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与归因分析*
2020-12-16何茂南宁师范大学
何茂 (南宁师范大学)
从建国初期的“增强体质与劳卫”“素质教育”“全面锻炼身体,发展学生个性及培养锻炼兴趣和习惯的终身体育”到“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思想,由“健康第一、增强体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理念向“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转变,新中国历经8 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学生指向性越来越强,国务院、教育部等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纲要、意见等,显示我国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课程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调以“大健康观”实现培养学生的目标。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持续30年下降,是对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无情鞭挞,虽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多种,但体育教师的师德失范影响非同小可。
一 体育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
(一)教育情怀缺失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更不能把教育当作一项任务,而应把教育当作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事业。教师要自发地制定出较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要有执着于激发学生动力、帮助学生获得自信、预见未来和塑造人格的责任,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学生体质是否得到增强。体育教师应树立家国情怀,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国青少年的智力和强健体魄为己任,教授学生客观认知体育、全面了解体质健康内涵、科学掌握增强体质健康的技能、手段和评价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科学认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志;以增强学生自信、远离疾病、张扬生命质量为体育的教育本质与使命情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有东亚病夫的百年耻辱,现有30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青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而“少年娘则国家娘”,既反映体育教师教育情怀的缺失,也是对教师的鞭策及期待。
(二)使命与责任感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增强国民体质和身心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概括新时代后体育事业的新使命,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运兴衰、实现全面小康高度关联起来。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体育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基,体育教育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把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体育教师应具有“使命未完,成人达己”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教育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担负起民族复兴、人民健康、体育强国的教育使命与责任。但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背景下,体育教师“默契”地给各类考试和高考让路,和谐地把体育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消解了。
(三)学术精神贫瘠
一个学者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学科发展所做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要看他为该学科奉献了多少学术精品。学术研究是探究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各种真理的理性活动。体育教师要善于对学校体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现象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去伪存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对学校体育形成理性认识,而不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所谓的体育教学工作。要具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弘扬学术精神,把研究体育的本质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来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将自己的学术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体育教师如果仅汲汲于名利,不能把体育教育当作“事业”,没有学术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难以在体育学科的领地,取得学术成就和打造学术精品的。在知网上对部分高校体育老师的学术成果进行检索发现,即便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在各学校的科研总量几乎处于末尾,学术精品则更是凤毛麟角,中小学体育老师的情况更严重。
(四)治学不勤
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理论修养、情感、意志、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他的教育质量高低和育人成效。体育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培育者,就必须勤奋治学,积极探求新理论、转变教育理念,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改造教材内容,努力钻研业务,做到“术业有专攻”。2009年体育学科被修订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列为一级学科以来,学科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固定了研究方向后,表现出明显的学术惰性,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主动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愿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简陋、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科研成果寥寥可数,教学工作中敷衍了事,缺乏创新。违背了“国家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执教不严谨
古有“教不严,师之惰”,俗有“严师出高徒”之语。严谨的教学态度决定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对学生因材施教,严慈共济,既要毫不犹豫地批评学生的缺点,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的教学态度。体育教学设计要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严谨、清晰的理解概念,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正确性;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张弛有序、科学合理;课堂管理要严格,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言行举止、学练态度等严格要求。不仅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手段,还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强化他们的运动体验,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向学生传递实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体育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消极的工作态度、不学无术、敷衍搪塞、照本宣科者,严重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损于体育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六)教学目标异化
考察最新改革的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版实验稿)》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了“强身健体、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概念,15年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效果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已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深,没有真正领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长期的重文轻武思想、教学惯性使然、应试教育、错位的教育管理和评价等影响使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脱离与异化。
(七)教法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终生必修课,“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明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表达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教育教学理念,呈现教学能力与风格,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承受适当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是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体育知识学习与运动认知、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体验运动乐趣等规律,要求体育课程教学必须得法。何谓得法?法从道生,“道”乃规律准则,“法”是方法原则。体育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把教学规律与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放在学生的“学”和“练”,促使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学“懂”运动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与原理、“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与实践,在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上实践体育教育的本质。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对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没有能有效贯彻,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都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需求脱离,即便高校,亦无幸免。
(八)为师失尊
孔子说:“身正者,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师道曰:“师者,顺人善性,扬其善而抑其恶,因材授业,鼓之励之。”这些清晰说明了从教之根本。课堂管理松散、课程标准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差、成绩评定不规范,学生体质测试把关不严等现象,丢失了教师良好的思想和言传身教的道德风范,对崇德慎行、立德树人、依法执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宽严并济、因材施教等缺乏坚持,不断降低职业底线,丧失为人师者的尊严。
二 体育教师师德失范归因
(一)社会等级阶层歧视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社会,身份、地位、财富、声望,是千百年来决定中国社会等级的重要资本,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高高在上”代表着钱权与名利,享有精神上的优越感和物质上的丰裕,因而,“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几乎成为古今中国社会个体真实追求的社会规范,通过身居高位从而追名逐利、尽享荣华。人的价值取向会随社会的演进和对自身认知而改变,在优化自身生存生活环境内驱力的支配下,只有在物质和精神都能得到更好满足,人类才会处于自由自觉自足的状态。
“拜金主义”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某些人奉行的价值观。虽然《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都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教师工资偏低是长期突出的问题,一段时期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甚至成为常态,国家的承诺与地方兑现间有较大差距,随着车改和绩效工资启动,教师与公务员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很多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甚至抵不上班里学生的零花钱,处于难以持家的困窘现状,收入相对于其他职业没有优势。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社会价值观和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下,清贫的教师职业在经济、精神、行为上被认为是无能者无奈的选择而被歧视和嘲讽,甚至被羞辱,成为当下社会中“穷酸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的天然论据。教师们竭力要从身份、地位、财富、声望的精神层面挣回一丝颜面,开设有偿补习和培训班赚取更多的收入,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师德持有高标准的要求,有偿服务导致社会对教师的身份形象进一步恶化,甚至侮辱教师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这使得教师呈现出各种师德失范现象步入恶性循环等状态。
(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今之人都难以挣脱对于名利、钱权的向往与诱惑。1998年教育产业化改革以来,某些教育部门根据市场导向,把追求经济价值替代了实现社会效益,变成以实现效益为目标的盈利部门;教育经费主要投向校区扩建和楼馆建盖,办学的兴奋点重点权衡创收、盈利、回报等利益最大化;某些学校的教育价值失衡,管理行为失措,不再是教书育人、让人敬仰的净地,而是变为待价而沽、钱到付款的名利场;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某些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偏移,把追逐钱权和名利作为人生理想目标,把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学术精神缺失,师德沦丧,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等置之脑后,某些教师不再是为人师表受人尊敬的尊者,而是见钱眼开,追名逐利的市井之人。即便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世界教育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但教育产业化还是成功把我国学校神圣的教育功能变异了,它颠倒了学历和学力的关系,扭曲了教学和学术评价标准的体系,撬动了百年大计根基。
(三)教育信仰缺失
信仰指引人们向着真善美等人类文明价值探索前进。教育信仰是教师将人生信仰投射到教育活动之上,是对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对人类文明价值的探索、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终身坚持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教育者教育行为的目标动力和责任根源。“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师作为教育信仰的个体化载体,对唤醒学生对人类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真正的师者无不对教育事业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体认,其教育都是直指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和培养美好品德为目标。从实然上看,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基于效率取向的标准设计和统一性分工,过于注重学生获得教育体系之外的功利性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降低了课程目标、窄化了教育质量、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影响;不注重教师教育信仰的构建,忽视了教育体系的精神和品质追求,师者从“传道、授业、解惑”沦为“授业”的教书匠,教育与追求真理、探索文明、发展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与关爱学生的教育信仰逐渐分离。
(四)职业倦怠
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各类考核、要求、检查、评估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行政指令目标各异、标准不同,且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使教师疲于奔命,不能静心教书,既占用大量研究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教师的荣誉感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试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然状态,升学率、考试成绩被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多数学校的领导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本质及功能不甚了解,长期以来,体育作为应试教育中的“副科”,不断让步、妥协、弱化于“主科”课程,工作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课程得不到主科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与尊重,体育课程经常因体育老师被“病倒”而“主科”老师“借用”,这种现象在高三尤其突出。即便体育被列为中考科目后,在服从考取重点高中录取率的“大局”要求下,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体育中考内容训练为主,教师是被动机械的执行者,丧失了内在的专业责任和学术激情,体育课程迅速沦为应试教育模式,脱离学生身心生长发育规律和需要,违背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加之体育教师在待遇、福利、评优、晋级等普遍被边缘化甚至歧视,身份、地位、财富与声望等均成为社会和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均使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断蔓延。
(五)职业能力缺陷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高质量完成教育活动的执行能力,包括信息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心里调试、角色认知、自我提高能力等。显然,各学科教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这是教师在职前“术业专攻”习得的特殊知识与技能。我国的专业知识体现明显的学科分类依附性,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科中心”,导致师范生(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在学科交叉和知识多元化的趋势中,教师的职业能力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退役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转岗的体育教师表现尤其突出,虽然他们具备超强的体育运动竞技技能,但由于在教育与教学、信息与科研、心理与语言等能力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职业能力缺陷表现尤其突出。
(六)继续教育欠规范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要以岗位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参加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课程教育改革理论层出不穷,教育信息日新月异,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教育管理技能及方法,既是提高在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政府的意志指令在继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选择权不大,培训机构对“继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长期将继续教育理解为“学历提升教育”,视为“创收”的渠道;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忽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特色的培训项目,没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高度同质化,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举措的实效性不强。
三 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组织体育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体育教师充分理解国情、社情、民情,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目的,办好中国学校体育。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更好担当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三)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质
通过本校培养、访学进修、访问交流等形式,加强体育教师学科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提高,让体育教师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体育教师成为新时代先进思维文的传播者、健康中国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四)建设师德师风工程
开展体育教师实施健康中国重大题材作品立项,发掘体育教师师德典型、讲好健康中国体育好教师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形成正能量。建立以院系、教研室和社会组成的监督监察机制,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促使教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体育事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要使全社会尽快形成共识,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知,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体育教师高尚的师德情操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及时改变体育教师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等,以提高体育教师对新时代和新技术发展总体适应的师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