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2020-12-15彭南京安徽新华学院
彭南京 安徽新华学院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 也就是将体育以及医学融合在一起,其主要是指运动医学、健康管理学、康复医学以及保健体育等许多知识集合在一起,促使体育与医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1]。本研究主要探讨“体医结合” 社区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内容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78 例在2019 年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档案的中老年慢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这78 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0 例、19例,年龄最小与最大值分别为51 周岁、72 周岁,平均(66.51±1.01)周岁;研究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9 例、20例,年龄最小与最大值分别为51 周岁、73 周岁,平均(67.01±2.07)周岁。对比年龄等组间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分析含义(P>0.05),符合对比要求。
(二)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慢病管理措施。研究组则给予 “体医结合” 社区慢病管理模式,即在对照组慢病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入运动处方管理,其管理流程为: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之后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身体状况为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最后执行所制定的计划。管理内容中主要包含运动营养以及运动心理和运动医学这几方面,由本社区卫生中心慢病管理医务人员对运动处方进行制定,在对运动处方制定前,需要对该医务人员展开体医结合相关内容的培训,促使其对慢病运动处方的制定以及相关管理知识有所掌握。
(三)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管理依从性以及服药依从性、管理机构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展开比较。
(四)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数据处理并分析,计数资料(服药依从性、管理依从性)[n(%)] 表示,X2检验,当P 值<0.05,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分析含义。
二、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管理效果明显更佳,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
三、讨论
在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慢病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条例中,主要对运动行为的管理进行了强调,但由于缺乏具体对运动行为的指导,从而导致在以往慢病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运动行为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低[2]。运动对于慢病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促使人体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并促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增强体质,并使其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出现摔倒的风险;而坏处则是运动若并未科学进行,则极有可能产生一系列运动性疾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及疲劳性骨折等运动损伤[3]。因此,慢病患者若想避免产生不良事件并获得较好的运动效应,则必须对运动行为科学进行管理。“体医结合” 慢病管理这一模式的核心为对患者的 “运动行为” 实施相应的管理,其中体医结合的核心技术便是运动处方,通过对具有个体化的相关疾病运动处方展开制定并执行,可有效帮助患者对科学的 “运动习惯” 进行建立,并促使其可以得到更加持久且良好的运动疗效。本研究结果说明,“体医结合” 这一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患者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善,还可以帮助患者将可能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鼓励慢病患者进行运动,可有效促使其对良好的社会功能保持;另外,还可以使患者减少用药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医疗保健成本进行控制,并节约社会卫生资源,最终促使慢病患者的健康功能以及状态均可以维持在满意的状态下,从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比较全面的促使慢病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管理效果展开比较[n(%)]
若想实施 “体医结合” 这一慢病管理模式,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引进相关专业人员,从而促使体医结合有关的管理内容增加。制定运动处方的相关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关于 “体医结合” 相关知识,其中主要包含运动营养学以及运动康复、运动医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另外,在执行运动处方时需要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在对慢病管理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在引进相关专业人员的同时,还需要做出新的尝试以及改变,积极主动面对挑战,这样才可以有所建树[4]。
综上所述,在对慢病患者进行管理过程中,“体医结合” 这一管理模式的效率相对较高且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