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里尼艺术歌曲的演唱
2020-12-15杨羚
【摘要】意大利艺术歌曲以品味优雅、风格含蓄成为瑰丽雄奇的音乐长河中芬芳美丽的鲜花之一,作曲家贝里尼的艺术歌曲创作在这一领域里更是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贝里尼创作的艺术歌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高度的声乐价值,本文通过其创作的《游移的月亮》《小蝴蝶》这两首室内乐作品由点及面地对贝里尼艺术歌曲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贝里尼;艺术歌曲;演唱风格;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25-03
【本文著录格式】杨羚.浅析贝里尼艺术歌曲的演唱——以贝里尼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小蝴蝶》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25-27.
一、贝里尼的生平
贝里尼是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在十九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中盛行于欧洲乐坛。
他出生于西西里岛卡塔尼亚城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在一个充满音乐传统和专业氛围的家族里,他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分。
1819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贝里尼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就读,进行作曲和指挥方面的训练,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阿待尔松和萨尔维那》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并成功上演。因此才华横溢的贝里尼很快在拿波里歌剧院崭露头角,之后又于1827年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首演歌剧《海盗》,以此赢得了国际知名度,从此展开了他以史卡拉剧院为中心的音乐活动。
1835年,贝里尼过世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普托城,享年仅34岁。他天才般的音乐才思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短暂减少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留给世人许多流畅、富有诗意的优美旋律。
二、贝里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特征
贝里尼的作品纤细柔和带有淡淡的忧伤有如女性般的敏感与细腻,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最负诗情画意具有晶莹、清透如宝石的美誉。
(一)贝里尼艺术歌曲的旋律特征
在创作中,贝里尼推崇、重视旋律的运用。细腻柔美的旋律线条与浪漫诗词完美结合构成了贝里尼艺术歌曲作品深情忧郁的风格。贝里尼善于运用连贯的大乐句,崇尚旋律线条美感。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评价贝里尼说,“他的曲子旋律一般都很长,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谱如此长旋律的音乐。”
他的作品往往长乐句中自由的节奏运用,连贯的旋律中充满燃烧的激情。歌曲钢琴伴奏旋律喜欢运用柔和的分解和弦,富有美感又不极度的渲染激情,柔美细腻、优雅而不失郑重。这些在《游移的月亮》这首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贝里尼的歌曲创作对声音的运用非常精确,音符的走向符合人嗓音的音色与音域,优美的旋律线条与声乐的情感表现相吻合。
(二)贝里尼艺术歌曲的语言
贝里尼将诗词作为创作歌曲灵感的源泉,使抒情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展现出了自由而又独立的律动感和韵味。诗词语句的韵律与旋律音符恰到好处的对应,使诗词意境中的艺术形象鲜活、清晰富有生命力。他的音乐强调节拍重音与语言重音相吻合,歌词的思想情感、意境、语言发音规则同音乐节拍、重音的控制非常精准,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将旋律音调与意大利语言的韵律融合的尽善尽美,这为歌唱家尽情的展现声音技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就是贝里尼基于儿时的天真调皮和对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小蝴蝶》。这首歌曲是贝里尼十二岁时创作的,生动活泼,富有童真,蕴含的艺术魅力足可以与莫扎特的《渴望春天》、贝多芬的《土拨鼠》、舒伯特的《野玫瑰》相媲美,是极好的声乐演唱作品。
三、贝里尼艺术歌曲的声乐价值
(一)贝里尼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具有教学实践价值
在声乐教学中,科学的选曲是非常重要的,贝里尼声乐作品是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选曲对象,这是因为贝里尼声乐作品大多短小精炼,曲调婉转悠扬,容易上口,在声乐教学中是非常可贵的;第二是贝里尼的声乐作品虽短小精炼易于上口,但欲将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艺术感觉表现出来,没有十足的声乐表演功力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贝里尼的艺术歌曲的学习常常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各个阶段,是长期用于辅导学生训练的作品来源之一。
(二)贝里尼艺术歌曲在声乐表演中具有实践表演价值
声乐音乐会是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着重一笔,是观众通过听觉、视觉感知声乐作品的直接形式之一。要准备一场成功的音乐会除了不断地练习、训练,保持好的表演狀态之外,科学合理的选曲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合理地选曲将对音乐会整体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贝里尼的艺术歌曲是声乐表演者筹备音乐会选曲过程中可以考量到的一个范围,虽然作品总量不多,但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很大程度上贝里尼的声乐创作可以诠释浪漫主义时期特定审美艺术特征。因此,贝里尼的艺术歌曲具有艺术实践价值,对声乐表演者具有特殊意义。
四、贝里尼声乐作品《游移的月亮》《小蝴蝶》的艺术处理及演唱
贝里尼创作了大量流芳百世、耳熟能详的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非常懂得发挥声乐技巧,旋律中融入了浪漫主义色彩,热情动人、富有诗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里尼式的声乐旋律”。
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美声唱法不追求宏大的音量,更多是追求优美抒情的音质,美声学派的箴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有的”,这也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游移的月亮》和《小蝴蝶》这两首艺术歌曲都不是音域很宽的作品,也不追求音量,音程跳动不大,音乐布局短小精致、气息宽广,演唱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好的平衡音质和保持声音的持久、均匀和连贯,提高声乐演唱技巧。
(一)《游移的月亮》(VagaLuna che inarginti)
《游移的月亮》是一首意大利著名的小咏叹调,被广泛传唱经久不衰。是许多歌唱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游移的月亮》是贝里尼在1833年在伦敦米兰为一位作家而写的,这首歌曲描写了主人公借对月亮的倾诉,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爱的期望与神往。它的旋律富有委婉的装饰音,浪漫情调浓郁而又不失古典风格,思恋如月光般悠悠拂过,诗情画意。
《游移的月亮》旋律简洁,人声旋律在分解和弦的衬托下抒唱而出,绵长优美。伴随情感的发展围绕一个主题旋律而变化延伸。歌曲由主调的主音上的符点音符缓缓开始,悠悠的旋律以小二度向上模进,逐渐伸展开来,随着音高的走向情绪也逐渐积累饱满,到达一个音高及情绪的高点之后,又盘旋下行回到原来的悠长音调。形成悠长的波浪的旋律线条。主题旋律模拟上行然后同样缓缓的又延伸回来,波浪形的旋律线条、有序结合的弧形音节看似简单,节奏型也不复杂,但是,歌者要唱好确需要扎实的演唱基本功来平衡音质、稳定气息;呼吸要随着音乐同步进行,尽量吸得平稳,做到有准备地呼吸,还不能吸得太深,否则就会使歌曲听上去缺乏流畅性和连贯性,也不能吸得太急促,因为如果这样声音就会缺乏控制力,音乐风格也就更不容易把握了。
《游移的月亮》是典型的分节歌,整首歌曲是围绕一个主题句展开并加以变化,第一主题乐段开始之前有四小节的前奏,第二主题乐段之前也是四小节的间奏,然后是同样的旋律再次进行,只是歌词有所变化。钢琴伴奏部分左手是分解式和弦形式,右手高八度进入主旋律,旋律犹如月光倾泻,令人沉醉于月色花影中,心中不免生出几许感慨。伴奏与旋律是紧密结合的,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音乐意境的作用,让人期盼随之即将到来的美妙歌声,给演唱者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动力。在这之前歌者要做好歌唱前心里与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去体会这种诗一般的意境,做到真实感情的投入。
歌曲开头的“Vaga luna”是由旋律音调的主音上开始的,一个饱满的八分符点音符,同时是弱起小节,所以对开始音的音色、音量的把握非常重要。因为起音的音量控制及音色平衡的好坏对歌者的心里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歌者起音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很自然地把听众带入作曲家所要营造的意境中并产生共鸣,整曲都不可以用很强的音量,否则会破坏掉整首歌曲的风格,与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境相背离。
意大利的古谚语讲,“不会把音符连起来的人,不会唱歌”,音乐的线条是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设计的,要把旋律线的美感通过声音的连贯表现出来,让歌词沿着气息流动。在演唱时设计好分句、强弱、句子长短,平衡旋律上的每个音都保持在最好的共鸣状态。此外,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符点音符的处理很重要,符点音符在乐句中使音符时值发生变化,相对其他音符感情色彩浓烈,是推动和酝酿情感发展的音乐动力。整首歌曲几乎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都是符点音符。两个主题乐段都是由主音上的符点音符开始的,这也是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格。因此在演唱时,需要控制好气息,用平稳的气息支撑声音,做到声断气不断,推动歌曲情绪发展,给听众以连贯、舒畅的感觉。
《游移的月亮》旋律清新动人,歌曲音域适中,如歌的行板犹如一首清新的短詩。很多名家大腕对这首作品的演绎都可谓经典。气息宽广,用声内敛,用情内涵,非常注重音乐色调的精细处理,强调歌曲意境表现。作为美声唱法的热爱者,在众多对这首歌曲演绎的版本中,本人更偏爱意大利歌唱家巴托丽的演绎,无论是在声音的灵活运用、气息的控制还是更加细腻富有浪漫色彩的二度创作,再加上她独特的花腔女中音的音色,都令听者为之陶醉,赞叹不已。
(二)《小蝴蝶》(La farfalletta)
根据在巴勒莫(意大利港都)的编年史学家阿戈斯蒂诺·盖楼记录,这首歌曲是贝里尼大约十二岁时创作的,讲述的是主人公借赞美小蝴蝶来抒发对爱人的赞美。
整首歌曲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旋律欢快、简洁,充满了儿童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单纯得犹如一只无伤大雅的小小蝴蝶令人爱不释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十二岁的贝里尼创作这首歌曲时没有“扫烟囱的小伙子”、没有“美丽的牧羊姑娘”、没有“流浪的吉普赛人”……没有类似具象化的文字,可以说在艺术歌曲中更多地是融入浪漫的艺术气息,他的创作灵感几乎没有来自他那个年代或更早年代伟大诗人的作品,而多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小动物的描绘来展现对生活、对爱情、对艺术的美好向往。如果说贝里尼是艺术歌曲创作大师,在赏析了他的艺术歌曲整体创作之后,可以说他更是一位用人声来抒发情感的诗人。正是如此使《小蝴蝶》这首他在十二岁时创作的歌曲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足能与舒伯特的《野玫瑰》、贝多芬的杰作《土拨鼠》及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相媲美。
《小蝴蝶》这首歌曲的三段主题乐句除了歌词的不同外旋律几乎是相同的。歌曲从G大调开始,中途转为g小调后又回到G大调,每个乐句都是由两个八分音符或八分符点音符链接着一个四分符点音符开始,所以曲调风格十分欢快富有跳跃感。每个乐句的开始都是从弱拍进入,跟随的伴奏音型是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节奏明快。直到第八小节钢琴伴奏开始右手进入主旋律音调,左手变成畅快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再到第十二小节又回到开始的第一小节的伴奏音型。这中间,旋律在第八小节处由G大调转为g小调,这种调式音色的变化增加了歌曲的戏谑的味道,更富戏剧性色彩。之后的乐段旋律是对这一乐段的两次重复。整首歌曲,旋律富有跳跃感,连贯而富有动率的节奏型,需要用突然的短倚音来演唱。演唱者借助横膈肌弹跳的动力来实现相同音节的不同音高变化,从而在情感上表达出主人公迫切的情绪。
纵观整曲,第一主题乐段,带有一种召唤意味,又像是对它说不可逃脱一样。演唱这一句要表现出一种虚假带有诱惑色彩的关心,给蝴蝶一个水晶般美丽的监狱;第二乐段,体现一种奉献的基调;第三乐段,却变成一种威胁的意味。这句感情色彩是十分果断,演唱者要给以足够的气息才能歌唱的从容。最后,旋律声部和钢琴伴奏同时结束,曲调诙谐、明快,收尾干脆利落。
贝里尼创作《小蝴蝶》时没有掺带任何花哨的装饰音,音域不宽,篇幅短小,结构精致,演唱起来别有一番情趣。歌词与音符相呼应,寓意清新又含蓄,在演唱时要注意意大利语的正确发音,语音要清晰,音序均匀有节奏。所以,演唱乐谱前要反复朗诵歌词,准确拼读歌词,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唱好这首小艺术歌曲声音要保持自然、放松、灵活,这就可以很好地防止演唱者使用粗暴、强力、冲击的声音或嘶声力竭地大喊大叫等不良歌唱习惯,有利于保护声带,是美声唱法学习过程中用来训练声音的首选教材。
参考文献
[1]高屹.室内乐欣赏十八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超.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许汝紘.图解音乐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羚(1979—),女,山东,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