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山县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2020-12-16余艳
余 艳
(贵州省雷山县望丰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雷山 557100)
1 雷山县茶产业现状分析
雷山县目前有茶园种植面积1.02万hm2,其中可采摘的面积达7666.67hm2。茶产业覆盖了我县8个乡(镇)132个村,我县的茶农达到1.8万户总计7.8万余人,这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1247人。全县已经注册的茶叶企业已达到156家。私企有32家,专业合作社的有51家,属于集体的1家,属于国有的有3家,属于小微型的69家。其中获得QS认证的有26家,属于省级龙头企业的有5家,州级企业的达到7家,州级示范社1家,有2家已获得对外出口资格,54家是属于初级加工企业,茶叶检测机构达到2家,加成并使用的清洁化生产线15条,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的职称人员达到135人,年加工能力达4000t以上。2019年截止9月底,茶叶总产量达到4098t,茶叶的产值达到了5.7亿元左右,茶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7.6577亿元。
2 雷山县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雷山县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万hm2以上是符合雷山实际的,要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就必须有规模,才能有效益,理由是:⑴有市场前景。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雷公山银球茶、清明茶作为主导产品,实行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集中力量上批量、上档次、上规模,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1)做强茶产业,走产业化之路必须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要把茶产业做大,我们必须要有标杆企业,做到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同时政府也加大扶扶持标杆,提升企业的工艺水平和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小型企业联营,建立企业专业分级生产,实现标准统一和话语统一;支持企业创新茶产品的包装,不断更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达到SC企业使用贵州绿茶品牌商标,力争到2020年达5家以上,新增认证SC企业达3家以上,使全县SC企业达30家以上。二要抓好产品开发,加快与茶叶有关产品的开发是拉长产业链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的根本途径。积极打造“雷公山高山绿(绿茶)”品牌,产品以银球茶和清明茶为主,三要抓好市场营销,以茶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平台,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营销、网络营销、队伍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大力开拓市场。并充分发挥西江景区优势,有效盘活西江新村闲置门面,建设集展示、销售、品鉴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积极引进茶叶销售企业入驻,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带动茶产业效益综合提升“借船出海”拓展市场,多渠道拓展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四要增浓茶氛围,协唱好茶戏发展茶产业。认清形势,领导力量再加强县委、县政府连续下发了三个加快茶产业建设的意见,对茶产业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保障措施等都作了规定,任务已十分明确,各部门只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工作开展,各乡镇只要加强对茶产业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工作摆上重要议程,认真落实茶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完全实现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2)树立气势,引资跑项再加大。虽然我县建立茶产业发展基金,但仅靠县级有限的资金投入茶产业发展是不够的。发展优质茶园、产业,走多元化投资之路,借助外力求发展,一方面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为茶叶产业建设注入更多资金。
(3)大造声势,宣传鼓动再扩大。2009年“5.1”期间上海世博·西江论谈—— “游天下西江·品雷公山茶”茶文化活动在我县西江举办产生了一定的震动和影响,但是由于宣传力度的不够,远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后要不断创新办节机制,继续办好茶文化节活动,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通过走出去办、到大都市去推介等形式,大造声势,宣传和打造雷公山茶品牌,让雷公山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 结语
自我县种植茶叶以来,经历了三起三落,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因此,我县茶叶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策。主要是:
(1)建立茶叶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有长久的统一发展茶叶产业的思想,持之以恒抓茶叶生产。
(2)加大茶叶产业发展建设投入。除了加大投入茶叶产业质量提升建设外,也要加大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旅游建设要与茶叶产业建设相结合。要从旅游发展角度,规划建设茶叶产业,形成旅游与茶叶互动发展。
(4)大力倡导利用田土种茶。尤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田土,要大力提倡由种植粮食转变为种植茶叶。
(5)营造全社会都来发展茶叶的氛围。营造一个从茶叶基础建设到产品加工、营销、宣传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去经营、去服务的氛围,树立人人都为茶叶发展作好服务,做好宣传的思想。茶叶在我县极具特色,更是我县发展的优势。所以茶叶的发展是带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抉择。全力以赴的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做好,更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