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地村落发展探析

2020-12-15范杨鲍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范杨 鲍文

摘要    山地生态的外部性、山地村落分散性与独特生态位的统一,使其成为生态服务功能区与生态经济开发潜力区。乡村振兴战略为山地村落的发展提供了美好愿景,本文指出了中国山地村落发展蓝图,并提出山地村落生态建设优先的政策建议,以加快山地村落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山地村落;生态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2-026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山大沟深、陡峭不平的山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兼有生态脆弱和生态屏障的双重特征,其村落的重构必然是绿色生态导向,其发展的依托必然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打造生态经济价值链,其目标山民富、生态美的实现难度是最大的[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作为乡村振兴的愿景,为山地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没有山地村落的全面发展就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山地村落的发展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理念,更是社会主义特色乡村振兴实践。

1    山地村落发展的特殊性

1.1    山地生态的外部性

生态安全是山地村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临近区域、流域的需要[2]。因此,山地村落的价值不仅是自身发展,更在于保障生态安全。从全局看,山地村落对GDP的贡献几乎可忽略不计,但若生态不安全则可波及下游乃至整个流域,其损失远超过山地村落的经济贡献。换句话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保护山地生态,利在山地村落、功在流域全局乃至全国。

1.2    分散性与独特生态位的统一

山地村落以农业活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拥有特殊资源禀赋的可以发展旅游、清洁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但极少出现规模化工业,多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少数能够以第三产业为主。山地城镇多位于水土资源条件组合优越的河谷地带,以二、三产业为主,农业活动产出在GDP中的比重微不足道。山地村落的分散性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生态功能:一是“源”功能,以水土保持为例,若利用得当,村落就是江河各级干支流清洁水源的维护者;利用不当,它就是江河拥堵的泥沙输出地。二是“后花园”功能,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天然氧吧和清洁水源等的巧妙组合使其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休闲放松之地。山地城镇与山地村落相比拥有“聚”的功能,后者的人流、物流甚至水流都向前者汇聚,前者的发展不但得到后者有利的支撑,也因其与后者的密切联系更容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优先发展支持,以更好地吸引和容纳后者推进村民市民化。山地村落基本位于保护优先的生态脆弱地带,属于限制开发和相对贫困的类型,非“输血”手段能奏效,需要自身发展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产品来实现。

1.3    生态服务功能区与生态经济开发潜力区

山地村落是优化山地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山地村落承担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职责:巩固山地退耕绿化成果,精准提升山地森林、灌木和草地质量,加强山地防灾减灾和有害生物防治,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城乡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与消费升级的趋势,有利于深度挖掘山地村落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如山地村落的生态涵养、绿色农业、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等功能和价值。按照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整合山地村落资源提供多元增值生态服务和产品价值链开发,赋予特色有机、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以时代感,细分消费者市场精准定位营销塑造品牌竞争力,形成健康的消费价值观,增加山地村落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

1.4    山地村落发展的长期性

扶贫为山地村落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为山地村落发展提供了美好愿景。山地村落扶贫作为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进步性。山地村落的富强非扶贫能解决,其发展必须突破农业层面,从更高层次上思考,这就是利用自身优势,以自身发展和生态建设,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山地村民富、山地村落美且宜居的问题。扶贫是短期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是长期战略目标,扶贫解决的是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乡村振兴要在此基础上解决长期困扰山地农村的发展瓶颈,通过山地主体休养生息、地带性自然植被逐渐向顶级群落演替,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发展生态经济形成稳定的山民生计来源。地带性顶极群落的生态美是山地村落独特的美,生态功能提供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发展的产品及服务是长远的、无限的,山地村民拥有持續的生计来源,在生活富裕之后拥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2    中国山地村落发展蓝图

山地村落发展目标与全国乡村振兴总目标一致。到2022年,现代山地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广普及,山地特色的村落发展模式将以生态为中心,初步形成宜业(生态经济产业)、宜居(生态环境优美)的美丽山村。到2035年,山地村落现代化基本实现,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山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山地村落的生态美更加凸显,生态经济产业化初步形成。到2050年,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立体生态产业、富裕的山地农民成为山地的新形象,山地村落全面发展。

2.1    人口精简

在山地村落全面发展之前,山地村落人口将通过3种方式逐步减少:一是就业转移,年轻人升学或外出务工等,带动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进入城镇,这是山地村落人口流出主因;二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山地灾害频发、生存空間极为有限或因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异地安置的山地村落,通过生态移民或工程移民,将全部或部分山地村落人口移出;三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和未跟随子女进城搬迁的留守老人的自然减少。在山地村落人口整体减少的同时,掌握科学技术、懂得现代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等逐渐替代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农民。这些山地村落人口,将承担起山地立体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在保障山地生态安全的同时,提供粮经、林、牧、土特产、矿泉水、药材等绿色产品和清洁能源、水土保持等产品或服务。人口精简带来的效应是人口减少与生产力提高、收入增加同步,与减少环境压力和生态恢复同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2.2    未来山地村落主要形式

山地村落生态较脆弱、贫困发生率高、发展难度大[3],但正因如此,实现山地村落的振兴,全国的乡村振兴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因此,山地村落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到2020年,山地村落整体脱贫与否将是国家扶贫攻坚成败的标志之一。2035年,山地村落基本完成重构成为现代社区,道路、水电网村村通,拥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未来山地村落主要形式有:①生态村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为主的山地村落[4]。村落以维持和提升生态功能为重心,生态保护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兼以人工辅助,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生态种养的方式,经济发展依靠打造包括生态旅游、标准化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在内的生态产业链。这些村落是山地生态资源管护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山地村落群众参与山地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胜任生态管护员的村民有机会以此作为重要生计来源。②旅游村落。自然景观、历史悠久、宗教文化、避暑休闲服务等一种或多种特色资源丰富的山地村落,以特色资源保护和打造旅游产业链为主,包括古村落、民族风情村、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古迹、宗教名山、避暑胜地、靓丽风景线交通线路沿途、特色景观等山地村落。这些山地村落的特色资源构成了最具美感和欣赏价值的山村类型,山地村落群众通过参与特色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产业链有关的生产、加工或服务作为重要生计来源。③农业村落。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绿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山地村落。包括山地林牧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果品、特色种植养殖及加工、储运、原产地品牌建设在内的农业产业链开发,其竞争优势在于绿色、有机。山地村落群众通过参与绿色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收入来源。

2.3    山地生态经济产业模式

山地农业的陡坡开垦、伐木、过牧导致山地严重的生态退化并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除草剂、农药、激素、化肥的大量使用还引起面源污染,在降低农产品安全性的同时会危及流域水安全。山地村民更是生态灾难的直接受害者,为生存而向脆弱山地生态环境过度索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不可持续,还使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因此,重塑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已是共识,只有建成山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发展山地生态经济,才有未来。优化山地生态经济结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是山地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在以下领域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一是生态旅游。山地村落空气清新、水质清澈、鸟语花香,垂直地带性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异性,加之绿色有机山珍美味、户外生存体验的诱惑,是大都市居民向往的理想休闲度假之地。二是绿色农产品。山地村落远离工业污染、水源土壤清洁,是发展绿色农牧渔产品的理想场地,建立原产地溯源体系、注重内涵式生态品质和品牌效应,将山地村落绿色农产品打造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食材。三是山地生态林业系统。即利用山地林(竹)、灌、草垂直生态系统,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生态林、牧、果、药材、蘑菇等产品开发,并结合水土保持和森林防火措施的山地生态林业复合发展模式。四是山地生态牧业。合理利用山地退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在南方山地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舍饲养殖与生态农业结合将养殖废弃物回田肥地、秸秆饲料化喂养牲口循环利用。

3    山地村落生态建设优先的政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建设重点应是以山地村落为核心,逐渐弥补山地生态长期保护不足、破坏有余造成的欠账。一是健全山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于水源地、生物多样性集中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山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流域上下游等横向补偿机制等。其次是培育新型山地农民。培养热爱山地、懂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掌握现代生态农业经营管理的新型山地农民,为山地村落居民“量身定做”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二是建立山地村落生态管护员责任制,根据村落范围和生态保护建设的难易程度科学设置生态管护员数量,相关单位组织生态学专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直至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员还负责山地生态保护科普宣传包村到户的工作。三是建立山地村落实用专业人才队伍,直至提高发展生态经济的人才保障力度,尤其是生态林业、牧业、绿色产品和特色土特产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探索技术服务人员对技术入股或提供增值服务,合理获取报酬的利益共享人才引入模式。四是政府加大山地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村落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投资支持,并通过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科技导报,2004,22(6):55-58.

[2] 陈国阶.山地科学发展三论:为纪念丁锡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J].山地学报,2016,34(6):675-678.

[3] 陈国阶.中国山区近年发展态势与战略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09,23(4):485-491.

[4] 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需要转变战略思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5):461-467.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