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文化记忆
——以山西洪洞上寨村为个案

2020-12-16张丽娟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张氏李氏牌坊

张丽娟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村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记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古村落的传统遗址也成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存。经历社会变迁,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见证时代变迁,这也充分说明村落遗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冯骥才说过:“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古老的木雕门板、石雕砖刻、古戏台、家族祠堂无不彰显当时社会的历史。

1 上寨村概况

上寨村位于黄土高原与太岳山的交融处,为洪洞县东南部的曲亭镇,在镇的东南部一个村子。距离309国道2.5公里,全村共有人口933人,耕地面积2700亩,荒山2000余亩。上寨村有大片的荒山,山体奇特、松柏榆阳互映、峡谷溪流曲折。村子东于三岭村相邻,西与沙掌村相邻,南与淹底乡相望,北与309国道相通,所属自然村:上寨、红洼沟、东沟、南垣、南坡。

网上对于他的介绍也仅仅只是在村民们看来不太准确的解释:因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上面,故为上寨。关于这一说法,上寨村委会主任认为并不准确。因为在村子里有一条狭长的河道,这条河道就是古驿道,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是临汾去往长治的必经之路,明末清初,李自成义军经过洪洞时,将军寨设在了如今的上寨村,就是考虑到这里四面环山,山中有驿道,易守难攻切容易隐蔽。因此村中的老人常说“先有青龙寺,后有上寨村”。另据史料记载,李自成隐居期间,在崇山峻岭间建过许多庙宇。上寨村周围的山上原有青龙寺便是李自成部下所建,作为他们的藏身之处。后来,李自成节节败退,清兵为了斩草除根,防火将青龙寺烧的一干二净。李自成部下占领山顶后,原先住在山顶的村民们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迁往山间的荒地开辟家园,后取名为“上寨村”。

2 村落的物质文化遗存与分析

上寨村的总体格局按村里人的话说就是一个“元宝”的形状,村民居住在“元宝”的中间凸出的地界。进入村落首先看到的是四周的群山,其次是村里的明清古建筑。村里唯一的一条主街呈东西方向延伸,长度约1.5公里,直到村西的贞节牌坊,村民们说,整个村子的原先建筑就像一个建筑群,从东到西都是高大的院墙,有三进堂,九间楼,旗杆院,银匠楼,高房子,染坊等等,村东村西各有魁星楼,村西还存有还算完整的贞节牌坊,村里的民居是从清代的乾隆末年始建,嘉庆和道光年间兴建阶段,一直到咸丰年间家族衰败才停止修建。

当初的上寨,东西有三条主街,南北有九个小巷,从村东十字到村西十字人不下地就可以到达,因为每个楼顶都有侧门,侧门与侧门相对,且跨度不大,人通过时用木梯相连所以在楼顶都能来回走动。可惜在解放前的土改年代把好多珍贵的民居都拆的一塌糊涂,要不然绝不亚于晋中的王家大院。现在还有不少古民居,几栋三层的,二层的还不少,它的建筑风格和晋中的王家大院相似,宏伟大气,不像乔家大院那种窄小的房间和小院。

上寨村的古建筑也有很大的文物价值。村中现存的建筑主要有:九间楼、龙泉寺、状元牌楼。这些主要的建筑从物质遗存方面来讲的话保存比较完好,可供参观。另外,大部分人家还居住在明清时期的老房子中,这些老房子与村落的公共建筑共同组成村落的古风淳朴的风貌。根据上寨村的李氏族谱记载,村中的古建筑都是明清的建筑风格,倘若没有现代的民居建筑,上寨村就是一个明清建筑大集群。

2.1 九间楼

上寨村现存的古建筑群在始于明末清初。建筑遗迹沿着山坡曲折分布,屋舍规划有序,相对完好的保留了一个古村落的基本格局。

如今的九间楼随满身斑驳,处处写满岁月的沧桑,但气势依旧,依然可以透露出当时的华丽与辉煌,现在这座房子传给了今年56岁的李宝龙。现在他们居住在主屋的一层,其他间房屋存放从地里收的红薯。二层和三层已经打通为一体,存放日常的杂物。从存放数百年的家谱中得知,当时李氏为当时的名门望族,过去他听家里老人讲,过去李氏族人在藏兵洞附近挖出了宝藏,发了一笔横财,建了一个建筑群(当时村里几乎都是李氏族人)。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村里唱戏时候,男人坐在前排,回头看身后的女眷被村里的一个小人看到,当即上书皇帝说李氏盖了九间楼,建筑群敢和天子平起平坐,触犯了君威,理应荡平上寨村,灭李氏九族。刚巧,皇帝的老师与李氏族人是嫡亲,化解了此事,李氏度过一劫。

2.2 张氏节孝牌坊

虽然上寨村对村落明清建筑的故事和传说深信不疑,但是口传的历史和传说总是给外来的人虚幻的不真实感。但是在上寨村,在村东头的一条大路上给了村民们很大的自信,让他们为本村人感到无比光荣,那就是高大矗立着的牌坊,这也足以证明村落家规严谨,从严治文,人才辈出。

75岁的李文江讲述,这座牌坊是大清皇帝钦赐给张氏的,也就是张世孝节牌坊。当时张氏为洪洞苏堡的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嫁给了上寨村的李氏家族的李作棫,在张氏26岁那年,其夫不行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儿一女及老父母。她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没有改嫁,为公婆养老送终,培育儿子成才。

张氏对待公婆比丈夫在世时候还要尽心,奉茶端饭,直到把二老送终,这被传为一段佳话。同时他省吃俭用,竭尽所能供儿子李缝纶读书求仕。最终高中状元,在朝廷屡建奇功,连升四级任三品盐运史,统管甘肃、西藏、新疆等地的盐政,因李缝纶有功,皇帝追封其父李作棫为正五品奉直大夫,御封其母为五品宜人。咸丰八年,张氏去世,皇帝为褒奖其一生贤、孝、节、良,国库拨银两特赐建牌坊一座。牌坊现如今保存完好,这座牌坊气势宏伟,一间二柱,石基砖砌,坊额由皇帝御笔亲赐。

绕着牌坊四周观察,可以发现,牌坊的每一面都雕有人物、神兽、花鸟,但是图案并不雷同。排序看似颇有讲究,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村里人希望文物考古专家到村里看看,在保护和挖掘文化价值方面给予专业指导意见。因为在村民的心中,孝节牌坊在每个村民心中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村民传承好家风、家训、尽心培养祖国后代,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牌坊上刻有的“操凛冰霜”四字赫然出现在坊额圣旨二字的下方,出自宋代曾巩的《酬柳国博》诗:“词无畦畛心常坦,凛若冰霜节最高”。在这里也就极力印证了张氏在当时恪守贞洁操守,从严治文,把儿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

从现有牌坊上保存的字迹看出,这是记录了张氏以及其儿子的过往,只是牌坊外观曾遭人破坏,有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是牌坊的四周的浮雕镂刻极具特色,分有四面,每面都有好几层图案,浮雕上雕刻的图案个个面目清晰,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图案各具特色,雕刻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这也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

2.3 古佛庙

佛庙,俗称老爷庙,所祭之神如来佛。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曲亭镇上寨村南,现属县级保护文物。占地面积84m2。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正殿及两旁侧殿已毁,院内建筑现只存戏台,为清代风格。戏台脊檩题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上梁维修。”上寨村自古民风纯朴、家规严谨、多从严治文、文化底蕴深厚,本村有清代古建筑多处,现存有九间楼、贞洁牌楼等遗迹。1980年~1990年代用作压油作坊。上寨戏台结构古朴,是研究晋南戏台建筑的实例。

上寨古村的空间营建展现了传统的中国精神追求与生存空间的理念。体现出“神人合一”“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文化模式。把天地、自然、信仰与人居相调适以致和谐统一,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相依相生、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信仰与生态伦理的智慧。

上寨先民如此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建构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村落,民众在传统建筑话语中对山川、河流、事件的描述,进行民间社会与传统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以传统建筑为切入点考察区域社会历史,可以窥探地方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通过对古建筑以及古戏台短暂的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小篇概述性的文章。村里清代建有戏台,这足以证明当地演戏活动的频繁。但由于受到自然状况、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状况、人们意识的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戏台已残破不堪,有的甚至已经不存在,也在呼吁社会各界要对传统建筑以及文化的保护。

猜你喜欢

张氏李氏牌坊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小兔的“胡萝卜车”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文言文练习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皇宫救命扇
断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