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艺术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2020-12-15王颖周玮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传承发展

王颖 周玮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多元思潮的兴起,将传统文化视为民族自我识别的基因理念正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竹笛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艺术形式,不但被中国人所认可,也逐步被世界所认可。也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各国都对本土音乐文化视若珍宝,视为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强烈符号。我国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尤为关注,本文以赣鄱竹笛音乐地域文化特点为背景,试图通过对赣鄱竹笛音乐艺术进行研究,期望为赣鄱竹笛艺术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赣鄱音乐;竹笛艺术;音乐特点;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4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颖,周玮.竹笛艺术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以赣鄱竹笛艺术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46-48.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在众多文化中,音乐文化所占的地位极为重要并且无可替代。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陆续出土,距今八千年历史的“贾湖骨笛”,开启了世界笛文化的大门,人们也由此骨笛来代表人类文明的开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笛文化也随着朝代更迭。历史文化的不断更新,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竹笛现已成为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深受人民的喜爱,因而它的发展历程以及演变过程极为重要且令人瞩目。新中国成立后,竹笛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逐渐突显出来。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竹笛演奏人才的培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使其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出镜率最高的民族乐器之一。竹笛优美的音色与绝佳的表现力,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多数中国传统乐器都已经有了表演多样化的形式产生,但竹笛的表演形式还一直停留在为其它地方戏种或民族音乐伴奏上,在演奏形式上并没有与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具有多样化的发展,没有能够充分展示竹笛艺术特色的机会。直到50年初期,我国竹笛艺术迈出重要的一步。我国著名竹笛艺术家冯子存先生是我国竹笛艺术独奏演出的第一人,开启了竹笛舞台独奏表演艺术时代。传统竹笛艺术具有南派与北派之分。从根本上讲,形成两种流派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南北音乐风格差异的影响,从总体来看,北派竹笛曲风与北方音乐风格较为一致,粗犷豪迈、热情奔放,南派曲风则细腻灵动、柔美秀丽,和南方音乐艺术风格趋同。中国竹笛艺术南北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就有南北之分,形成南北音乐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南北地理气候及生活环境对人群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导致人群性格及审美取向上也有所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多冰雪覆盖,方言也刚劲好爽,由此北方音乐豪迈嘹亮,音乐形式也多为热烈欢快的居多。南方由于其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具有大面积的湖河覆盖,因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性格多了一丝水的性格,更为温婉秀丽,方言也多为细腻婉转的语调。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一年四季温差较大,人民的性格与其音乐风格一样,在音乐作品的处理上更喜欢变化较大,棱角分明的处理方式,音乐明亮热情奔放多变。而南方的气候湿润,一年温差较小,在音乐上多为流畅婉转的曲调,北方的音乐多为密集型节奏,节奏快,旋律起伏较大,南方乐曲一般节奏较为舒缓,多以连贯平缓的小幅度变化为主。故有“南曲如抽丝,北曲如抡枪。”的说法。南北音乐文化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生活不同的影响,导致各自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江西作为江南水乡,深受南派竹笛艺术影响。而涂传耀先生则是赣鄱竹笛艺术中的灵魂人物。涂传耀先生祖籍为江西丰城,出生于江西赣州市,是生于长于这片红色热土的竹笛艺术家。是继赵松庭,冯子存大师之后新中国第二代笛乐大师。在专业演出团体工作期间,作为江西省优秀民族器乐演奏家,多次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级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获得中国文化部的嘉奖。1985年即被文化部评为民族器乐尖子演奏员,并于2011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评为“民族艺术终身贡献奖”和“中国竹笛第二代宗师”。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众多传统风格浓郁,江西地方特色明显,创新技法突出的优秀竹笛曲目。多部作品被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并编入《中国竹笛名曲荟萃》和《笛子教学曲精选》,曲目唱片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编入《中国笛子大全有声带》中发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独奏曲目如《南词》《冷月》《鄱阳渔歌》《春绿赣江》《牛歌》,江南絲竹乐《山坡羊》等。

例如笛子独奏曲《鄱阳渔歌》是赣鄱笛乐代表作之一,乐曲创作于70年代。乐曲是一种江西鄱阳湖的传统民歌,也称彭蠡渔歌,主要流传于南昌和九江等湖区市县。创作者们以渔歌的音乐为素材,歌颂家乡的美好之前,为本土湖城鄱阳的美好发展,创作了不少优美的音乐,鄱阳渔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之一。竹笛乐曲《鄱阳渔歌》正是根据此背景,描绘并表现出鄱阳湖附近的渔民们日常的美好生活和鄱阳湖光美景。《鄱阳渔歌》这首笛乐作品由散版引入,音乐旋律高低起伏,优美自由。充分表现出鄱阳湖湖面波光粼粼、鸟鸣声声、鱼舟点点、晨雾冉冉的湖光美景。随着旋律的变化,仿佛看到一幅晨曦中优美的鄱湖画卷。

紧接着的是进入乐曲的主题陈述部分,此乐段以慢板进入,旋律优美动听,连绵起伏,歌唱性的乐段抒发出渔民们冲破逆流正划船打鱼的喜悦之情。

随后进入到乐曲的快板部分,欢快的节奏描写出渔民在鄱阳湖捕鱼时热闹繁忙的欢快场面,歌颂着渔民们在劳作时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乐曲旋律彼此起伏,描述了鄱阳湖面生动的打渔场景。

乐曲结尾部分节奏变化起伏,快速的音乐主题再和十六分音符连续运用竹笛中的吐奏技法,再次充分地表现出渔民打渔归来、胜利收获的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

这首乐曲在参加1975年“全国文艺会演”中被评为了优秀曲目,与此同时还参加了北京的国庆游园文艺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对此曲录音并拍成了电视片向全国播放;随后1982年《南昌晚报》还作了此乐曲的专题评价。

此曲兼具南北派演奏技巧,运用了诸多新创演奏技法。作品风格既有着北方音乐的热情奔放、高亢明亮,又有着南方音乐的诗情画意等韵味特征,是极具江西韵味的优秀文化音乐作品。

《牛歌》是赣鄱笛乐又一代表作,是涂传耀先生与解策励女士与1981年春共同创作,以江西上饶民间歌曲《呼牛调》为基本素材,以丝竹乐柔和优美的行腔为表现手法,辅以“颤、叠、增、打、震”的南派技法,生动表现了惬意悠然的放牧场景,带有浓郁江西地方特色的田园风情。

《牛歌》是一部单三段的作品。第一段,慢板。展现赣东北乡间田园的雨露清晨,道路两旁的田野稻谷飘香,一片祥和宁静的自然风光。第二段,由行板和小快板组成。行板作为主体部分,表现放牛娃们骑在牛背上,牛群在山间田园中悠然行进的场景。小快板是带有双吐与三吐技巧的欢快乐段,表现到达放牧地,牛娃们欢快嬉戏的场面,活泼热情生机盎然,同时展现了当代新中国下农村生活祥和盛平的新气象。第三段,出现了主题的再现部分以及结尾部分。行板主题更加高昂宽阔,村舍乡间炊烟寥寥,牛娃们结束一天的放牧生活,带领牛群踏上幸福的归途。《牛歌》这首作品在1983年江西省首届民族器乐作品评选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在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3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并被编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竹笛考级曲集》。

1987年,涂传耀先生以孟戏音乐曲牌《山坡羊》为素材,改编创作一丝竹乐合奏曲《山坡羊》。2006年5月,广昌孟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昌孟戏又名“旴河戏”,是流行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的民间戏曲。在2010年版的《广昌县志(1991-2000)》513页《广昌孟戏》条目中第一句就是:“广昌孟戏是旴河戏的剧目,演孟姜女的故事,唱旴河高腔。”孟戏属曲牌体,唱腔以高腔为主,吸收了海盐腔的成分,曲调婉转优美,使用民族五声调式,曲牌中商、徵调式最多使用。旋律平缓流畅并以当地方言“广昌官话”演唱。广昌孟戏由引子、正板、叠板、夹白、小锣小鼓间奏组成,以清唱为主,用鼓、锣、镲击打节奏,没有其他乐器进行伴奏,且节奏较快。表演时,一般用真声演唱,旋律起伏较小,在唱句末尾或加入帮腔时曲调才突然翻高。帮腔由鼓手和唱,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音调翻高至高八度演唱,曲调一般都较短,鼓手演唱帮腔时不击锣鼓。代表作品有《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以及孟戏高腔演唱汤显祖《紫钗记》中的著名唱段如《怨撒金钱》。

丝竹乐合奏曲《山坡羊》此曲共由六段组成。第一段,在《山坡羊》传统曲牌曲调基础上,以《孟姜女·姜女送衣》中孟姜女唱段《割同心》前6句唱腔的曲调原型:加以江南丝竹表现手法,仅显孟戏高腔优美淡雅的音乐曲风。

第二段中一开始运用了《下山虎》曲牌中间部分的一些曲调,在孟戏高腔韵调之中,融合了江南丝竹的曲风,如下谱例

从第三段开始,一直至第六段,都是变奏部分,虽然做了较多的变化发展,但曲牌旋律始终穿插其中,乐曲孟戏高腔音乐风韵明显。乐曲的最后一段中,由竹笛连续演奏21小节华彩乐段,均由16分音符组成的密集型旋律。最后全曲以合奏的形式结束于曲牌主旋律。1987年这首乐曲代表江西参加了“上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比赛”,获得了此次比赛的创作三等奖与演奏三等奖两个奖项,填补了江西没有丝竹乐合奏曲新作品的空白。

涂传耀先生在继承传统技法和艺术风格上,融入江西地域民间艺术进行改编创作了大量经典曲目,开辟了“赣鄱笛乐”的艺术风格。现在全国竹笛艺术以地域艺术风格为代表的研究已经开展,例如江浙地区为中心的浙派笛乐,湖北地区为中心的中原笛乐,以陕西地区为中心的西北笛乐,以内蒙地区为中心的草原笛乐,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鲁派笛乐等。诸多艺术风格都脱胎于当地传统艺术并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竹笛艺术表现手法,积累了大量曲目和多种演奏形式。现在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教学,把本地区域化风格艺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向,深度挖掘系统归纳融合在系统教学之中,延伸到民族器乐教学领域。让本地高校的竹笛艺术教学更加具有当地特色,让特色鲜明的本地艺术风格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本文以竹笛艺术地域文化特点为研究背景,试图通过对赣鄱竹笛音乐艺术的研究,为江西地域这一竹笛艺术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伍国栋.历史积累上的飞跃——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历史及发展概观[J].音乐研究,1991(3).

[2]张维良编著.20世纪笛子名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袁静芳编著.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赵晓笛.笛艺春秋—赵松笛曲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7]廣昌县志编纂委员会.广昌县志1991-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周玮,南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传承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