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草莓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
2020-12-16丁健王宝玲牛文静段芬刘矿杨丽娟邹永洲
丁健 ,王宝玲,牛文静,段芬,刘矿,杨丽娟,邹永洲*
(1.济南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2.济南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山东济南 250300;3.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109)
水肥一体化技术又称微灌施肥技术,是借助微灌系统,将微灌和施肥结合,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将有压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和肥一体化利用和管理,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1-3]。水肥一体化技术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设施草莓生产中推广应用,随着设备、材料的不断改进,其配套技术在生产中不断完善,也不断被广大种植户接受,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具有节水、节肥、省工、降低病害发生率和提高果实商品性等多方面优势[4-6]。
在草莓生产中推广和规范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化肥使用过量等难题,对促进设施草莓智慧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设施草莓实际生产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本文介绍了设施草莓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系统配置、微灌肥料选择、系统维护、定植水肥管理、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草莓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系统的配置
1.1 系统组成
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等组成。水源包括地下水、水库水、江河水等,是灌溉水的来源。首部枢纽由水泵、施肥器、过滤器、控制阀和仪表等组成,具有动力加压、加肥、过滤、控制等作用。输配水管网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干管采用塑料给水管,埋在地下;支管采用聚乙烯管(PE),铺在地面,管径一般为32~50 mm[7];毛管为滴灌带或滴灌管,铺设在植株根部附近,与垄同长,管径一般为10~16 mm。灌水器为内镶式滴头,流量为1~3L/h,滴头间距为10~20 cm。
1.2 微灌所用肥料的选择
1.2.1 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
按照草莓“适氮重磷钾”的需肥特点,根据生育期选择不同的水溶性肥料,选择以大量元素氮、磷、钾为主要成分,添加适量的中量或微量元素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
1.2.2 微量元素水溶性肥料
根据草莓植株长势选择适宜的微量元素水溶性肥料,由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按所需比例制成的或单一微量元素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性肥料。
1.2.3 其它肥料
尿素、硫酸铵、硝酸钙、硝酸铵钙、磷酸一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硝酸钾等肥料选择时,满足常温条件下能够完全溶于灌溉水,不溶物含量在5%以下,混合使用时不产生沉淀,对灌溉系统和控制部件腐蚀性小。
1.3 系统维护
1.3.1 管网维护
初次使用前应打开支管、毛管的管堵冲洗管路;开始灌溉时要注意排气,顺序是先开温室支管阀门、再开泵;定期对整个管网系统进行清洗,防止堵塞。管理施肥季节过后,支管和毛管不要折,圈成圆盘,堵塞两端存放。毛管集中捆束在一起,两端用塑料薄膜包裹,伸展平放。
1.3.2 首部维护
经常检查首部一级过滤器前后压差,进出口压差大于60 kPa 时,应及时清洗过滤器,打开过滤器下部的排污阀排污冲洗[8]。施肥罐(或容器)底部的残渣要经常清理,并定期检查系统流量、压力情况,判断是否有漏水、堵塞。
2 定植及管理
2.1 安装吊挂微喷装置
定植前在棚内安装吊挂微喷装置,微喷头按照3 m×3 m 覆盖面积进行设置,悬挂高度为离地2~3 m,供水管水压保持200 kPa 以上。
2.2 整地施肥
浇足底墒,深翻土壤30 cm,结合深翻施入底肥,每667m2施腐熟鸡粪2~3m3或圈肥4~5m3,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50 kg,过磷酸钙50 kg,深翻两遍,将土肥混匀。
2.3 起垄
垄距90~100cm,一般垄高25~30cm,上宽40~50cm,下宽60~70 cm,垄沟宽20~30 cm,起垄完毕后耙平整细,无大土块。
2.4 定植及管理
采用大垄双行的定植方式,草莓苗弓背统一朝向垄沟方向,株距15~18 cm,行距25~35 cm,每667 m2定植8 000~9 000 株。定植后采用微喷缓苗,需连续浇清水7 d,每天喷雾3~4 h。
3 田间管理
3.1 水肥管理
缓苗后铺滴灌管,滴灌管顺着垄顶铺设,每个种植垄铺设两条滴灌管。10 月中下旬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地膜前,将滴灌管顺直。
草莓的根为须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主要分布在20 cm 的表层土内,吸收能力较差,因此要“小水勤浇”,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即可。采用膜下滴灌方式浇水,视天气、土壤水分含量等情况一般5~7 d 浇1 次水,由开花至果实膨大期的需水量较大,此时要保证及时供水,使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为宜[9-10],盛果期每周浇水2 次,每次滴灌水量一般控制在每667 m2滴水5~10 m3。草莓缓苗至开花前,每667m2施氮磷钾复合肥(15-10-20)3~5kg,果实膨大至采收期,每667 m2施氮磷钾水溶肥(高钾型)3~5 kg,每隔15~20 d 追肥1 次,施肥在滴水开始1 h 后至滴水结束前0.5 h 进行。一个栽培季折合每667 m2累计用N、P、K 量约分别为17.88、7.0、17.45 kg。
3.2 病虫害防治
3.2.1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原则
草莓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3.2.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科学施肥,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病、老、残叶,感病花序及病果,一并销毁[11],一季结束后彻底清园以减少下季初侵染病源和虫源。
(2)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隔离,棚内覆盖塑料薄膜、40~60 目防虫网和遮阳网,避雨、防虫、遮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使用黄板诱杀,每667 m2悬挂30~40 张30 cm×40 cm 的黄色粘虫板,挂于行间,并高于草莓植株30 cm,诱杀蚜虫、粉虱等害虫,并及时更换黄板。
(3)生物防治
利用4%新奥苷肽水剂750 倍液可防治草莓病毒病、兼防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利用300 亿/g 木霉菌300倍液可防治灰霉病;利用S-诱抗素可诱导植物抗性,预防病毒病的发生;利用丽蚜小蜂、瓢虫等天敌防虫,当粉虱成虫在0.2 头/株以下时,每5 d 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 次,可有效控制粉虱为害,每1 m2挂瓢虫卵卡两张或按益害虫比例1:100 释放瓢虫成虫,可防治蚜虫;利用黎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和齐墩螨素等生物源农药防治蚜虫、红蜘蛛、小菜蛾等害虫[12];利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性诱剂诱芯,每667 m2挂性诱剂诱捕器1 个,挂放高度高于地面80~100 cm,每30 d 换一次诱芯,并及时处理诱捕的虫子。
(4)化学防治
白粉病可每667 m2用硫磺粉5 kg,撒于草莓垄顶中间,通过日照加温自然挥发;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5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 倍液,稀释后喷雾进行防治。灰霉病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 倍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稀释后喷雾进行防治。炭疽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 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800 倍液+0.25%S-诱抗素水剂1 000 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加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200 倍液,稀释后喷雾进行防治。红蜘蛛可用10%四螨嗪1 000 倍液、34%螺螨酯悬浮剂4 000~5 000 倍、5%噻螨酮2 000 倍液、联苯肼酯43%悬浮剂3 000 倍液,间隔7~10 d,交替喷施。
3.2.3 采收
当果实表面着色达到80%及以上时即可采收,采收应在清晨露水干后至中午或傍晚转凉后进行。采收时用拇指和食指折断果柄,将果实按大小分级摆放于容器内,采摘的果实要求果柄短,不损伤花萼,减少机械损伤,剔除病虫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