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20-12-15刘秀颀
刘秀颀
(保定市涞水县医院 河北 保定 07410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是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命安全的疾病,具有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征。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HIBD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仍然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之一。HIBD发病主要与围产期胎儿缺氧缺血引起的脑部病变有关。核磁共振成像可对脑蛋白的髓鞘化发育及脑白质细微结构做出评价[1],因此其在诊断HIBD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广泛的价值。本文以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0例HIBD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HIBD的3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种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d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试验组男婴17例,女婴13例,平均胎龄29周,出生体重900~1300g;对照组男婴18例,女婴12例,平均胎龄41周,出生体重3000g。新生儿在出生7d进行头部MRI检查,根据影像学特征对新生儿的症状进行判断,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本次研究经过患儿家属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选择西门子1.5T ESSENZA,采用Head线圈。在对新生儿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前需要在新生儿肛门注入水合氯醛灌肠,保证新生儿可以在睡眠状态下完成相关的检查。完成扫描后,图像资料需要自动导入到处理工作站,由两名具有放射资质的主治医师对图像信息进行确定,测量双侧大脑半球对称部位的FA值后,取双侧FA值的平均值[2]。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的SWI比较
经过对新生儿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分析,轻度新生儿检出3例脑内静脉扩张,7例颅内出血;中度组患儿在SWI序列上检出脑内静脉扩张的5例,占42.15%;颅内出血的12例,占85.69%。重度组患儿在 SWI序列上检出脑内静脉扩张的6例,占80.11%;颅内出血的8例,占98.65%,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临床分度HIBD患儿的预后效果比较
不同程度的患儿在易损区的范围不相同,例如轻度和中度表现为皮层下白质,重度分布在中央前回皮层[3]。经过治疗后,对患儿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检查14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好,病灶吸收消失,3例出现脑室扩大情况,整体而言两组新生儿预后效果比较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诊断大脑白质纤维的无创技术,其可以直观地分析因缺氧缺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异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由于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胎儿出现缺氧缺血的损伤。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惊厥、肌张力变化等。在临床上因缺氧缺血脑病容易给新生儿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容易造成多种后遗症[4],例如运动发育迟缓、智力障碍、以及语言发育迟缓等等。基于HIE的影响,需要我们要加大对HIE的早期诊断,以此提高治愈率。
根据对HIE发病机理的研究,其主要包括基底神经节损伤、颅内出血以及局灶性等。按照HIE临床症状其可以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三类。对于新生儿而言,及时发现中度及重度对于降低脑损伤、规避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24h时间段内Vd、Vs、RI 分别为(7.12±2.19)cm/s、(26.41±3.47)cm/s、(0.79±0.07),在 24~48h时间段内Vd、Vs、RI分别为(15.21±3.66)cm/s、(34.28±4.91)cm/s、(0.70±0.13),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组预后良好17例,中度组15例,重度组1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有助于早期发现HIBD患儿的病变位置,进而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同时通过行核磁共振能够客观评价预后情况,因此其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