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二化螟发生与防治技术

2020-12-16于成宝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二化螟虫害幼虫

于成宝

(凤阳县大溪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滁州 233124)

水稻二化螟也被称之为钻心虫,幼虫能够钻蛀水稻茎秆,对水稻生长过程形成较明显的危害。初孵幼虫多聚集在叶鞘内侧壁,促进叶鞘枯萎过程。2龄以后蛀至稻茎中,以致水稻出现枯心或者形成枯孕穗以及白穗等情况。单根稻杆上可能会聚集数头幼虫,一般一头幼虫危害的水稻≥3株。目前,水稻二化螟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水稻种植过程的主要病害类型,通常每年因二化螟病害使水稻减产3%~5%,严重时减产多于30%。故而,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积极探究防治二化螟病害的方法措施,本文笔者结合既往实践类型对几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做出总结论述。

1 二化螟在我镇发生的基本情况

大溪河镇位于凤阳县东部,水稻常年栽种面积4 6 6 6.7 h m²,2 0 2 0 年,水稻一代二化螟发生面积3733.3hm²,二代二化螟发生面积3300hm²,2016年—2020年均为中等发生年份。

2 二化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性与发生情况

2.1 危害性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虫害,近几年随着我镇耕作制度的变化,麦前稻种植面积扩大,二化螟发生面积相应增加。一代二化螟在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生,造成枯鞘、枯心、甚至死苗,有的田块不得不重新栽种。二代二化螟在水稻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水稻减产,在灌浆乳熟期为害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三代二化螟主要危害迟栽麦茬稻,一般年份发生面积不大。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为害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一些禾本科杂草。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主茎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

2.2 发生情况

2.2.1 发生条件

通过调查发现,二化螟虫害适宜的繁殖气候条件如下:温度为23~26℃,空气相对湿度>83%,在以上的条件下二化螟会大批量繁殖,形成较大危害。

二化螟的发生在品种上还存在差异,田间管理情况对其繁殖过程形成较明显的影响。对水稻作物的诸多品种进行分析,叶片狭窄纤长、短小且杆矮,分蘖普通的品种以及无芒品种,受二化螟的危害程度相对较低。此外,在水稻植株生长阶段,淀粉含量偏高、米粒香味偏浓重的作物受害的程度相对较高。在水稻种植阶段,若农户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田间,氮肥施用量过多,叶片颜色浓绿,长势偏好,多会成为二化螟产虫卵的居所,增加了该类虫害发生的风险。若田间土地灌溉不及时或不充分,也会对该类虫害的发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2.2 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还被叫做钻心虫、蛀心虫,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成虫身体长度为10~15mm,是肉眼可见的黄褐色小娥子,在15~16℃的气候条件下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晚上还会交配产卵。大部分雌蛾喜欢在叶色浓绿及茎粗高大的稻株上产卵,这也是和常规水稻品种相比较晚熟水稻受害程度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每只雌蛾通常能产下2~3个卵块,每个卵块内大概有卵40~80粒,每雌一生中能产卵100~200多粒。成虫产卵基本上会产在叶片的下半位置,繁殖世代和水稻作物的生育期影响着产卵叶位和在叶片上所处位置

位置,通常产卵叶位高度和水稻生育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比如分蘖期多产在1~3叶,圆杆以后产于在2~5叶;针对晚插秧、六月份还在插秧的种植地块,苗期虫卵多聚集分布在叶正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叶背面卵分布量有不断增加趋势。水稻种植阶段的不同生育期都可以发生本病虫害,为害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3 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原因

3.1 水稻作物的种植方式

水稻作物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直接关系着二化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程。适度拓展中稻面积的种植规模,有益于改善二化的寄生条件[1]。若使用插花种植方法,那么将会诱导中稻二化螟病害严重化过程。

3.2 持续增加有效虫源田面积

在水稻作物栽种早期,由于栽种面积偏小,并且板田犁翻处理过早,以致很难形成有效虫源田。伴随中稻栽种面积不断拓展过程,板田犁翻的时间被延后,消除了季节上形成的矛盾,诱导了有效虫源田面积不断增加的问题,外加特殊气候条件的作用,以致二化螟形成的危害有所加重。

3.3 二化螟抗性持续增强

我国很多水稻种植区域中常年栽种水稻,土地轮换耕种的类型少之又少。在防治二化螟病虫害方面,农户会考虑到经济、雨水、气温及土壤成分等诸多条件,可供选择的药物类型单一化,外加近些年我国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政策,长期习惯一种方法防治水稻二化螟虫害,导致二化螟耐药性不断增强,控制水稻二化螟数量的难度相应增加。

4 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加大添加管理力度,在种植水稻期间,推荐农户使用抗虫性能较强的优质品种,采用科学栽培方法,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施用氮肥与钾肥等,认真落实基础施肥工作,毫不动摇的秉持科学管理田间肥水的原则,有效破坏二化螟虫害的生长环境。

翻耕灌水灭蛹,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一代二化螟化蛹之前降低田间水位,化蛹高峰期适度灌深水(淹没羽化孔)一周左右,压低虫源基数。

适时播种。在种植单季晚稻阶段,应选择适宜的时间栽种作物。例如,旱育秧品种建议在2月25日前后播种,插秧机推荐在3月5日前后播种即可,湿润秧则推荐在3月15日前后播种。加强水稻播种时间的控制,能有效规避80%左右的过冬幼虫。

及时清除已发病的植株。当有白穗刚形成时,大部分二化螟幼虫便会生长在植株上部。针对以上情况,农户要连根拔出植株,将其运出稻田,降低二化螟幼虫形成的危害,实现对虫源的有效控制。

深水灭螟。为更有效的治理螟虫源,农户可以在螟虫盛孵与化蛹之前使用深水法,利用遮泥水减轻蚁螟对作物生长过程形成的危害程度,后期可把深水水位位调控在13~16㎝区间内,以上深水灭螟形式在消除大量螟虫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

4.2 化学防治

在水稻秧苗期开展一代二化螟的防治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移栽前5~7d打一次“送嫁药”防治一代二化螟,省工、省力、省药,减少大田虫口基数,降低防治难度。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在卵孵高峰期,当枯鞘丛率5%~8%,或每667m²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枯鞘团。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一代以秧田和麦前早栽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始盛期亩用16000IU/mgBt可湿性粉剂100g;若错过卵孵始盛期,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分60~80g防治。二代重点防治麦茬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d后补治一次;三代重点防治迟熟稻田,每667m²用有效成分阿维·氯苯酰3g、或氯虫苯甲酰胺2g、或甲维·甲虫肼6~8g[2]。

在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虫害过程中,笔者建议农户交替使用多种药剂。在选用除虫药物时,一定要秉持用药安全性高、杀虫效率高及成本较低的原则。可以选定在6月中下旬,即幼虫枯鞘期,对一代二化螟进行驱虫处理,18%杀虫双水剂是可供选择的药剂类型,推荐每亩地用量以250~300m1为宜;也可以使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每亩稻田用量45~60g;亦可以使用40%氯虫·嚷虫嗓水分散剂,每亩地药剂用量以8g为宜。以上药剂和兑入适量清水,以喷洒的形式施用。针对插秧旱的种植地块,首次用药以后,间隔7d,重复用药1次。

4.3 其他防治方法

理化诱控和释放天敌,推广二化螟性诱技术,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螟赤眼蜂寄生控害。

物竞生存是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原理,其通过合理的方式保护水稻二化螟的天敌,比如蜘蛛类,在控制二化螟数量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

近些年,部分物理防治方法也被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领域中,比如农户可以尝试采用黑灯光(波长3650~4000mm)诱集二化螟成虫,因雌蛾对黑灯光表现出较强的去惯性,故而采用黑灯法能诱集到大量的二化螟雌蛾。

5 结语

针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建议以农业、物理以及生物防治等为主,化学防治法发挥辅助作用,倡导综合使用多种防治方法,将二化螟对水稻生长形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帮助广大农户增产增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二化螟虫害幼虫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永兴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美人计”诱芯绿色防控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报
浅析吉林省水稻二化螟无公害防治技术
二化螟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初探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