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旅游导向的民宿视觉生态设计
2020-12-15金晓雯
梁 晶,金晓雯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作为一种延续了上千年的环境形态,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鉴于深厚的民俗风情底蕴和独特自然资源,乡村旅游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活动。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方式和舒适的自然风光成为乡村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优势[1]。乡村旅游代表了人们对本真淳朴的自然田园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从服务对象上看,目标人群主要为城市人口[2]。乡村旅游过程中,本土资源及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3]。游客欣赏多样性的乡村风景、感知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特色、参与艺术性的民俗活动,享受各异的生活习俗的同时,满足情感上追寻深层次怀旧和身心愉悦的心理需求。
乡村振兴的时代契机促使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与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不断引导和支持(如表1所示)。
乡村旅游的兴起,从经济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同时也是城乡居民可以放松心情、养生康健、参观游览、感受乡村气息、体会民俗文化的好去处。乡村旅游是民俗文化传承、生产生活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活化与保护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拓宽,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各地资源不同以及乡村经营模式与主要特色的差异,可将我国现有乡村旅游模式大致分为田园观光旅游、民俗文化赏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历史文化参观旅游等几个类别(如表2所示)。
表1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
表2 我国乡村旅游模式按照所属类型分类情况
(二)乡村民宿介入乡村旅游
乡村民宿是位于乡村或郊区,在村落布局、建筑艺术、景观营造、风土民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乡村特色和人文风貌。乡村民宿能够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行体验,给游客营造和提供的一种乡野本真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乡村旅游与游客之间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民宿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中集乡村文化和人文情怀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展迅速。2015年11月,国家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规范客栈民宿,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旅游时选择民宿的人群越来越多,民宿的发展可以有效应对旅游旺季顾客的食宿需求[3]。据统计,2014年我国大陆民宿仅有3万家左右,到2016年末我国大陆民宿总数达53852家,短短2年时间,增长了约80%。根据中国乡村旅游收入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约3千亿,到2019年顺利突破1万亿。我国乡村旅游的参与人数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33亿人次,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模式。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我国的乡村民宿体系尚未成熟,与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特征不相符、缺乏乡土文化内涵、人为开发同质化等问题和现象扑面而来。
首先,乡村民宿中没有重点投射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从乡村民宿的视觉生态层面上看,乡村性的视觉特色缺失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这不利于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充分保护和更新乡村旅游资源,更谈不上对乡村经济提升、文脉传承、环境塑造、建筑修复等的协同意义。从乡村民宿的场所精神层面上看,缺少地方性的视觉生态特色挖掘与表达,缺乏特定地域空间场所的生动的营造与体验。这与民宿真正追求的乡土视觉生态特色本质相去甚远。
其次,乡村民宿没有充分彰显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当下民宿的风格大多走文艺、小资、仿古路线,提高了硬件标准化的配置。在简单粗暴地拆除乡村旧建筑的同时斥资大批量缺乏地域内涵的新建,这使得蕴含乡土气息的主要载体元素被人为破坏,游客很难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纯朴的风土人情。因此,乡村民宿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地方文化格调和传统乡村风貌,在发展更新中保留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释放怀旧情感,同时也彰显出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与自信。
最后,乡村民宿没有合理协调乡村旅游的视觉审美感受。乡村民宿视觉美学中地理环境、建筑形态、材料与建造、室内装饰等都是重要的生态元素。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视觉美学要素与地域特色等相关联不够,无论是从建筑的外环境还是软装饰等内环境设计,缺乏依据当地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特色进行的相融合设计,这不仅是对乡村人文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也无法创造出协调的视觉环境。同时,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方式,使得民宿出现较为明显地城市化、商业化、风格错乱、缺乏实际人文的特征,势必会给乡村视觉生态环境产生不和谐、视觉舒适度较低等影响,无法展现乡村原始自然景观的特点和乡村独特的韵味。
(三)视觉生态介入乡村旅游
视觉生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绿视率理论的界定。绿视率原指人们视线所看到的绿色占比,实验表明人的视觉可以感知到外部信息的80%以上,同时如果设计杂乱和单一同质化都会使人产生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烦躁。生态设计涉及物质技术领域,同时也是设计理念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折射与再生。视觉生态是以人与自然、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设计观念。乡村旅游建设中,充分运用视觉生态这一重要手段和理念,有利于衡量乡村旅游开发活动是否与整体环境相协调、是否与视觉审美相符合、是否与生态需求相对称。
国内学者有关该课题的研究较晚一些。目前研究内容上涉及品牌、乡村、城市、景观、平面等范畴,比较注重多学科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上也强调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与范畴间的综合分析,并作为设计对策的一个指导性方向。相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整理如下(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学者关于视觉生态的观点和方法
乡村旅游视觉生态设计在保护现有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内涵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设计与生态要素充分整体规划,营造出一个视觉感丰富、精神愉悦的旅游空间,使人产生美的享受与体验。与此同时,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加速了视觉生态概念介入乡村旅游研究的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生态发展的理念,同时指明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为乡村旅游生态设计带来了契机。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命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农业部加速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进程,于2014年开展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加强保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方向和路径,将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作为主要目标。从全国乡村旅游项目的实践上看,对于生态理念的重视和深入程度大大提升。乡村视觉生态环境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很好的保存原本的形象,使得游客能够切身融入乡村体验中去,给人带来多样的、丰富的、独特的视觉生态感受。
二、乡村民宿的视觉生态设计
(一)乡村民宿和谐的视觉生态观
乡村民宿是自然生态要素和人文生态内涵通过合理规划、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的视觉环境整体。乡村民宿承载了众多的生态视觉要素,民宿热将民宿变成视觉风景[10],丰富了游客的审美享受与身心体验。乡村民宿视觉生态设计体现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层面上所蕴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乡村旅游视觉形象的生态性塑造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民宿具有当地乡村的人文气息与环境特色,在乡村旅游视觉体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乡村民宿体现出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突出当地环境特色,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建设原则。
乡村民宿视觉的形成对人的身心都有较大的影响,引导人们的旅居生活进一步融合功能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视觉审美,给游客带来深层次的和谐美感。作为满足当下乡村旅游体验性与休闲性而出现的一种代替宾馆与酒店的新兴住宿模式,乡村民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与乡村的和谐视觉生态,从而给来自城市的游客带来原生态的自然生活和人文体验。在营造乡村民宿设计的自然生态观时,需要遵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理念,将“师法自然”的精神融会贯通建筑的设计,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空间的设计中自然而然的流露。根据乡村的自然环境优势布置民宿位置,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当地的自然可循环材料,优化民宿空间功能与形式,力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文化。和谐的视觉生态观是乡村民宿建设的灵魂,有利于重建人与乡村民宿的审美关系,助力乡村民宿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民宿的视觉生态设计案例
1.湖南省黄桑乡时光里山野民宿
时光里山野民宿所在场地为湖南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周围被群山环绕,场地内整体上南高北低,高差约有4米,古树与溪流等元素展现出乡间的原始风貌。为了使游客亲近自然,乡村旅游民宿的视觉生态营造离不开地形地貌、空间位置、自然植被、河流水文等自然元素。研究表明,民宿的环境氛围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11]。乡村民宿融合周边旅游环境,既能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又能充分利用地势特点,选址分布以及建筑群落依据当地地形地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定,设计规划上切实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空间的功能尺寸与布局的影响。时光里民宿项目中,遵循返璞归真,因地制宜的演变规律,沿袭传统自然村的形态格局,表达了对于原始地块的尊重,保留原有自然气息与生态美感,做到与环境中的山林、云海、溪水等自然元素的视觉生态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
秉承生态理念:依据乡村自身自然资源特点进行随形赋势,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自然和睦相处,因地制宜营造乡村旅游氛围。
尊重自然:将当地的自然生态要素:山林茂密,云海翻腾,溪水潺潺,青瓦木屋,石板小道等融入民宿设计中。根据湖南冬冷夏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以低技、低造价的方式做了隔热与隔潮处理,将建筑的上下两层空间架空,形成屋面架空隔热层和地面架空隔潮层。
关联原有生活方式与文脉:依据地域文化延续居住空间的多样性特色,村落内建筑在材料上选用毛石、小青瓦、木材等,在当地建造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拼接、垒筑和拼叠等工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紧密结合当地生活,给游客以遐想。
民宿外部视觉感受:民宿建筑整体考虑尺度与构图方式,呼应周边的自然村落。通过传统材料构建营造传承当地的视觉文化感受。如屋脊线上增加了翘脚,提取当地苗族建筑装饰符号,延续当地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
民宿内部合理:内部空间上划分出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和私密性的居住空间。门厅、连廊、大堂栋、餐厅栋等公共空间以开阔面朝向东侧公路,客房栋排布在场地内的更深处。客房设计多用木制材料,摒弃多余的装饰,空间内显得温馨质朴。复式客房一层房间配有庭院,在二层透过不同的窗口可以看到不同的山野风光。
2.松阳原舍·揽树山房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物产丰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农耕文化浓厚。松阳原舍·揽树山房项目最大化地贴近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并融入乡村脉络,在利用与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了传统村落的有机发展,使乡村民宿满足游客的生活服务需要和文化感知需求。民宿规划上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适宜性居住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民宿建筑形态上美感的传承。松阳原舍·揽树山房民宿整体上把江浙地区传统的聚落含于布局当中,设计布局契合于地块环境,隐在山野之中,位于层层梯田之上,最低程度破坏自然,并形成全新的乡村生态社群,并在功能上延伸乡村旅游的服务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游客不断的享受需求,旅游就是求新、求异、求特的活动,越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越有吸引力[12]。因此,乡村旅游满足基本留宿功能的同时,优化出了各种主题空间类型,满足游客观光游览、农家体验、休憩度假、娱乐购物等多元需求,促使了乡村旅游更加人性化。
从民宿空间构建上看:民宿建筑主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与建筑的顶面与地面和不同高度的山体相衔接。民宿内部主要由公区、集中式客房、独栋别墅三种功能空间构成,设计师将这三种功能空间作模块化处理,模块以最大可能放置在原始台地标高上。在弱化建筑体量的同时,利用高差创造出一系列观景露台,强化民宿的景观体验。
从民宿装饰形式上看:该项目建筑与环境产生温和的对话,巧妙的动线设计让来访者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体验到爬坡、仰望、转折、远眺,在空间里营造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游山之趣。该乡村民宿选用当地的夯土、垒石、小青瓦等材料,显示了项目的自然生态性,室内与室外景观相呼应,营造出返璞归真的诗意与栖居。民宿客房内设计将传统的中式江南意蕴融入其中,房间内设有书桌、书架、茶席,案头亦有清供,家具陈设均是有质感的胡桃木,富有书香气息,其风格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民宿整体装饰删繁就简,大面的落地窗外是一幅青山云海画卷,室内与室外景观相呼应,营造出返璞归真的诗意与栖居。
3.海南省文昌市大庙村鹿饮溪民宿
海南省文昌市大庙村具有水美、风景秀丽、茂林成荫、民风淳朴的特点,被誉为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样本。鹿饮溪民宿让游客真实地体验到当地乡村独特的精神面貌以及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从人文内涵上凸显了乡村旅游特色。乡村旅游人文要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民宿风貌,可以展现出一定特点的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特色。
首先对海南当地文化内涵进行剖析:涉及乡村的传统建筑、生活饮食、民俗信仰、风土人情等。鹿饮溪民宿项目由两幢百年老宅而围就的院落改造而成,满足现代住宿的基本功能之外,很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和民族风情的设计元素,分别构成了民宿的前院和后院的主题。在鹿饮溪乡村民宿设计中,运用提炼、解构、重组的手法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装饰物件、图案和色彩运用到室内空间中,使游客最直观的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氛围。
其次,在鹿饮溪乡村民宿室内陈设中:通过当地人文习俗的产物展示一定的乡村文化气息,寓意美好的祝愿,寄予心灵的寄托。在家具、装饰品、空间界面上展现人文特色,从触觉肌理、质感、视觉色彩、造型等角度感受文化特色。在室外添加颇具匠心的建筑细节,并拓展多样活动空间的同时增加视觉体验。民宿入户的白色帆板造型寓意美丽乡村建设扬帆起航。民宿将原始的建筑结构基本保留下来,进入室内墙面以及顶面呈现出自然古朴的风貌,会客厅中的家具与装饰均体现了海洋的主题。垂吊下的网状吊灯型若水中潜行的鲸鱼,水晶蓝色的茶几模拟出泛着波光的海面。餐厅内的装饰就地取材,运用热带植物与干花做成吊顶装饰,七彩天窗引入斑斓的光线,充分展示地域民俗文化。
最后,民宿细节处理上:海南当地有多个少数民族,多民族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民宿中七彩天窗丰富的色彩呼应了这一点。老建筑的采光条件较差,客房的设计中增加了落地窗的设计,加建浴缸,创造更加舒适的体验,加建浴缸区的外立面以不锈钢作为材料,太阳光在镜面的作用下产生折射,同时镜面反射着沧桑的砖墙。现代与古朴看似矛盾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湖蓝色金属板、水晶砖、U型玻璃等材料搭建,一方面弱化了建筑本身,却又彰显了景物的存在感,与古朴的建筑混搭出浓浓的现代美感,增强入住者多元的体验方式。鹿饮溪民宿空间中静态展示地域特色艺术品,保留文化特有的历史与肌理,真实地还原了海南人文气息。
三、乡村旅游视角下民宿视觉生态设计策略
1.从视觉生态观念层面——增强意识和贯彻相关政策
乡村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以尊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为基础条件,深挖乡村自身彰显的特色,明确乡村地域优势,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视觉生态开发模式。这有助于增强视觉生态的观念意识,合理保护并延续乡村的独特性。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荐多产业的深度结合。根据乡村旅游的整体格调与定位,规划之初就要统筹考虑周边区域要素配置[13]。统筹民宿设计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从尺度、造型、布局等角度把握整体视觉感受,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丰富多彩的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需求,力求与乡村视觉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发展进行适当的融合,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并贯彻相关政策、融入生态设计理念,不仅给游客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也会使乡村旅游体验更加深入人心,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
2.从视觉生态布局层面——整体统筹与共生经营
围绕整体生态环境统筹与共生的和谐设计思想,解决乡村民宿的功能、形式符号、文化内涵以及时间等多个维度问题。从乡村民宿的功能维度上看,当代乡村民宿是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体验等多功能融合为一体的特色文化空间。对乡村民宿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涉及多元复合功能的设置,以及形式灵活的拓展可变性空间,如餐厅可以实现餐饮、演艺、手工坊等多种空间用途,提高乡村民宿利用效率。整合乡村内部的特色资源,将乡村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将现代景观设计与乡村历史文化相融合,建构合理的旅游体验形式、强化主题特色、确保活动主次有序的可达性游览路径和参观轨迹。从乡村民宿的形式符号维度上看,通过特定的形式与符号语言赋予民宿更和谐的统一语义,具有强烈的主题性和深层次视觉冲击力。民宿室外环境和民宿室内陈设通过精心搭配,可以进一步加强空间的主题化和整体化视觉体验。从乡村民宿环境的文化内涵维度上看,乡村民宿中多追求朴素之美,凝练于室外环境、空间、界面、陈设等一系列设计要素的整体意境感受。文化内涵的塑造可以延展乡村民宿空间的使用功能,并增强乡村民宿空间的文化体验感。从乡村民宿环境的时间维度上看,乡村民宿空间环境的整体化是一个由众多设计要素组成的动态关系,其建筑形态和空间功能不断地存在着延续与更新,同时人的空间需要是环境持续发展演化的动力。依据乡村周边环境和生态循环体系,重视游客需求,增加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激活闲置空间与各种灰色空间的灵活使用。同时有效规避乡村民宿中的部分时效性,拓展多种体验模式提升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热情。
3.从视觉生态环境层面——延续与融合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特色的塑造以及民宿的环境营造均离不开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保护和优势发挥。乡村旅游的自然生态设计是指以地域特色为物质基础,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整合为手段,不断发展更新乡村旅游的过程。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使人们对于贴近自然的向往愈发强烈[14]。因此,民宿建设需要尊重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村落进行更新活化。有关生存环境生态化的思想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15]。“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以来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布局。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地域的不同,依靠的是民宿居住环境的差异性[16]。如地势因素,将乡村民宿建筑自身的形式特点、适宜的空间尺度与周围地势环境相融合,综合考虑乡村建筑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形式,将自然要素充分运用于植物绿化、道路建设、人文景观中去。从气候因素上看,根据乡村气流的不同,利用开敞性、流动性、通透性的室内设计方法[17],设计出与民宿相契合的通风方式。一些乡村民宿在建筑上增加保暖的功能以解寒,同时也赋予了自身的形式、结构特点,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从光照因素上看,四季与一天二十四时辰各不相同,光是最富有韵律感的。光照的强弱对民宿开窗的方式和面积、体量等有着密切的作用,此外还有利用,如一些个性、冥想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顶部透光设计或夕阳西下的情境或者木格栅制作光影斑驳的视觉效果等等,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从自然植被因素上看,建筑群落分布受其影响较大,乡村民宿的建设也集中分布在自然植被丰富的地区。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等生物属性是联系自然与室内人工环境的纽带,能够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生理与精神要求[18]。乡村民宿的自然生态设计意义在于借助自然植被创造更为良好的呼吸环境,提供更为优质的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旅游休憩环境。
4.从视觉生态语义层面——再现与转译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可以拓展乡土记忆,增强乡村旅游的可辨识度。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可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和生动的生活体验,让游客记忆深刻。乡村旅游文化生态语义包含了当地的人文、地理、社会等因素。若没有融入这些文化元素,乡村旅游景观就会失去文化根基[19]。乡村旅游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依附的外在载体,多集中在因地制宜的空间场所保护和修复上,如乡村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外观与形制、场所空间营造都应该遵守乡土原则,与乡村整体环境相协调,选用适宜材料、传承性的建造技术进行修旧如旧的生态复原。非物质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来源于传统技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民俗等因素的文化核心,可以开发出具有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特色性的项目[20]。比如再现传统艺术的场景、参与乡村生产活动、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开展乡村习俗文演等等。突出游客体验的原真性,达到真实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目的,也丰富游客寻找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
乡村民宿设计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符号,在整体风格上与乡村文化底蕴相协调,构建出文化语义和谐的视觉环境。根据调查统计,乡村风情是民宿经营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21]。因此,首先要对当地文化语义有精准的定位,找到文化语义与民宿之间的关联点,并将之扩展成完整的民宿建筑语言与空间形式。乡村民宿在布局上要成分的尊重和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保护乡村生态的前提之下进行建筑设计营造,在形式感官和功能体验上再现与转译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劳作习惯以及理念信仰等。乡村民宿建筑外立面设计采用的装饰元素和地域文化的一些乡土文化符号,非常具有识别性,可以直观地表现乡民的审美和乡土意境。乡村民宿建筑的室内空间格局以及功能分区以民风气息为主线、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纪念产品的开发需要挖掘地域文化、提炼民俗要素运用于产品的设计中达到多元化的设计效果,体现乡土情怀,设计和安排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是民宿旅游必要的组成[22]。总之,乡村民宿的视觉生态设计需要将自然的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结合,将文化语义提炼成空间结构的内在精神,注意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整合,挖掘符合设计定位的背景素材,塑造乡村民宿的地域风格。
5.从视觉生态审美层面——重塑与提升视觉形象
视觉审美是人通过视觉感官观察外物,进而产生的一种美的体验感受。乡村旅游中自下而上的视觉生态审美,往往不符合现代多元的体验美学需求。因此,如何提升乡村旅游的视觉感染力,如何引导游客参与审美体验的过程,在优化和美化乡村旅游景观视觉形象中需要格外注重。乡村旅游环境的视觉生态营造,不仅涉及自然生态要素带给游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感受,还包括乡村地域文化映射出来的独特人文审美气息。乡村旅游,要体现乡村特色,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才能吸引差异化的城市游客,拓展游客资源[23]。乡村旅游建设中,将丰富人文内涵的乡村文化生态要素的贯穿于自然环境生态中,才能从深层次带给游客多元的审美体验。挖掘视觉表象的地域文化价值,诱发游客产生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心理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乡村民宿以独特的乡野文化强调人们审美感知中所混合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24]。因此,单纯地依靠生态自然景观或生态设计的技术进步,无法给游客提供协调的视觉生态全貌。保持村落传统风貌的视觉环境,首先要尊重和保护传统的特色人文,并与乡村自然要素建设相融合,充分展示和谐的视觉环境。
四、总结
视觉生态设计有助于乡村旅游民宿的可持续性发展。乡村民宿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更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功能上讲究多样化和包容性,视觉上注重乡村民宿空间品质与整体环境的和谐发展。乡村民宿设计力求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共同构筑一个自然生动、室内外环境融合、既有浓郁文化感又具有休闲自然气息的和谐环境整体。在把握民宿的整体环境时,不仅仅要考虑自然生态层面的延续与融合,还要综合人文历史、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对当地文化生态语义层面的再现与转译。全方位思考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肌理脉络,尽量保留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同时,处理好乡村自然资源、人文内涵与民宿的生态设计的有机整合,注意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传统元素及现代设计、民俗特色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从视觉生态层面上看,保护与更新是对不断变化发展的乡村民宿的新态度。乡村民宿设计中需要保护现有空间环境与社会结构,修复传统的空间形态,进而弥补空间的历史碎片。和谐的视觉生态观是乡村民宿亮点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流露,可以有效地指导乡村形象塑造、保护乡村传统旧建筑和民居民俗,使乡村民宿达到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