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脾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6刘健
刘 健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脾动脉瘤在临床比较少见,主要危害是脾动脉瘤破裂出血。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多数和急慢性胰腺炎、外伤和手术相关,仅少数由病变引起,在临床检查时,如动脉瘤较小,可定期彩超复查随访,如动脉瘤较大,且引起的相应症状比较明显时,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1]。所以,对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为分析在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诊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而开展,详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时间起始于2017年6月,截止2019年10月。随机选择入我院诊疗的20例主脾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大63 岁,最小33 岁,平均年龄(45±4.5)岁;经临床诊断,胰腺出血坏死5例,胰腺炎患者7例,含胆源性胰腺炎3例,酒精性胰腺炎4例,明确腹部外伤史4例,腹部手术史3例。以上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
1.2 方法
仪器选择: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采用GE Light speed 型16 排螺旋CT 扫描仪。
检查方法:扫描参数:120kV/280mA,螺距0.875,层厚5mm。从膈顶至腰椎体下缘扫描,先进行常规平扫,然后注射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60~65s。
依次扫描完成后,将扫描影像内插重建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经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MSCTA)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发生脾门处假性动脉瘤8例,脾动脉主干近端假性动脉瘤7例,脾动脉主干近端假性动脉瘤合并脾门处假性动脉瘤5例。其中,瘤体最大直径5.5cm,最小直径2.1cm,平均瘤体直径(3.5±0.5)cm;瘤体呈椭圆形、囊袋样,不同程度与脾动脉相连,且瘤体较大患者已呈现出瘤体表现凹凸不平;另在检查中发现,20例患者中,有6例明确血栓形成,4例假性动脉瘤可清晰显示破口和位置,并7例存在钙化,3例合并囊肿。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
3 讨论
脾动脉瘤属于内脏动脉瘤的一种,当病患出现脾动脉瘤破裂、腹腔内出血等状况时,严重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由于病患在脾动脉瘤发生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伴有明显疼痛,多部分患者无明显征兆,因而一旦迸发,很可能破裂出血汹涌,造成严重后果。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在早期发现的时候可以选择外科手术切除,自体血管移植或者直接吻合,具体情况根据瘤体的大小。当病情发展到晚期,动脉瘤扩张比较明显,则需要做腹膜支架覆盖隔绝,或者做弹簧圈的栓塞,把脾动脉瘤解决[2]。
为有效治疗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必须要对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准确诊断。目前,临床上对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DSA 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项有创检查。而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可实时动态的观察此搏动性包块的来源,有助于做出精准诊断,对病患实施治疗,极大程度上减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严重的后果。
通常情况下,脾动脉瘤一旦发生,它的风险系数过大,需要及时处理;但如果脾动脉瘤比较小,或者医生分析病变没有达到威胁生命的状态下,也可以观察,进行保守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选择入我院诊疗的20例主脾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扫描检查证实: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中发生脾门处假性动脉瘤8例,脾动脉主干近端假性动脉瘤7例,脾动脉主干近端假性动脉瘤合并脾门处假性动脉瘤5例。其中,瘤体最大直径5.5cm,最小直径2.1cm,平均瘤体直径(3.5±0.5)cm;瘤体呈椭圆形、囊袋样,不同程度与脾动脉相连,且瘤体较大患者已呈现出瘤体表现凹凸不平;另在检查中发现,20例患者中,有6例明确血栓形成,4例假性动脉瘤可清晰显示破口和位置,并7例存在钙化,3例合并囊肿。可说明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实时动态、重复性好、诊断准确性高等优势,将其作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检查价值较高[3]。
综上所述,在脾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