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感工程学剖析木偶在舞台剧中的表现与突破

2020-12-15王丽丽

演艺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鬣狗木偶舞台

王丽丽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 引言

中国的偶戏源于汉、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偶戏并非中国独有,亚洲、美洲、欧洲、澳洲等几十个国家都有偶戏演出的传统,在斯洛伐克和捷克等国家,偶戏甚至占有国剧地位,只是没有中国偶戏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已。但在偶戏的根本特征上,中西方都有相通之处。

就像丁言昭在总结世界木偶戏的共性后所说∶“木偶戏是集剧本、导演、演员、舞美、人物造型、音乐、灯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①偶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展现台前木偶的精彩表演,还能展现出台后木偶操纵者的技艺精湛与绝妙。偶戏之所以能够给人足够的想象和艺术创作空间,是因为偶的“形味”在于,人戏能表演出来的,它能做到;人戏做不到的,诸如上天入地、奇术变幻等,它也能做到。

英国舞台剧《战马》中的木偶设计和制造者、南非木偶剧团“掌上乾坤”联合创始人亚德里恩·科勒和贝塞尔·琼斯就曾提到,要赋予木偶生命才能真正触动观众内心。正如科勒所说:“演员试图在舞台上表演死亡,而木偶却试图在舞台上活过来”。②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演活”的过程叫做情感工程,当然情感工程的建立离不开剧本、导演、舞美、人物造型、音乐、灯光等。笔者主要通过木偶自身形态的情感化设计、木偶自身装置操作的情感化设计,以及故事情节的情感设计三个方面来深度剖析偶在舞台剧中的表现与突破。

2 木偶自身形态的情感化设计

2.1 情感化设计的三大层面

情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行为和思维,当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会表现出喜悦、憧憬、欣慰等情感;相反则会表现出嫉炉、恐惧、悲伤等负面情感。

2004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情感设计》一书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理论,将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大层面。他认为这三个层面应该贯穿整个设计全过程,指导设计师把这种情感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以舞台剧为例,艺术创作中的本能层是指作品本身的造型、艺术风格等审美方面的设计能够对人自然唤起,在这一层面上,设计主要指作品的色彩、材质、造型、灯光、场景等,针对观众则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行为层面是指从大多数人的行为特性出发,如观众在特定的环境下,获得某种感受,产生某种感情。反思层面是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设计,进入反思层面的作品和观众的互动会因为情感、意识、信念、角度、经历和文化等因素而产生一系列更复杂的情感状态。其中,反思层则是戏剧情感设计的重点区域,是设计师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针对人的情绪、情感所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原理的研究和分析,在设计作品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激发观众的某种情感,使作品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的性。

2.2 木偶的情感表达

木偶的艺术语言就是动作,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靠表演者的操纵,这是木偶人化的独特艺术性,通过表演者的传达,使木偶有了“无生命以生命化,无情物以有情化”的生命力。当然这是指木偶情感的被动表达,也是木偶最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除了被动表达,木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自我情感表达。从根本意义上来讲,面具属于偶的范畴,两者之间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能混淆概念。比如吞口,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一种变异,集中在云、贵、川、湘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用于驱邪的木雕,以兽头为主,土家人把吞口作为门神,系避邪镇宅之物(见图1)。从吞口面具不难看出,其面目狰狞,口含利剑,造型夸张,风格古朴粗犷,此面具所表达的自身情感就是奔放、豪情,兽面凶狠,大口吞噬一切,是消灾镇邪的神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人戏着重于“体味”,偶戏着重“形味”,和“拟形入神”是一个道理。戏剧《乌布王》中,有一场戏表演一位母亲在哭诉自己死去的孩子(见图2)。从木偶情感的主动表达方式来分析,此木偶角色雕刻手法粗狂,雕刻痕迹明显,眼神空洞无力,嘴角下耷,毫无生机,充满孤独与绝望,给人直观感受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年迈女人。看似没有生命的、停摆的木偶,即便没有人在操控它,一样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一样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只有充满灵魂、渴望表达的木偶,在表演上才会更加逼真,更具有生命力和传染力,甚至操偶师只需要微弱的摆动,木偶就能在舞台上表演得很完美。这位木偶母亲就能说明这一切,设计师有目的地为木偶披上了毛毯披肩,观众看不到木偶的手,但是会看见毯子下方手的动作,操偶师只是用了极其简单的动作去诉说她的创伤和悲哀,当往事难以言语,木偶母亲哽咽抽搐时,通过毯子下面手臂的微微颤动,观众会感受到她逼真的情绪。

2.3 舞台环境对木偶情感表达的影响

在木偶的主动和被动情感表达以外,戏剧的题材、风格,舞台呈现的色彩基调,也会对木偶情感表达产生影响,会辅助木偶在舞台上表达情感。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剧本所要求的环境是无限的,虚拟的灯光,虚拟的环境,如月夜、阳光、霓虹等,根据戏剧的要求与特殊手段,在舞台上营造出魔术般的变幻,令观众叹为观止。想象力是设计创作的灵魂,一部成功的设计作品是将文字描述准确地转为形象表达,以视觉符号传递给观众。譬如“宁静”“喧嚣”,可能你会用山谷的僻静、市场的喧嚣来指代,再或者采用更加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比如兰花、鸟鸣等。这种象征手法不仅能帮助剧本传递主题精神和情感,还可以加强演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在戏剧《高原上的沃伊采克》中,作为木偶的男女主角(见图3)和《乌布王》中丧子老母亲的木偶雕刻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强烈的线条雕刻展现主人公历经沧桑,并且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忧伤的情绪。

图1 木刻吞口③

图2 《乌布王》剧照④/设计:Adrian Kohler,Basil Jones

图3《高原上的沃伊采克》剧照④/设计:亚德里安·科勒,巴泽尔·琼斯

图4 《高原上的沃伊采克》剧照④

图5《浮士德在非洲》剧照中的鬣狗⑤/设计: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

偶剧《高原上的沃伊采克》中,非常特别的是,舞台背景采用动画电影式的运动场景,有不断变化的风景,当木偶看向观众时,它周围的环境背景也会跟着改变(图4)。木偶表演和多媒体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二者融合在一起,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并被带入场景,如身临其境。环境的不断变化暗示木偶内心活动,伴随着剧本故事情节的发展,偶的情感逐渐升温,这种直达内心的碰触,令人过目难忘。

3 木偶自身装置操作的情感化设计

3.1 木偶材质的情感表达

1995年木偶剧《浮士德在非洲》中的木偶鬣狗,以及2007年《战马》中的马偶乔伊都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浮士德在非洲》中,鬣狗的前爪被设计得非常灵敏,尾巴、耳朵可以灵活摆动,设计者采用木头雕刻与纱布缠绕等方式,以木制结构搭建整个鬣狗的骨骼框架,让鬣狗看起来够体态饱满有力,纱布裹身呈现鬣狗皮囊,材质的软硬结合,让鬣狗体身既饱满又轻盈,生动逼真(见图5)。当鬣狗在舞台中央摆动时,观者甚至可以感受到它骨骼的变化,以及柔软的皮毛还有瘦骨嶙峋的体态,这种活灵活现,正是材质所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也可以说是木偶材质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换一种设想,如果眼前的鬣狗以实心实木、一比一雕刻出来,只有部分关节可以动,想必在舞台上所呈现的鬣狗就不会如此有生命力,甚至观众看到的仅是一个会移动的木桩。可见材质对偶来说是非常之重要。木偶的材质最好能足够轻便、好操控、逼真灵活,这样操偶师在操控时会更加容易,在舞台表演过程中也相对来说轻松,从另一方面来看,留给操偶师足够的专注力,会带来更好的表演效果。

材质的选择是一方面,材质后期的绘制与染色同样重要,不同的色彩搭配,喷绘方式以及木偶装置的机关、配饰,都会影响到整部剧的风格,就如于海勃在《西方舞台美术基础》一书中所说:“成功的戏剧往往也会伴随着风格鲜明且独特的舞台设计”。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设计风格应该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外部形象上对作品主题的提炼、形式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3.2 木偶的活动装置(肢体、器官)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设计制作一个木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型动物偶剧则更加不易,如英国舞台剧多次获奖作品《战马》(见图6)。

《战马》中的乔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偶剧创新以及成为可能的里程碑。要做木偶,就要做彻底地研究,战马乔伊是由阿德里安·科勒(Adrian Kohler)和巴兹尔·琼斯(Basil Jones)设计制作,在制作之前,他们大量地吸取关于马的一切知识,查阅了法国印象派马以及中国唐代马的艺术造型,试图给自己建立一个马的世界,去深刻理解马是怎么样的,不仅要搞清楚马的造型,还要搞明白骑马时马的感觉,即当人在马背上,马的情绪反馈。这样在做木偶时才可以胸有成竹,这对设计马偶很重要。唯有掌握充足的资料,才可以清楚地告诉演员和操偶师,如何和马一起表演,才能令观众相信这是一匹真马。同时,马偶的形状设计也不能脱离戏剧,要服务于戏剧需求。第一,要考虑到操偶师与马偶的关系,有好的透明度,让里面的人能够看到舞台四周发生的动作。第二,马偶的支架材料要轻,方便操作和托举。第三,马背结构在轻的前提下要足够坚硬,足够承受演员骑上去的重量(见图6)。这些材料决定了马偶的外貌,在保证实用的前提下,要塑造得更加具有美感。最终呈现的马偶,塑料和铝成为其骨骼框架的主要材料之一,马偶通体渲染红棕色调,把马外形塑造得坚挺有力、健硕饱满、体态充盈,好似一匹血统纯正的汗血宝马。当然,满足以上这几点还不够,仅此,只能说这是一个几近完美的雕塑作品。要让偶真的在舞台上“活”起来,马就必须动起来,此时表现马的情感器官,以及肢体的灵活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马处在生气愤怒、警惕试探、放松自如、欣喜若狂等情绪时,它的眼睛、耳朵、尾巴、四肢跳跃幅度与动作分别会反馈出其本能反应。马的眼睛分别在头部两侧,因此马看东西是没有立体感的,更多的是依靠耳朵来“看”,想要忠实地表现马的特征,两只耳朵就需要能够独立地做动作。马尾巴不只是用来赶苍蝇,同样也表现了马的感受。当马尾向上,代表它想亲近另一匹马或者是代表它警觉;当两只马耳朵都朝后指的时候,也有可能在表达愤怒,此时的马可能是非常生气或者是受了惊。再比如马在走路、奔跑、移动时,前后蹄以及关节的摆动幅度,甚至是着地所发出的马蹄声都要细细考究。这样才能反映一匹真实的、会表达情感的马偶。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偶都需要做这些表达情感器官的细节,音乐剧《猫》(见图7)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偶在表演,而是通过动物面具、服饰由人去表演或模仿来代指某一角色。当然在其他的偶剧中(多见儿童剧),也用到了许多动物,它们其实就是穿了道具的人在表演,不是真的动物,因为它们说人话。

同样是表达动物题材的剧,音乐剧《狮子王》特别之处在于对偶的设计丰富多样,剧中采用非洲原始部落风格(见图8),用色极其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以上戏剧所不同的是,对于偶的设计,设计师查理德·哈德森并没有追求写实,去模仿动物本质特征,而是用相对简练的视觉符号、特征来表现其生动的形象特征。

《狮子王》中对偶的操控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操偶师直接在舞台上表演,演员穿戴服饰的模仿,也有隐藏操偶师,只见偶在舞台上表演(见图9)。多种操偶方式同时出现,给人的直观感受却并不凌乱,反而营造出了原始部落的热闹,一种沉浸的动物世界。

3.3 操偶方式的情感表达

图6《战马》剧照⑦/设计: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Adrian Kohler,Basil Jones

图7 《猫》剧照⑧/设计: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约翰·纳皮尔

图8《狮子王》剧照⑨/设计:茱莉·泰默,迈克·科里

图9《狮子王》剧照⑩

图10 《战马》剧照⑪

“活”在舞台上的木偶,对观众来说,它们拥有和操偶师相同的存在形式,但实质上木偶依然只是一个受操控的客体。比如前面提到的乔伊,它首先是作为一个物体的本质或状态,是通过它的物质属性所展现出来,包括它的外形设计、运动幅度以及操纵方式,都属于是木偶的客体性。这些元素组成了舞台上鲜活的角色,是可觉知的。只有当木偶脱离作为客体的物质性,自由表演时才会显现出木偶的主体性。对人形偶、动物偶、物件偶来说,目的都是为了让观者相信表演的物体是鲜活的、真实存在的,是有呼吸、有灵感、有生命的。同时,这种“相信”还取决于很多的变量,比如观者的年龄、阅历和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专业知识,以及木偶操纵者自身的技能。多数观者对于舞台上偶的观感是在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来回切换的。《战马》中的马偶由三名操偶师协同控制马偶,并且毫无遮挡,完全暴露在舞台上,观众可以清晰看见操偶师的一举一动(见图10),这种表演方式会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木偶身上,再转移到操纵师和操控方法上,又返回去关注木偶本身,有更多直接的观感。

如果操控师藏于暗处,比如音乐剧《猫》《狮子王》中部分角色,同样都是表现动物题材的偶剧,但是观者的注意力就只能在偶的角色上。无论哪种操控方式,观众注意力对木偶的自发性都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来回转换。观者不分年龄,越天真越可能被木偶吸引,偶的情感就表达得越是全面。反之,观者越世故,就越难进入角色,也很难保持在想象之中,所以会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不断徘徊。

4 结语

像这样通过一种或多种以人为主的操控方式来进行的实时表演,不论是手工操作的、机械的,有声音的还是具启发性的;也不管是可以亲眼看到的,还是借助屏幕所呈现的,无非就是为了表现木偶的实质生命。

辨别一部偶剧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如何去解读,所以偶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否达到了对预期角色的表达,偶的情感表达是否饱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大多数的观众被带入剧中,陷入情景时,就可以说明偶的形象及情感的表达是饱满的,偶剧相对来说也是成功的。这种表演的反馈实质上也是来自观众自我幻想的投射,每一部成功的木偶剧,都需要观众积极地配合。

注释:

① 丁言昭《谈谈中西木偶》,《戏剧艺术》1996年第1期

② 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院关于战马Joey的TED演讲,2011年

③ 来源:盛世收藏网,http://bbs.sssc.cn/thread-3285941-1-9.html

④ 来源:一席·枝桠访谈节目第34期,https://v.qq.com/x/cover/zbsd7a4hb5yqja7/x0174dsi369.html?ptag=qqbrowser

⑤ 来源:TED演讲——战马背后的天才木偶制作艺术

⑥ 于海勃《西方舞台美术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12月

⑦ 来源: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9626189/

⑧ 来源:http://poi.zuzuche.com/view-goods_id-545773.html

⑨ 来源:http://www.7zhou.com/tour-6754.html?type=2

⑩ 来源:https://www.sohu.com/a/141246396_418614

⑪ 来源:http://www.whb.cn/zhuzhan/yan/20180628/202014.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

猜你喜欢

鬣狗木偶舞台
木偶和木偶戏
复苏的母性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可怕的鬣狗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木偶的眼泪(一)
遭遇鬣狗小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