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菜薹常见病害的防治
2020-12-16施绍斌李正丽
杨 巍, 邓 英, 张 丽, 唐 兵, 施绍斌, 李正丽*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2.威宁县大西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贵州 威宁 553100)
红菜薹别名红油菜薹、紫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变种,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产蔬菜,也是鄂、湘、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一种重要的秋冬蔬菜[1]。红菜薹的花薹质地脆嫩,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高于大白菜、小白菜、塌棵菜等芸薹属蔬菜[2]。红菜薹富含的硫代葡萄糖苷影响其风味,同时具有植物保护与杀菌作用,其水解产物和异硫氰酸盐是重要的抗肿瘤因子[3]。近年来,由于红菜薹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而被引种到全国各地栽培,特别是贵州省着力发展喜凉根茎叶花类蔬菜产业,红菜薹在省内各地区均有栽培。但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立体气候显著,农业气候多种多样,导致冰冻、冰雹、干旱、山洪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极易诱发红菜薹病害,给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贵州红菜薹生产中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现将红菜薹软腐病等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 软腐病
1.1 发病症状
红菜薹软腐病一般在成株期发病,病菌经叶柄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初为浸润半透明水浸状,随病情扩展渐变为灰褐色,病部腐烂,随即呈黏滑软腐状,有明显的硫化氢恶臭味。发病初期外叶在晴天呈萎蔫状下垂,在阴天或早晚能恢复正常,几天后平贴地面,轻碰病株可倒折溃烂[4]。
1.2 病原
该病是由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carotovorassp.carotovora,Ecc)引起的一种流行性死体营养型细菌病害。病原菌存在于植物表面和土壤中,通过雨水、带菌肥料、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经伤口或自然孔进入植物体内,主要依靠Types II蛋白分泌系统合成和分泌水解酶降解植物细胞壁,使植物组织呈浸渍状。一般播种过早、连作及低洼地发病重,温度高、雨水频繁均会引起此病发生,发病重时造成严重减产,且在储运过程中导致腐烂[5]。
1.3 化学防治
软腐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70 g/667m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50~60 g/667m2、6%氨基寡糖素·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可湿性粉剂75~100 g/667m2、5%大蒜素微乳剂60~80 g/667m2、20%噻森铜悬浮剂120~200 mL/667m2、2%氨基寡糖素水剂187.5~250 mL/667m2等药剂,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交替喷施2~3次。
2 霜霉病
2.1 发病症状
红菜薹霜霉病从幼苗到采收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苗期发病致子叶或嫩茎变黄后枯死,真叶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初期叶片边缘有不明晰的水浸状褪绿斑点,随后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呈现出黄褐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叶片背面常长出白色稀疏霉层,空气干燥时则形成许多不规则枯斑。病害持续较长时间后病斑融合连接成片,叶片变黄干枯。采种株花梗染病时肥肿扭曲,染病花器肥大畸形,花瓣变为绿色,不易凋落。植株果荚染病后变形,长出白色霜霉状物,导致结实不良,使种子减产并携带病菌[6]。
2.2 病原
该病原菌为寄生霜霉[Peronosporaparasitica(Pers.) F r.],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真菌。病部组织上长出的白色霜霉状物是病原菌无性阶段产生的孢子囊和孢囊梗,孢子梗从植株表面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顶端2~5分枝,每分枝小梗上长出1个孢子囊,孢子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即可萌发长出芽管,直接穿透植株表皮或经由气孔侵入导致植株感病。此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除红菜薹外,也危害其他十字花科蔬菜[7]。
2.3 化学防治
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687.5 g/L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60~75 mL/667m2、20%丙硫唑悬浮剂40~50 mL/667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34~154 g/667m2、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214 g/667m2、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35~470 g/667m2、45%代森铵水剂78 mL/667m2等药剂均匀喷施植株,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交替喷施2~3次。
3 菌核病
3.1 发病症状
红菜薹菌核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导致叶片、茎秆腐烂,植株枯死。幼苗期轻病株无明显症状,严重时根茎腐烂并产生白霉,移栽后病情不断扩展,至抽薹后达高峰。患病株茎秆有浅褐色凹陷病斑,后呈白色,最后皮层朽腐,纤维散离,茎腔中空并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出黑色菌核和白色絮状菌丝体。受害轻的造成烂根,致发育不良或烂茎,植株矮小,产量降低;严重的茎秆折断,植株枯死。
3.2 病原
该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 Bary]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病菌通过萌发的子囊孢子和菌核萌发形成的菌丝侵入寄主,其中,子囊孢子在营养条件允许时才能形成附着胞进入寄主,菌丝体通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寄主。核盘菌菌丝在侵入前形成单一菌丝顶端膨大的单胞附着器和多细胞组成的复合侵染钉,侵染钉侵入叶片表面蜡质、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时,依靠附着器产生压力和酶类对寄主表面进行软化、消解,帮助菌丝破除寄主表面保护而顺利侵入,而且能转化寄主的各种物质为核盘菌所吸收的营养,满足菌丝生长和侵染的需要[8]。
3.3 化学防治
在开花初期、茎秆发病初期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 mL/667m2、40亿孢子/g盾壳霉ZS-1SB可湿性粉剂45~90 g/667m2、43%腐霉利悬浮剂40~80 mL/667m2、45%异菌脲悬浮剂80~120 mL/667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667m2、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80 g/667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 g/667m2、25%咪鲜胺乳油40~60 mL/667m2等药剂喷施,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交替喷施2~3次。
4 病毒病
4.1 发病症状
红菜薹病毒病主要发生在苗期,表现为花叶型、条斑型及蕨叶型。花叶型:叶片扭曲、畸形、外叶颜色浓淡不均,皱缩歪扭,叶片上出现许多大小不等,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坏死斑,病斑中央明显凹陷,边缘常有黄色晕环,随病害发展病叶黄花坏死。条斑型:茎秆或叶脉出现暗绿色短条斑状,后变成褐色油渍状坏死条斑。蕨叶型:心叶出现明脉或扭曲畸形,病种株呈全株性皱缩矮化症状。前期高温干旱气候病毒病发生较重,随气温转凉而逐渐减轻。
4.2 病原
该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3种病毒侵染所致,可单独侵染,也可由2种或3种复合侵染。前两者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后者只能以汁液接触传染。苗期气温高、干旱,有利于蚜虫、粉虱的繁殖和迁飞,而不利于蔬菜生长,植株抗病性弱,所以病害较为严重,反之不利于病情发生发展[9]。
4.3 化学防治
在蚜虫、粉虱发生初期,可选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12.5 mL/667m2、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40 mL/667m2、15%啶虫脒乳油6.7~13.3 mL/667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5~50 mL/667m2、25 g/L溴氰菊酯乳油6~8 mL/667m2、40%螺虫乙酯悬浮剂12~18 mL/667m2、40%呋虫胺可溶粉剂15~20 g/L、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55~65 mL/667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8 g/667m2等药剂喷施,每隔7~10 d喷施1次,交替连续喷施1~2次,以减少虫口基数,防止传播病毒。
为防止病毒的蔓延与扩展,应在发病前、发病初期选用30%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50~64 g/667m2、1%香菇多糖水剂100~120 mL/667m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5~60 g/667m2、20%丁子香酚水乳剂30~45 mL/667m2、8%宁南霉素水剂75~100 g/667m2、3%氨基寡糖素水剂20~30 mL/667m2、0.06%甾烯醇微乳剂30~60 mL/667m2等药剂喷施,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交替喷施2~3次。
5 根肿病
5.1 发病症状
红菜薹根肿病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病情加重生长变缓,植株矮小,叶缘枯黄、叶色暗淡。发病植株在烈日下外叶常萎蔫,傍晚至清晨恢复,严重的植株枯死。病株主根可见球形或近球形、体积较大的瘤状物,侧根上有体积较小的手指状或圆筒形肿瘤。初期根瘤表面光滑,后期表面粗糙、龟裂,同时受软腐病侵染的,病部组织腐烂,散发硫化氢恶臭味。
5.2 病原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是影响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休眠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0年之久仍保持侵染能力且侵染效率高,可随流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酸性、潮湿土壤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危害。寄主根部细胞内的病原菌形成休眠孢子囊,田间环境适宜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顶端有2根长短不等的鞭毛,在水中能短距离游动,从根毛或幼根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从根部皮层进入形成层,寄主薄壁细胞受刺激形成根部肿瘤,同时大量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根瘤腐烂后休眠孢子囊进入土壤中越冬[10]。
5.3 化学防治
以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650倍,或100 g/L氰霜唑悬浮剂150~180 mL/667m2于定苗后灌根1~2次,每隔7~10 d灌根1次。以50%氟啶胺悬浮剂267~333 mL/667m2,40%氰霜唑·氟啶胺悬浮剂在红菜薹移栽前喷施土壤,每季最多使用1次。
6 小结
除上述病虫害外,黑斑病、黑腐病、立枯病等病害也是红菜薹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需积极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导致的生产损失。红菜薹病虫害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种子消毒;加强田间管理,提倡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和排水通畅性;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免疫力;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合理轮作,克服连作障碍;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老叶,减少侵染菌源;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