,涉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对于农村居民家庭的转移支付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提供了助力。由此可以看出,财政涉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建立在农村基建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基础上。
2.2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理论研究有:郭文以安徽省怀远县双桥集镇为例就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财政涉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则依托于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安广实指出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以及投入机制不完善。王奎泉认为我国政府农业支出效率低下,可以从政府支农资金的分配方式、投入方式和拨付方式几个层面加以改进。
关于财政支农支出实证研究主要有:王晓润基于SVAR模型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一是财政支农支出均能够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二是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为负向而在长期内则表现为正向。朱迎春基于协整回归与脉冲响应函数就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农村救济费以及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大,从而应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建支出与救济支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支农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支农支出应当被视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3 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山西省农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呈不断上升势头,但增长幅度明显呈阶段性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我省实行了不同的农业财政支农政策。
3.1 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就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而言,第一,2002年至201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显著的逐年递增趋势,由2002年的2149.8元增至2016年的10082元,与此同时,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表现出波动式下降的特征。第二,对比2004年至201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发现,一方面,2004年至201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2004年至201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就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而言,201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分别为42.8%与36.8%,表明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是当前山西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均表现为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比重的相对较高。
3.2 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就山西省支农支出的现状而言,第一,2002年至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26.20亿元增至2014年的339.69亿元,与此同时,其增速则由2002年的30.46%下降至2014年的9.71%,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总体有所提升,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波动性。第二,2002年至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7.84%增至2014年的10.58%,表明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有所增强,与此同时,2002年至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均值为9.12%,表明山西省政府对于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第三、就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而言,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6部分构成,即农业支出、水利支出、林业支出、农村综合改革支出、扶贫支出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其中,农业支出与水利支出的占比分别为35.8%与28.6%,远高于其他类型支出的占比,表明当前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以扶持农业发展与水利实施建设为重心。
4 财政支农支出对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择
(1)选取山西省地区产值作为控制变量的依据在于:一方面,根据前文分析可知,经营性收入是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山西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经济的增长往往代表着就业岗位的增加与就业环境的改善,从而经济的增长也将助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2)选择山西省农村就业人数作为控制变量的依据在于:由于当前工资性收入是山西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总收入必然受到就业人数的影响与制约,在不考虑工资水平变化的前提下,就业人数的提升将提升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总收入。因此,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农村就业人数能够正向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 实证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来防止伪回归的出现。各变量T检验对应的Prob值均大于0.05,根据小概率定理可知,各时间序列均不稳定。此时,在进行进过一阶差分后,各时间序列T检验值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0.05,表明时间序列趋于稳定。
4.2.2 共线性检验
考虑到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而多重共线问题的产生将直接削弱回归方程对于现实的解释力度,从而本文在构建多元回归方程之前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各项指标的容差均大于0.1且VIF值均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与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滞后期为4期的单向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即在滞后期为4时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是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4.2.4 回归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方程:
最终:需要指出的是,回归方程的调整R方为0.76,F检验对应的Prob值为0.017<0.05,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相对理想,对于现实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与此同时,DW检验值为2.01,位于标准值2附近,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5 提升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建议
5.1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
山西省政府应当进一步提升支农支出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关键农业工程项目的投入与扶持推动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并通过合理缩短项目产投周期推动支农支出向实际效益的快速转化。
5.2 进一步改善农村就业环境
山西省一方面应当切实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通过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推动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的增加,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增进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5.3 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山西省应切实通过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创造条件带动山西省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改善,一是需要切实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引导农村居民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二则应当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