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改革*
——以“中药材检验检疫”课程为例
2020-12-16朱炳祺叶小青丁志山程东庆张婷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朱炳祺 叶小青 丁志山 程东庆 张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中药材检验检疫”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一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其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主要介绍了中药材检验检疫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以及特色教学的发展,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方向,其中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其内涵是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基于此,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现代社会对该类人才有着极大的潜在的需求。卫生检验与检疫作为一门综合了化学、医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检验检疫知识的新兴学科,在中医药高等院校背景下,依托学校中药学的特色学科优势,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了极具专业特色的“中药材检验检疫”课程。中药材检验检疫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依据法定的检测方法和精密的检测仪器进行数据分析,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同时具备应对各种复杂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这对人才专业性素质培养的要求较高。“中药材检验检疫”作为中医药大学卫生检验检疫专业的特色课程,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来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及岗位的需求。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形成对学生能力更全面化、更多元化的评价,同时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符合应用型人才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 课程背景和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
“中药材检验检疫”课程融合了《中国药典》《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出入境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诸多学科基础内容和法规章制度,涉及理论原理、检验方法、法规制度等多样化内容。多学科交叉导致的复杂内容繁多是本课程的授课难点,因此需要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该特色课程的设置目标亮点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故单单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充分满足该课程教学考核需求。因此,对课程内容和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均存在显著的特殊性、特色性以及必要性。
(二)现状分析
传统考核方式呈现出结果化和单一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对本课程的学习过程评估及学生能力提升的全面评估。例如,目前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约占30%)+期末闭卷考试(约占70%)。期末考试分数占比高,考试内容以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学生可以通过考前临时突击通过完成课程考试,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重视知识的积累,甚至不学习,导致学习风气的恶化。另一方面,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知识的记忆性为主,对于除了考点以外的课程内容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考察和评价,缺乏对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现有的考核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课程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学习及知识应用型能力训练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和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对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的现状,传统考核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该课程中对各个环节的关键点控制和考核。
二 考核改革探索
(一)考核方式变化
本课程不再指定专门教材,改为根据教学目标提供参考教材,包括《动植物检验检疫学》《中国药典》《出入境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覆盖了检验检疫学基本知识和专业性的国家法规标准,知识内容多、实践应用性强。针对本课程内容,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平时成绩占比100%,其中理论课堂考核占比60%,实践课堂考核占比40%。理论课堂考核成绩由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20%(2 次,每次10%),随堂测验20%(2 次,每次10%),课后练习15%(3 次,每次5%)以及课堂表现5%四部分组成;实践课程占比40%,分别设置4 次自主性实验,每次占比10%。以上考核方式分别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了多方位的考查,强调主动学习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案。
(二)考核方式改革讨论
考核改革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达到了考核知识的全面性、考核内容应用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过程化和科学化几个效果。
1 考核内容全面覆盖
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常常导致教学和考核分离,即学生上课无须专心听,平时无需努力的情况下,期末仍然能通过短期冲刺取得较好的成绩。期末考试前的“划重点”和“集中复习”成了部分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进而导致了不注重学习过程的恶习养成。通过该课程改革的实施,考核范围全面覆盖了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例如,课后练习占比15%,要求同学在课余时间及时自主进行书本知识复习;随堂测验占比20%,分别设置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时间节点上进行测试,可实现学习过程阶段性知识的回顾。通过该考核方式的设置,期末考试将不再作为唯一和最重要的取得成绩的方式,每堂课的表现及每次课后的专业学习都与最终成绩相关。较好成绩的取得,需要通过积极参与每次课堂教学、认真对待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不断进行课后的知识积累以及做好阶段性学习的回顾工作。
2 课程考核内容应用化
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制定,既要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考试内容不局限于书本、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者说是记忆考察,而是更注重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应用与创新。多种方式的学习成果考核还包括能提升实践能力的实验课程考核,因此在课程中设置了实验内容,并给予了40%的考核比重。例如,实验课程内容之一,黄芪中重金属铅的测定,该内容为2015 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黄芪中药材的检查项目之一。实验考核分数包含实验设计、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四个阶段的总成绩。分别考察了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技能、报告规范性和实验准确性四个方面学生的应用能力,完全模拟中药材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与行业基础性工作内容接轨。
3 考核方式多元化
逐步实施推进基于教学过程的课程改革,推行需求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成绩考核方式的变革,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应用型能力培养模式转型。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中药材检验、药材检疫、法律法规等若干模块,针对模块化教学的特点,选择性地采取课堂案例讨论、小组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开放性问题研讨、综合性实验学习,以个人探索和团队合作形式展开。例如,在植物性疫病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疫病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余时间学习了解相关内容后,将学习成果制作成PPT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介绍,考核评分点基于内容的丰富程度、课堂讲解的效果等。该考核的开展促使学生掌握使用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学会使用文献检索获取相关知识;课堂展示介绍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同时,锻炼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表达能力。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性、创新性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调动了学生运用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 考核评价体系过程化和科学化
第一,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合理分配考核权重,过程性评价中有效实施各个关键点控制,制定课程考核办法及标准并向学生公布;第二,及时评阅、整理和记录各项考核内容,如学生在各阶段所进行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时间、考核成绩等;第三,结合收集反馈信息、比较考核结果、分析存在原因、采取应对措施、纠正偏差等方法,逐步完善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
(三)考核结果反馈
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分为86 分,其中最低分为75 分,最高分为93 分。在90~100 分区间的学生占比25%,在80-90 分区间的学生占比58%,在70~80 分区间的学生占比17%,具备正态分布特征,具有区分度。在不同项目中,表现分数较高的为课后作业项,大部分同学都较认真地完成了作业;虽然随堂测验项在所有项目中得分较低,原因为不定期的考察和课程内容繁多导致考点较多,不容易掌握,但该项目成绩形成了较好的区分度和学习情况反馈。
根据课程反馈问卷调查,其中对该课程考核方式是否满意,98%的同学选择了是;是否觉得对专业应用能力有提升,95%同学选择了是;相比于其他课程,是否更接受该课程的考核方式,100%的同学选择了是。综上所述,对于该课程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同学反馈较多肯定。
以“中药材检验检疫”为例,实施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把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平时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实时监控教学动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对于以实践课教学为主导的应用技术型课程,可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动手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考核改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和实践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综合教学实力。在考核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评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该课程考核改革的有效实施,可以极大促进具有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检验检疫技术的有中医药背景的应用型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