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康复中心医护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期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
2020-12-15刘晓洁占毅楠马海鹰
刘晓洁,张 懿,占毅楠,王 宁,马海鹰
2019年12月导致武汉市暴发病毒性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是继严重急性呼吸道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后出现的一种能引起人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2019年出现的冠状病毒疾病命名为“COVID-19”,即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NCIP)[2]。NCIP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来势凶猛,让人猝不及防。笔者就防疫期间某区域康复中心医护人员隔离观察期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探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康复中心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实施维护策略制定干预措施,切实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心理健康维护能力水平。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某区域康复中心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隔离观察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具有临床医学背景;(2)意识清醒,有良好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正常;(3)无任何躯体和心理疾病;(4)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身心疾病;(2)意识障碍或有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史等;(3)近期遭遇重大应激事件者;(4)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本次调查共有131人参与答卷,回收有效问卷131份,回收率100%。其中男性33人(25.2%),女性98人(74.8%);受教育程度:高中1人(0.8%)、大专26人(19.8%)、本科96人(73.3%)、硕士7人(5.3%)、博士1人(0.8%);未婚84人(64.1%),已婚45人(34.4%),离异2人(1.5%);年龄(32.64±7.2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3]中陆军军医大学李敏教授设计的网络调查问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答卷。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职业、户籍所在地、已隔离天数、每天关注疫情程度、疫情影响程度、自觉压力大小、健康水平、忧虑程度、应对能力、疲劳程度;第二部分为测验量表,包括:(1)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4]量表7题,采用0~4五级评分方式,总分为所有项目加和。睡眠质量由总分反映,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越差、失眠越严重;(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5]20题,按1~4分计,换算后分数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5]20题,计分方法同SAS;(4)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6]10题,每题1~5分计,换算后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5)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ERQ)[7],共2个因子10个项目,1~7级计分,2个因子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得分越高,表明相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
1.2.2 干预方法 疫情隔离期间康复中心成立了由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心理护理干预小组,根据隔离14 d结束后的问卷测量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给予被隔离的医护人员为期4周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指导,如积极认知指导,正常作息、合理膳食及锻炼方法指导,微笑训练,积极联想,留取作业法,音乐疗法等。干预方案结束后,再次问卷测量评估干预效果。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积极认知。将隔离人员以学组的形式随机划分为4个微信群组,每个群组指派一名辅导员,以信息推送的方式组织学习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2],积极学习NCIP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组内交流讨论NCIP带给我们的警示和积极意义,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爱生命;认识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活。让大家对身边所有人的努力和付出心存感激,增加团结抗疫、战胜疫情的信心。(2)强健身心。①正常作息。 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与每晚睡7.5~8.5 h的人相比,每晚睡觉只有4 h的人体内抵御流感的抗体减少50%。在隔离期间让大家每人为自己制定一个作息表,让机体的生物钟有规律的运摆,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醒来时体力恢复,精力充沛,预防疾病。②合理膳食。一是制定科学的食谱。依据传统中医理论医食同源的原则,在食谱中增加大蒜。常吃大蒜,不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防止心脏类疾病。二是增加7种营养素的摄入。在保证食物多样均衡的前提下,适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A、锌、铁。维生素E、硒等含量食物的摄入,增强人体对抗疾病的抵抗力。增加下午茶、咖啡或甜点等。补充能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还能缓解疲劳,减轻焦虑情绪。保持自身免疫系统健康。三是制定食谱时早餐添加酸奶。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可以大幅度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③坚持锻炼。运动能够帮助冲洗肺部细菌,还能使白细胞流通更迅速,提高免疫系统检测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都能增加人体肌肉量,维持营养状况。干预指导组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项目包括:八段锦、太极拳、原地高抬腿、原地快速踏步走、直体静蹲、瑜伽等,50岁以上适当增加抗阻运动。如拉力器、抻筋等对抗自身重力的运动。每天坚持30~60 min。(3)微笑训练。笑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体及免疫细胞数量,还能让副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疲劳,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药。指导隔离人员大家每晚1次对着镜子做迪香式微笑[9],每次5 min,增加幸福感。(4)积极联想。采用正念冥想[10]的方法,每天1~2次,每次10~15 min进行积极联想,利用微信视频模式,引导隔离人员主动进入冥想状况,达到放松情志、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5)留取作业法。 给隔离人员留作业,发放纸笔,每天利用50 min时间,认真思考,将答案写在纸上,如“今天我快乐了吗”,“我有哪些角色”,“我的生命线”[11]等,至少写出15个,由辅导员进行讲评。(6)音乐疗法[12]。选用传统音乐和班得瑞的轻音乐,每日3次,每次30~45 min,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穿插进行放松训练和阅读疗法,改善睡眠和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所有分析均是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和睡眠的比较
不同性别间睡眠和抑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男性发生多于女性。见表1。
表1 隔离人员不同性别间失眠、焦虑和抑郁程度的比较(x±s)
2.2 隔离人员情绪调节策略与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认知重评与失眠、焦虑和抑郁存在低到中度负相关(r=-0.241~-0.591,P<0.01),表达抑制与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不显著,提示了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也许能够降低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见表2。
表2 隔离人员情绪调节策略与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n=131)
2.3 隔离人员SAS和SDS得分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
隔离人员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均高于中国常模[8](P<0.01)。 见表3。
2.4 隔离人员心理问题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失眠与自觉压力、健康水平、忧虑程度、应对能力、疲劳存在低到中等的相关(|r|=0.222~0.481,P<0.05),焦虑与自觉压力、健康水平、忧虑程度、应对能力、疲劳存在低到中等的相关(|r|=0.228~0.456,P<0.05),抑郁与疫情影响程度、自觉压力、健康水平、忧虑程度、应对能力、疲劳存在低到中等的相关(|r|=0.213~0.387,P<0.05),压力与自觉压力、健康水平、忧虑程度、疲劳存在低到中等的相关(|r|=0.222~0.481,P<0.05)。 见表4。
表4 隔离人员失眠、焦虑、抑郁和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n=131)
2.5 干预前后隔离人员睡眠、焦虑和抑郁程度对比
防疫特殊时期,各类人群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根据测量结果,实施前述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干预前后效果对比。见表5。
3 讨论
NCIP作为一种突发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也属于一种灾难事件,它来势凶猛,感染人数众多,导致人们措手不及,给人们带来重大心理冲击,公众首先出现的是心理应激反应,面对疫情的发展和控制,对人的心理影响依赖于对病毒的进一步认识,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经历和面对灾难时心理的发展方向[3]。2020年1月20日国家将NCIP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3]。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3]。到作者报道时止,对此疫情临床仍未有特效药,新冠疫情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对象虽为具有医学背景的临床工作人员,面对疫情和铺天而来的信息,心理波动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与本文的心理因素影响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相一致。我们需要面对环境威胁和挑战有一个适应过程。隔离期间的执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预知、超负荷引起的压力程度都需要进行自我情感调整和心理健康维护。
表5 干预前后隔离人员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差异的统计分析(x±s)
本研究发现,隔离期间某康复中心执业人员自我心理调适的技术欠缺,导致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加等现象,虽是医护人员也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本文研究人员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后,隔离人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自我压力及睡眠质量等都有明显的改善。建议在职业教育中适当增设心理学和应急医学课程,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维护的技术和方法,合理应对突发事件对心理产生的冲击和压力,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
本文研究发现隔离人员中男性焦虑和压力程度高于女性,可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男性性格隐忍有关,同时可能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关[14],积极地社会支持和认知调适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症状。
综上所述,区域康复中心执业人员隔离期间心理亚健康程度明显增加,应积极给予医护人员专业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技术的指导,同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提高康复疗养机构医护人员面对突发事件时心理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