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通证经济发展探索

2020-12-15王沫凝

社会科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圈经济学区块

王沫凝,李 平

(1.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货币研究所,北京 100872;2.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山东 淄博 255000)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应用领域的不断需求,《“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日益交汇融合”,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证经济正在迅速改变着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结合的边界与方式成为国内外政府及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本文尝试从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结合通证经济的演进与发展,尝试对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通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理论层面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通证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上则对把握通证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推动区块链技术与通证经济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逻辑:通证经济的演进与发展

1.通证的内涵及发展

通证概念来源于英文“Token”,但其实际发生要早于概念提出。“Token”最初被翻译为“代牌”,具体指利用各种代用券、筹码等团体内的“货币”作为奖励手段,来激励塑造新的行为模式,在计算机领域被译为“令牌”,指承载登录、验证等的信息和标志[1]。2017年“Token”才被翻译为“通证”,但依然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不能体现其多重功能,应把其译为“共票”或“链券”更为合适[2]。李晶认为“通证”一词包含通行(流通)和证明(可信)两层含义,是以诚信为核心的“通行证”[3]。通证是存在于区块链世界中的一种虚拟的数字凭证,是身份、权利、价值的载体,具有使用权、收益权、参与权、投票权等多种属性,拥有它就可开展各项活动,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4][5]。

总结通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互联网时代,通证用于指登录验证的令牌;以太坊erc20出现后,通证发展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资产;现如今,当通证由token被翻译成通证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时,第三阶段到来了,通证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化。本文认为通证是“可流通的凭证”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它有三个必要的要素构成,即:“权益”,指通证具有固有或内在的价值,通证是价值的载体和形态,它既有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也可能是没有实体形态的股权,甚至有可能是一种信用或者权利,它来源于社会对其价值背书方信用的认可;“加密”或“证”,由密码学予以保障而使得通证具有真实性并可以被识别和防篡改,这也是通证之所以能够流通的条件;“流通”或“通”,也就是说通证必须能够在一个网络中流动,它可以被使用、转让、兑换、交易等。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通证的三个基本面,通证就是这三者所组成的统一体。

2.基于区块链的通证经济发展

区块链诞生于比特币系统中,是一种去中心化、公开、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存储技术[6]。尽管“区块链有没有通证,都是区块链;通证有没有区块链,都是通证”[7],但不可否认,二者是最佳的“生态伙伴”,如果说通证是一种可流通的凭证,那么有了区块链技术的依托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加持,通证就不单单是作为可流通的凭证独立存在了,而是基于固有及内在价值存在于实体经济中[8]。

通证是区块链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而区块链为通证经济运行提供了系统性的安全保证。目前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得到了广泛应用,依据其经济功能,国内外金融组织与相关学者进行了不同分类。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将其分为支付类通证、应用类通证以及资产类通证;我国大部分学者一般比较认可美国证监会(SEC)的划分,即将其分为包含产品或服务通证、奖励通证的功用通证和证券通证两大类;也有学者提出了支付类通证、实用类通证和证券类通证的划分[9]。

作为构成通证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证的效力使通证经济模型渐渐浮出水面。通证使技术与经济形态结合起来,产生了革命性的运营变革[10],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通证经济。通证经济以通证为激励方式,借助区块链平台工具,完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简言之,就是借助通证的加密数字化属性,以激励机制来改变生产关系的价值驱动经济模式。它脱胎于市场经济,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分工细化与规范化下更高级的社会生产交换形式[11]。

美国区块链科学研究所创始人梅兰妮·斯万将区块链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12],李晶(2019)在此划分基础上,通过梳理发现通证经济的出现与区块链技术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通证理念根植于区块链1.0的货币时代,比特币就是区块链系统中一种价值性和安全性都极高的支付型通证;以太坊网络出现为标志的区块链2.0合约时代开启了通证经济时代;区块链3.0的超越货币、经济和市场的公正应用以及效率和协作应用时代,通证经济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理论支撑:新制度经济学的立论依据

制度经济学区别于古典经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制度外生假设,它以经济活动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经典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正是通过界定一系列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制度为经济交换提供了一个结构,即游戏规则[13]。20世纪60年代,威廉姆森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区别于旧制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交易费用、制度创新路径依赖等,更加明晰地界定了产权、成本、制度、主体等制度经济学的关键定义,形成了一系列经济学理论变革,逐渐跻身于主流经济学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

科斯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分析制度的构成与运行,以及在运行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洛斯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在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做出决定,以及这些决定如何进一步改变世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诸多学者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用交易费用(成本)、产权、主体、制度变迁等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用理论探索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交易费用理论

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既定花费为其自身带来的效用而非交易费用。科斯在其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理论,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总之,交易费用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交易主考虑到而损耗掉的费用或成本,其中时间成本、保险成本等都可以算作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交易费用是其最基本的概念。

交易费用为何与新制度经济学息息相关呢?新制度经济学是研究新旧制度交替的经济学理论,新旧制度交替的根本来源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市场运作效率。由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资源产权专有性、行为人决策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等,社会运转中的交易实现要付出代价或成本,例如政治体制制度运行和调整时的政治型交易费用、参与市场运行时的市场型交易费用、主体内部运行产生的管理型交易费用等。在新制度经济学语境下,这些交易费用都将作为一种沉没成本纳入传统的供需分析框架,并规范了交易费用的识别计算分析,将交易费用纳入决策过程,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化。

2.产权理论

产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鲁滨孙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的有机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有机整体中,人们才有相互尊重产权的必要性。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看,产权是一种权利,作为社会的基础性规则,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权利”[14]。

产权的实质是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因而会进一步影响和激励行为,不同结构的产权会产生不同的激励,进而导致不同的效率结果。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是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交易的发生就意味着两束权利的交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中产权束的差异使得物品交换价值不同。产权安排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对个体的激励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率。

3.企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制度体系是单一的市场机制,没有进行企业存在与内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科斯运用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将生产制度体系拓展为包括企业与市场,且彼此存在替代关系的二重制度体系,开始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存在与治理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主要产生了两大领域:企业交易功能角度,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以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功能角度,以德姆塞茨和阿尔钦的团队生产企业理论。

市场机制的运行需要成本的支持,企业的出现为节约市场运行成本创造了先决条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允许企业家作为权威来支配资源使得交易费用得以节省。市场机制与企业同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根本动力即来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省。这是否代表着企业可以无限地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呢?当然不是。企业的管理也有成本,当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规模达到最大。

4.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决定性作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然而经济要想长期发展,只依赖技术的革新是远远不够的。当人们拥有制度创新与变迁的意识,并进一步通过制度的建立巩固技术革新的成果,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的起源以及制度变迁的动力、过程、形式等都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内容。制度变迁是一种相对收益较高的制度对收益较低制度的替代过程,因而节约交易费用是造成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石和理论发散的根本,其他理论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能看到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子,即可看作该理论的拓展或延伸。产权的界定、执行和保护,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而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催生了产权经济学理论。同样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合约形式的选择也对资源配置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企业和市场作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组织选择,是由差异化的合约选择决定的。同时,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不同组织的选择可以使得交易费用实现最小化。

三、理论模型:通证经济生态圈的构建

通证作为通证经济生态圈中的能量(价值)传输手段,代表着对标现实的价值体系。在一个成熟的通证经济生态系统中,通证所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效力涵盖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证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通过量化经济、社会生态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实现激励机制辐射构成生态的各个角色,以制度变革倒逼生产关系重新分配,实现系统的可持续能量循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每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圈的作用机制,我们将其分为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分别讨论。

1.经济生态

经济生态是通证经济生态圈的初始形态,正是因为经济的驱动,通证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之所以说经济生态是初始形态是因为通证经济目前可以落地并得以实验的方式就是由项目方从公链上发行通证开始的。虽然我们对于未来通证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探索,但是区块链的倡议者们果敢迈出的第一步,才使得通证经济这个新兴的概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在通证的经济生态中,通证依旧是作为能量传输手段来链接每个商业链条。各个商业公司,即发行通证的项目方作为生产者的角色,以区块链作为技术载体,通过发行通证进入整个经济体系,通证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进行价格发现与价值增长,同时又与生态圈外的价值体系相互关联,如图1。这个价格发现的过程,也是消费者逐渐参与并且发挥作用的过程。消费者通过与其他消费者或者生产者之间的价值交换,使得通证得以流通。在此过程中,通证化的物品或服务以通证的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而区块链的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独有的信任机制让物品实现自由交换,使价值网络突破传统界限,从而实现从个人到组织乃至于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效应,即福利的最大化。

图1 通证经济的经济生态体系

在经济生态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同时扮演着价值分解者的功能,即消费者消费通证使价值传递回生产者,同时由于广泛的流通或者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通证的价值也在不断发掘并体现在价格上。当企业基于通证价值的上升获得更多资源,便可进一步扩展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将构建更多的生态场景,进一步发行通证,使得该公司的通证更加广泛的流通。

2.社会生态

相比经济生态而言,社会生态属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态。主要原因是,通证经济要想落地到社会层面需要社会的广泛认知,就需要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了解并认可通证经济的概念。同时,国家权力机关的承认与构建合理通证经济生态圈是社会生态发展的先决条件。

对于健康的通证社会生态,生产者是国家权力机关或相关机构,他们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发行基于个人行为度量性层面或政策导向层面的通证。与经济生态不同的是,社会生态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以流通性来衡量通证的效用。

图2 通证经济的社会生态体系

政府发行的通证是为了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社会公平,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通证经济恰恰为这个需求提供了可能。普通民众,即社会通证的消费者,一般是通过使用该通证来换取相应的福利。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情况下,该通证还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换句话说,它可能作为行为的标尺而广泛存在。

类比生物生态圈,这就好像是每块土地因地制宜,在合理规范的划分下,生物圈中的生物才能更有效率地生长。同经济生态一样,能量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价值传递过程中自行分解,或者说自行积聚,使得整个社会运行更加有效,向着更加公平更加幸福的标准迈进,如图2。

3.通证经济生态圈

从通证经济生态圈全局来看,构建一个稳定、发展的生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价值传导体系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将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中的价值传导体系概括为两大类,一部分为实际的使用需求,即用户在应用场景内使用为目的而持有通证,另一部分为投资与投机需求,即投资者以资产增值为目的而持有通证。在实现使用需求层面,通证完成了价值创造的过程,即通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流通并能与现实对标,通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者是一个名词。用户在社区中达成了接受该通证的普遍共识,而通过交换完成了价值创造的过程。在投资需求层面,则完成了价格发现的过程。投资者在这场博弈中只关心自己持有的通证能否在未来通过价格上涨去实现的资产增值,而并不关心该通证是否具有更多的使用场景。投资者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投机者则通过不断的交易为通证提供了流动性。类比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流动性与物价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因而当通证的流动性增加时,价格会上涨,用户对该通证的信心会增加,从而正向激励用户更多地持有与使用。同时,如果有更多的用户使用该通证,发行方的信心增加,而且通证价格上涨使得发行方有更多的资金,从而构建更成熟而广阔的生态令通证使用场景增加。此时,该通证的价值提升,而后又会吸引投资、投机者持有该通证,实现了正向的激励循环。

图3 通证生态圈的价值传导体系

如图3所示,理论上实现通证生态圈的正向激励自循环是可行的。然而实际而言,如果通证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用户拿它抵扣交易手续费就显得不那么合算,当用户既有投资需求又有使用需求的时候,生态圈理论上的螺旋式上升便自相矛盾了。而经济学提到,不同的人是有不同偏好的,他们具有多维度的价值观,不同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持有通证的目的也不同,当不同需求的人客观存在时,就可以解释选择多样性导致理论与现实差异的问题。

未来,会有更多形式的生态圈等待探索,以解决目前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这种形式的通证既不属于经济生态也不完全属于社会生态,但对现实世界又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可能会有基于粉丝团体的、以对偶像忠诚度为架构的通证,该通证的存在能够保证忠诚度较高的粉丝更有机会购得偶像的演唱会门票或者参与到粉丝见面会中。这种形式的通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团体内的公平,也更大地提高了团体效率,即杜绝黄牛党哄抬票价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虽然与社会生态的作用在某些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但通证的意义也并不完全相同。

总之,通证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通证的意义也会越来越细分,但通证存在的意义广义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经济社会效率的同时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而实现生态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而言,一个成熟的通证体系有助于社区自治的良性循环,是社区治理的权力要求。在社区内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各社区成员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并使得社区的投票和表决更加便利。区块链社区使得用户与项目之间实现价值流转,同时互联网平台则给二者提供了信息互换机制,这两条动能链共同构筑了一个合理的通证经济生态圈。因此,通证经济新应用旨在将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中设计的通证交换、平台功能、产业功能、社区、用户等融为一体,实现社区自治和事务治理,形成全新的通证经济生态圈(如图4)。

图4 通证经济生态圈

四、实践探索:合理通证经济的设计

通证是在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并会引领经济社会产生革新的新兴事物,而绝不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基于通证的使用性方面,区块链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低交易费用的权益确定,使得个人所拥有的权益都可以进行数字化,也使得原有的交易进程更便捷、更省钱、更高效,因而对通证实用化、普及化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固有的使命。如何构筑合理而健全的通证经济体系、发挥通证的使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1.底层制度设计

我们通常用能否实现纳什均衡来评价一个制度设计的好坏。如果一个制度能让参与者通过多次博弈后达到均衡状态,我们就称这是一个好制度。如果一个制度总是让参与者相互博弈,但始终无法形成稳定的均衡,我们就称这是一个坏制度。通证经济系统设计就是创造一个小型生态的规则制度,在既定的规则设计之下,形成设计者所希望的秩序,比如强调自由、激励、交换、个体。底层制度设计对通证经济至关重要。

一个局部经济体,要想具有通证经济的性质,发“通证”是一种必要的形式,毕竟作为一种行为度量单位和鼓励惩罚代表物,如果没有实际的存在将会失去意义,因此参与者做出特定行为获取通证奖励的激励机制是通证经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其次,参与者对规则的共识也是制度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关键一步。区块链技术的冲击使得制度涉及当中的两个共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首先是决策共识。它指代群体成员发展并同意某一个对群体最有利的决策,常见于政治活动和公司治理。它的主要内容是,在群体总量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总群体中又有着一定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通过沟通以及矛盾的调和折中,形成对总群体最有利的普遍约束决策。在区块链世界中,比特币社区关于“扩容”的讨论以及以太坊在DAO项目被攻击后关于分叉的讨论,都可以通过决策共识理解。其次是市场共识。区块链资产交易形成均衡价格就是市场共识的体现。若要用区块链技术真正使通证活化,改变人们的经济状态,决策共识和市场共识是更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2.交换经济内核

通证经济一般有一个交换经济内核,里面的其他活动围绕这个内核展开。交换经济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情况下,经济主体的活动表现为把各自拥有的商品在他们之间进行交换,或者说把社会的总资源和总产品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交换经济存在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资源禀赋或者社会分工不同。

迈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互联网交换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交换经济中,交换标的物指的是交换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交换的参与者即交换标的物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交换媒介一般是指法定货币,当然也可以是虚拟货币,甚至于可以不具备任何货币特征。交换经济的三大支柱分别是:交换标的物以及交换媒介的所有权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转移;交换参与者的信息系统,包括:交换目的、交换对象、交换数量;资源配置机制,此时需要考虑到参与者的禀赋、偏好,从而实现高效匹配供需。

交换经济内核的通证经济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技术特点,使用通证作为交易媒介,可以让陌生人在没有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彼此信任地实现价值流转,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增强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极大地节约了社会成本,并可解决以往经济模式中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人等经济学局限,有望开创人类信息社会下新经济模式。

3.交换媒介通证化

通证化的含义是,将互联网交换经济中的交换媒介替换成某一通证,先假设这个通证由某一中心主体发行和管理。这个通证应该具有6个特征:由通证经济所在的网络社区发行和管理;以数字形式存在;网络社区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被网络社区的成员普遍接受和使用;可以用来购买网络社区中的数据或实物商品;可以为数据或实物商品标价。

通证化的两种分类分别是:第一,当存在价格机制时,在这种情况下交换媒介为法定货币或者虚拟电子货币,此时可以直接将该代币通证化,比如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第二,当不存在价格机制时,在这种情况下交换媒介不具备货币特征,此时需要利用通证化引入价格机制,比如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在还未通证化的情况下,网民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免费获得了资讯,用以交换的是他们的个人偏好等大数据信息,门户网站基于此信息定向推送广告给用户。然而,真实情况是用户并不知道他们的数据被使用到了哪里,被使用了多少,或者是否进行了公平的交易,即被动接受了过多的广告。

在通证化的情况下,门户网站想要使用用户的数据需要向用户支付一定数量的通证,用户也可以使用这些通证在门户网站购买所需资讯。通过引入价格机制,这场交易公开透明且用户掌握了自己隐私数据的主导权,同时有效汇聚市场信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区块链叠加

区块链叠加指的是将中心主体发行和管理的通证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记载相关经济活动以及交易信息。同时,针对通证经济生态的每一位参与者,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令通证经济生态真正运转起来,实现可持续通证经济的循环运转过程。

区块链叠加显示了区块链在经济学上的三重属性: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分布式账本以及激励机制。这使得未来通证经济的生态中能够真正实现能量、价值的传递传导机制,但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复杂的交易成本和治理结构问题。

五、结语

我们说通证是一种可流通的凭证,有了区块链技术的依托,通证已不单单是作为可流通的凭证存在了。通证和区块链彼此成就,共同开启了通证经济的新篇章。不过,通证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开发者们仍在不断探索、拓宽通证经济的应用场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通证经济是社会“协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一场变革,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交易契约自我执行,实现社区共治、价值共享,是更高级的社会生产交换方式。通证经济必将引领新的商业模式,催生新的社区自治组织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总之,通证经济将作为桥梁,链接当今与未来。

猜你喜欢

生态圈经济学区块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