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区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2020-12-16刘涌,刘柳
刘 涌, 刘 柳
(安徽省霍山县农业农村局, 安徽 霍山 237200)
皖西大别山区地处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呈东南往西北走向,长270 km,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季西南季风有利于虫源迁飞入境。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Smith)],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原生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其发生和危害如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一样将成为常态。草地贪夜蛾在美洲分化出玉米型和水稻型,前者嗜好玉米,后者喜食水稻[2]。入侵中国各地的种群经分子鉴定已证实为玉米型[3]。2019年,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首次侵入皖西大别山区,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玉米是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种植品种较多,种植制度按播种时间可分为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4]。因此,探讨草地贪夜蛾对该地区玉米的危害,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1 发生特点及危害情况
1.1 主要寄主
皖西大别山区危害的草地贪夜蛾主要为玉米型,主要危害玉米,2019年通过对水稻、小麦、高粱、花生、棉花、烟草、蔬菜、果树等作物的调查,均未发现其危害。
1.2 取食危害表现
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苗期至成熟收获期均可危害,田间受害株呈聚集分布,低龄幼虫有群集危害特性,3龄后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危害。幼虫取食叶肉组织,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或成半透明薄膜,心叶取食后呈破烂状。
1.3 发生世代
草地贪夜蛾在当地表现为完全世代,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据对2019年在玉米上的危害情况分析,草地贪夜蛾在当地年发生4代,分别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第2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第3代、8月中旬以后为第4代。1代在春玉米上零星发生,2代、3代在夏玉米上点片发生,4代在秋玉米上集中危害。各代别重叠明显,发育进度参差不齐。
1.4 趋性
草地贪夜蛾具有明显的趋嫩性和趋绿性,同一区域中长势嫩绿的玉米田比老熟的玉米田危害重。同时具有趋光性,在诱虫灯下也能发现少量草地贪夜蛾成虫。2019年在当地性诱监测显示,对性诱剂具有明显的趋性,能够表现出明显的迁入峰。
1.5 发生情况
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当地总体为偏轻至中等发生。
2 防控技术措施
2.1 监测预报
皖西大别山地区属于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治区,因此根据南方周年繁殖区的监测动态和预报,在4—10月全面监测害虫动态。在玉米生长期开展田间虫情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止。根据成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灯诱和性诱,观察成虫的数量和雌蛾卵巢发育情况。当成虫数量激增,卵巢发育级别较高时,立即开展田间卵情调查。当卵进入始盛期时,开展幼虫调查。当田间幼虫密度达10头/百株时,开始防治。
2.2 防治措施
农业部发布的主要防治措施有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成虫诱杀和幼虫用药。在当地采取的主要防治技术措施是“治早治小”,诱杀迁入成虫、主攻低龄幼虫,效果显著。
2.2.1 成虫诱杀 在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搭配性诱剂或食诱剂增加防治效果。
2.2.2 生物防治 在草地贪夜蛾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选择释放姬蜂、茧蜂、蠋蝽、小花蝽等害虫天敌。
2.2.3 应急防治 草地贪夜蛾1~3龄的最佳用药期在清晨或傍晚,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虫双酰胺、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虫酰肼、除虫脲和灭幼脲等杀虫剂喷雾处理。该虫世代重叠,虫龄不齐,应注意交叉用药,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