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及其发展要点*

2020-12-16谌誉朱惠蓉成琳林磊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土化咨询心理学

谌誉 朱惠蓉 成琳 林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向来重视立足中国国情、社情及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发展水平。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近两年来,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做好心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土化的呼声和尝试也不断涌现。新时代背景下,以本土视野反观现有的高校心理工作体系,结合心理学科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探讨高校心理本土化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

一 溯源求本:心理学界的本土努力与尝试

“心理”一词源自西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本土化,不能不谈心理学科在中国的本土化。追根溯源,无论是“本土心理”还是“心理本土化”,最早都是由心理学界提出,并以之为目标开展了诸多研究与工作。

自20 世纪初期西方心理学被引介入中国,学界已然开始探索将西方心理学本土化和传统本土心理思想现代化的道路。有学者将此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自1922年至20 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刊物《心理》创刊号首次提出本土心理研究方向,张耀祥提出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纲领性意见:“发扬中国固有心理学,尤指处世心理学,期对世界斯学有所贡献”。

20 世纪70年代末期,潘菽提出“中国心理学”的概念,学界开始讨论“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中国特色心理学”议题,本土化开始成为学术研究趋势。由杨国枢、杨中芳、黄光国为首的港台心理学者开始规划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方向,提出研究标准。

20 世纪90年代起,两岸研究逐渐统一采用“本土”及“本土化”提法,以王登峰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开始建立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有学者试图建立完整而系统的本土理论体系。

吕小康[1]总结,“本土心理学在当下中国(包括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心理学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力量,但是其力量还相对分散”。在心理学学科内部,已形成若干本土心理理论、测量和干预方法,有的部分已自成体系,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对高校来说还相当陌生,其本土化成果对高校的影响有限。

二 使命使然:高校心理工作基于效用,天然蕴含本土特点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始于20 世纪80年代,其脱胎于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项基于效用的实践性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着西方学科本土化运用的烙印。

(一)本土高校心理工作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及“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法的产生是心理学全球化及其在高校广泛及深入应用的结果和产物。谈及本土,高校心理工作者常将“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混用,两种表达方法的区别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见。前者为名词性短语,后者为动词性短语,心理学界对此二词有诸多讨论,较狭义可参照Heelas 的理解,本土心理学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与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2]广义的本土心理学可按杨中芳的解释,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3]。

参照汪卫东[4]比较“本土心理治疗”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用法,可将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理解为终极目标,即描述、解释、预测及干预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可理解为达至目标之过程。过程之目的是立足国情,发展本土高校心理事业,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本土的高校心理工作历程

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第二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中的一项内容,高校心理工作渐渐从“自发萌动”“松散探索”进入到由社会组织(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为代表)和政府共同推动,且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的阶段[5]。

自此,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政府管理部门对高校心理工作不断发文,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指导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和地方省市具体指导意见,对高校心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将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第六体系,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毋庸置疑,这将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高校心理工作。

相比西方高校松散多样的组织形式,中国高校心理工作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指导和支持下开展的。当前工作基本是根据以上文件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对高校心理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途径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它们既是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的保障,也是在发展过程中本土化的成果。

其实施成果,就是中国高校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现有的心理工作体系,此体系基于中国国家和大学生的基本现实、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可视为中国高校心理本土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基本能满足大学生需求。

三 放眼未来:立足本土发展高校心理工作的要点

(一)对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意义及进程达成共识

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发展方向达成共识,有意识地推进本土化工作,应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应使工作队伍在较大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反观现有工作,能从全局、变局、布局和格局的不同层面理解高校心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本土化理解为工作固有的题中之义和发展性目标,分阶段地设立发展规划。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可行的本土化途径,提高工作的本土化水平。

(二)使心理学学科的本土化成果在高校生根发芽

现代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以来,在学科内部的本土化成果已有若干,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科本土化进展的了解和理解,增加和学界的互动与联系,使学科发展和实践结合,可从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和咨询方法等方面开始试点,根据大学生的效果反馈,建立高校模型,在实践中完善和充实学科的本土化成果,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服务。

(三)培养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校本土心理队伍

现有的本土高校心理工作,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不强,研究不足,应激发高校一线心理工作者的本土研究兴趣,提高其研究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基于大学生和高校心理事业的需求,根据学生和一线教师的运用反馈,在本土视野下梳理既有成果,培育一支具有本土视野、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中国高校心理队伍,在修正和总结中提炼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本土心理理论和方法。

(四)借鉴其他中国传统学科进行本土工作

当前高校心理工作的学科性支撑不够,即便存在较为有效的本土方法实践,也难以凭经验总结将其整合为系统性的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西方国家诞生的,但中国有悠久的心理思想史和心理疾病治疗历史,其中诸多论点和方法技巧在其他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如传统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中医、军事、体育、音乐、戏剧等学科中都有着发展和继承,应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树立家国情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其他传统学科之力,遵循教育规律,搭建本土化工作之骨架,或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五)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本土化经验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较早开始心理学本土化工作,台湾更是将本土化作为一项学术运动[6];西方高校针对华人学生开展心理工作有研究和实践,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亦有其特殊的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经验,无论成功或失败、捷径或弯路、他山之石或前车之鉴,都应是中国高校学习和利用的资源,将其恰当运用,应当都有启发思路、避免误区的效果。

人类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有诸多共性,但身处具体情境时,不同民族、文化下的人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行为仍有差异。中国高校心理工作者结合国情,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发展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校心理工作体系,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未来,将结合以上要点,继续深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本土化咨询心理学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服务与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