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日两国海洋文化的比较

2020-12-15许岱森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中日

许岱森

摘要:中日两国都属于近海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的很长时间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海洋文化。同海洋的交流变得频繁的同时,海洋文化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充实了起来。其中主要表现为雕像、庙宇等的物质形态,以及对于海神的崇拜和祭祀等的精神形态这两大类。妈祖文化在中国发源兴起,但随着贸易的往来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中包括邻国日本。然而,对于研究文化的传播,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不可被忽视。文化的发展并非单方面的输出,而是涉及多方面,即同时也受到周围的影响而形成。本文旨在以妈祖文化为具体例,试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妈祖文化,挖掘其异同的同时,补充先行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中日;海洋文化;海神信仰;比较异同

一、海神及其信仰

海洋文化一词从广义来看,有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等等能够举例,即关于海洋的所有文化现象。海洋文化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变化,逐渐与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融合到多方面中去。在人类与海洋的往来之中,表现为对于无法清楚认知的事物的崇拜,即对于超自然的现象的崇拜。中国历史上的海神比日本早1000余年,并且存在记录。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妈祖文化。

二、中国的妈祖文化

跨越两千年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会有所改变,故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妈祖文化为例论述。妈祖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妈祖去世后逐渐神格化,成为广为人知的海神被民众所崇拜。作为维护海上安全的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妈祖文化主要表现为雕像、庙宇等的物质形态,以及对于海神的崇拜和祭祀等的精神形态这两大类,两者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于居住在海边倚靠海洋的渔民来说,海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科学发展还不发达的时期,人们难以做到对海上灾难的预测和预防,只能向海神妈祖祈祷寻求其庇佑。海神的信仰一方面可以消除人们对于来源于海洋的未知的不安,另一方面伴随着日益频繁的贸易走出国门。

1.雕像(以汕尾凤山妈祖为例)

汕尾凤山妈祖的雕像于1994年建成,是在中国最大的妈祖石雕像,同时也是汕尾港的象征。16.83米高、1000多吨重的妈祖雕像,由妈祖的故乡福建省所产的468块花岗岩所构成。为地基的56根钢筋象征着团结的56个民族。

2.信仰的核心

妈祖的信仰之所以很长时间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随着时代而变、其精神的魅力。其信仰中包括仁爱、正义、诚实、宽容、勇敢等,虽然不能直接回应人们的请求,但是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人们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影响。此外,“孝顺、忠义、勇敢、和平”等的慈悲精神作为普遍价值被广泛认同,置于海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成为民族之间的文化桥梁。

3.文学艺术和传说

关于妈祖的文学作品存在不少,譬如《历代妈祖诗咏辑注》、《盛墩祖庙迎神歌、送神歌》、《题顺济庙诗》等,但是要属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还是由明代明效所著的《湄洲海上点兵观海有作》,“平生挟量等蜗牛,今日雄关隘九州。大地茫茫宁有外,百川浩浩总归流。云收岛屿依稀见,日暖鱼龙自在游。极目大东青一点,问人云是小琉球。”该篇并未直接表述与妈祖的关联,但是是通过鱼和龙等的要素来对妈祖进行侧面烘托。此外,关于妈祖的传说,大致有36个。具有代表性的属降服晏公和保护使节两节。前者讲述了盘踞于海上引发动乱祸害百姓的的一个叫做晏公的妖怪被妈祖所降服,在妈祖麾下赎罪;后者讲述了妈祖作为精神支撑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给予护佑。

4.活动

农历三月三日为妈祖的诞辰。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的凤山妈祖庙也同全国各地一起为妈祖的诞辰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最初作为在民间流传的举行祭祀的仪式,随后逐渐演变为类似于庙会的民俗文化活动广受大众喜爱。活动大致有戏剧、祭祀以及竟抢彩炮三大类。

与其他地区的戏剧所不同,上演时间之长,持续上演40多日,有时也会延长达50、60日。剧种之中,有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也有潮剧、粤剧等。近年,安徽省的黄梅戏、河南省的豫剧也有参与其中。

开始由风扇妈祖庙理事会的成员以及有声望的年长者携带各种各样的贡品进行参拜,随后再由来自各地的信徒进行参拜。该活动由早上持续到下午4、5点。入夜后,除了上演的戏剧,还有鸣放大量的鞭炮和烟花。

所谓“竟抢彩炮”(通称“放炮头”“抢炮头”),是一种争夺竹筒的活动,竹筒由礼炮打出,用红色的步包裹起来象征好兆头。作为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吸引众多观众的注目。

三、日本的妈祖文化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向中国学习并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同时作为海洋文化之一的妈祖文化也传播到了日本。尽管是传来的文化,但是日本并没有全盘照搬。自古以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渔业发达,妈祖文化相对容易融入日本社会。此外,日本通过融合神佛文化和本土文化,展現了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力。再者,在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我国贸易的扩大这一点也无法忽视。商业的发展使得华侨往来于日本的机会增多,信仰及崇拜也得以传播。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妈祖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途中产生的差异进行比较而加深两方文化的相互认识。

1.原样传播的妈祖文化

十四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前期,妈祖文化由日本的冲绳、鹿儿岛以及长崎等地向茨城県、宫城县等太平洋一侧传播。换言之,最早接受到妈祖文化的是明朝的属国琉球。于清代成顺则所著的《指南广义》中提到,“天妃神,姓林﹐世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五代闽时﹐都巡检林公(讳愿,字惟悫)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诞妃于寝室时,有祥光、异香绕室。……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自十岁后﹐常喜净几焚香诵经﹐旦暮未尝少懈。十三岁时﹐有老道士玄通者﹐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诸要典。十六岁﹐窥井得铜符﹐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且机上救亲﹐挂席渡江﹐降服二神(顺风耳﹑千里眼),而皈正教。屡因显著神异﹐众号曰‘通贤灵女。二十八岁道成﹐白日飞升,时太宗雍熙四年丁亥秋重九日也。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里人祠之”。琉球国久美村的成顺则于1708年作成《指南广义》,修正中国与琉球间的航线,记录地理、天文、气象等航海资料的同时,也收录了不少见证妈祖信仰在琉球传播的史料。

2.神佛融合的妈祖文化

明清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较为频繁的长崎,妈祖文化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作为妈祖的祭祀场所的长崎市福济寺,同奈良市的兴福寺、大津市的崇福寺一同并称为“唐三寺”。据《长崎图志》记载,“福济寺,在宝盘山左崙,旧村主宅。……(青莲堂内殿安置三神壇):右奠天妃,左奉关帝。兴福寺,……海天司命堂,中央祀天妃及千里眼、顺风耳二鬼。……崇福寺,……其祠妈祖如兴福寺,左九鲤湖八仙,右大道公”。包含儒教与道教的妈祖文化同日本的佛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与也与元和、宽永年间日本政府严令取缔天主教相关联。为了同天主教加以区别,因贸易而往来于长期的中国商人大力修建庙宇祭祀妈祖,以同佛教的神一起祭祀为契机,妈祖文化在日本发展繁荣了起来。

3.本土化的妈祖文化

除了作为原典传播的妈祖文化和与神佛文化融合的妈祖文化,在日本也诞生了基于本土文化创造出来的本土化的妈祖文化,不仅名称有所变化,内容也有所改变。由白尾国柱所著的《鹿儿藩名胜考》中记载,“娘妈堂……相传:明人林氏避乱来此,始 为 祠 祀 之 所。……又 曰‘娘 妈 神 来 到 于 今,七八世矣。野间权现祠:……祭神,东宫二座:东宫为伊奘诺尊、伊奘冉尊。西宫五座:琼琼杵尊、木花开耶姬、火火出见尊、火阑降命、火明命。……西宫会祭娘妈妇人,见于地志略……娘妈另外在山中……东宫是天文二十三年九月,西宫是永禄十年九月二十日,梅丘君再兴,大穷装饰。日后为风雨所破,合东西两宫合祭一宫。相传:明人林氏避乱来此,其子孙称林氏者三四户,今居于片浦”。

此外,还可以例举代表神道的海神的弟橘比买信仰。二者存在拥有护佑的属性这一共通点,并且加上江户时代盛行的国粹主义的影响,二者的信仰得以融合。再据李献璋的实地考察,存在妈祖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现象。

四、两者的异同

同:

1.妈祖文化在中国和日本都基于经济的发展得以繁盛,同时深受政治影响。

2.妈祖文化的内涵大致相同,妈祖作为护佑与海相关的人类活动的神明被人所知,脱离本源便无从谈起。因为从位置当中衍生出来的恐惧,便通过信仰之中衍生出来的禁忌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正是寻求庇佑的表现。通过遵从禁忌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平静,从这可以认为是功利性和实用性。

3.取代动物,把人类作为神明崇拜,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进一步认识,也说明了人类会胜过天、海等的未知的观念深入人心。

异:

1.于汉代儒教被作为国教,自此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大支柱。可以认为妈祖文化的根基就是在此时被建造。妈祖思想中蕴含的仁爱、正义、诚实、宽容、智慧、勇敢等,一定程度上遵从于儒教,同时也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对此加以利用的统治者将妈祖信仰予以承认作为国教。然而在日本传播的妈祖文化的信徒主要以华人为主,相对而言传播的时间并没有中国悠久。

2.随后不仅是华人,日本人的信徒也增加,早先的妈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果,诞生了新的妈祖文化。这可以认为是利用传来的文化进行的本土文化的再加工。

3.中国的妈祖文化伴随着受到朝廷的册封,逐渐超越原本存在的神灵;日本的妈祖文化在号称拥有八百万神的影响下被看作是单独的文化,同众多的宗教、信仰相融合。

另外,据调查,妈祖文化还与オナリ信仰、神火信仰、船玉信仰、观音信仰、月待信仰、熊野信仰、水神信仰、弟橘媛信仰有所融合。此外,妈祖也被认作成其他的神灵。据李献璋的调查,大间村的村民将妈祖认为是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神道教的主神。1923年长崎市政府所著的《长崎市史》中记载,“神官梦见汉土船神娘妈(妈祖),娘妈言之,若是将吾安置并祭祀,可守护海上和汉诸船免于海难。神官于岸边见漂至之木像,即于山顶建宫庙供奉,视妈祖为日之山大权现,顶礼膜拜”。上述的“日之山大权现”即为“太阳神”“天照大御神”。反过来说,妈祖信仰与本土的天照大御神相结合,成为了天照大御神的象征之一。

传播来的的文化,但是演变为和天照大御神等本土的神灵一同祭祀,被正统化,这可以说妈祖文化之中也有神道的内涵。

大致归纳一下日本的本土文化,如下:

① オナリ信仰中讲述到女性保护兄弟的安全,拥有令作物丰收的能力。

②船玉信仰的内容中存在同妈祖一样救渔船与危险之中的叙述。

③观音信仰中提到作为能够实现人的愿望回应请求的神被人们所推崇。

④势至菩萨中讲到通过智慧的光芒照耀世间万物,拯救人类于困惑疾苦之中。

⑤熊野信仰之中有“漂着信仰”,讲述从海上飘流来的好东西的思想,反映了現世利益的思想。

⑥水神,即守护水上安全的神,但是神体不固定,是这一类神的总称。

⑦弟橘媛为女性,是日本武尊的妃。弟橘媛神中有入水传说,最终成为了航海的守护神。

把以上的内容再加以归纳,如下:

①神灵为女性而且存在神性相通之处;

②都存在将渔船从灾难之中拯救的叙述;

③都与现世利益相关联;

此外,从②和③之中可以看出两国国民重视现世的实用性。比起未知且虚幻的自然,妈祖也曾是一个渺小的人类,伴随着后期朝廷的册封,神格得以增加由普通人向神灵转变,这可以认为是一种“扩大”。通过日本的物语辉夜姬、桃太郎、一寸法师等,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利用民间传说表达“扩大”的倾向,这两者在这个价值观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面对由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地震、海啸、台风、火灾,日本人民锤炼了坚韧的性格。和自然的斗争至今仍未停止。在“人定胜天”这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和妈祖文化的相似点。

二、结论

随着人类的移动范围的扩大,含带着文化的贸易活动也向外开拓。人们对海洋抱有恐惧的同时,向神灵祈祷以寻求神的庇佑跨越难关。正因为如此,海神的信仰贯穿整个航海过程,成为其精神支柱,间接给予中日两国贸易以积极影响。

虽然日本擅长向外学习,但并没有将传至日本的文化原模原样接收。在中国福建省发源的妈祖文化以护佑航海等与海洋相关的人类的安全的神被认知,同贸易一起被带到了日本。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发生了神佛融合、以及同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融合被本土化,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在日本传播繁荣。并且这本身也充实了日本自身的神话和传说。但是,民众向海神寻求保佑这一点上并没有改变。具体而言,存在几个共通点。

虽然是传说和神话,但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人类对于海洋的开拓,有利于以妈祖文化为纽带加强国民与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再以追根溯源为契机,加深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

关于妈祖文化文中举例的资料有限,还存在不少未涉及到的方面,存在不少不充分的地方,想作为今后的课题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潘志宏.妈祖文化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2]洪刚.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刘帅.天妃信仰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7.

[4]庞蕾.论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D].湘潭大学,2013.

[5]段芳.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6]林明太,连晨曦.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太平洋學报,2019,27(11):89-99.

[7]林晶.作为共生文化的妈祖文化——以妈祖文化的日本传播为对象[J].日本问题研究,2015,29(03):39-45.

[8]张丽娟,高致华.中国天妃信仰和日本弟橘媛信仰的关联与连结[J].宗教学研究,2011(02):269-271.

[9]施敏洁.妈祖信仰的发展、传播及融合——以中国、琉球、日本为中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01):23-25.

[10]童家洲.福州民间信仰对日本华侨社会的影响[J].闽都文化研究,2006(02):420-433.

[11]邱雅芬.东渡日本的“中国神灵”[J].文化遗产,2013(01):110-115.

[12]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72-75.

[13]黄章槐,罗镲,何夏逢图.汕尾凤山妈祖诞[J].神州民俗,2006,000(004):4-6.

[14]张宁宁.妈祖文化海外传承的动因、方式与当代作用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3-109.

[15]林国平.海神信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妈祖信仰为中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2):5-9+15.

[16]施敏洁.从中日两国习俗透视海神信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4):26-28.报,2013,29(04):26-28.

[17]朱建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J].齐鲁学刊,2007(03):43-48.

[18]林晶,陈凌菁,吴光辉.文化传承的融离与回眸——以日本长崎的“妈祖信仰”为对象[J].东南学术,2015(06):258-262.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中日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