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的结合

2020-12-14刘雪娟

关键词:数学题小数教学活动

刘雪娟

摘 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中主动传承、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由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运用多种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 数学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7.020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育人的功能,因此,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使学生理解、掌握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还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品格,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推动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教师告诉学生传统文化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学习传统文化,能够积累非常多的精神财富,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推动学生在成长中不断积累精神财富,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此外,教师积极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动学生高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能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将其发扬光大,体现出教师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蕴含很多的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时,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文化知识的魅力和实际应用价值,不断积累数学文化和知识点,如此一来,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还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增强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例如:讲解“乘法口诀”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九九乘法表的起源,在详细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早在春秋鲁恒公时期就已经有九九乘法口诀,并且在《荀子》一书中运用乘法口诀写文句,乘法口诀从古沿用至今。此外,根据乘法口诀的发展历程和由来,我们能够感受到乘法口诀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学生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又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丰富了精神世界。因此,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时,应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渗透国学传统文化,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了解、探究、思考与数学有着内在联系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水平。

例如:讲解“算盘”时,教师先讲解算盘的运用技巧,随后在珠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告诉学生“珠算”一词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在《数术记遗》一书中,并且珠算文化对一些数学著作具有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教师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取很多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积极学习算盘算珠,在学习中学生了解到算盘文化历史悠久。充分了解以后,学生认真分析、学习算盘独特的文化知识,由此增强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力。此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高效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十分有利。

3.结合数学题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局限于数学知识,还可以在数学题中学习传统文化。因此,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应在数学题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做题的同时,理解、掌握数学题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出与数学题有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提高探索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兴趣。

例如:讲解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题时,教师先讲解数学题,在详解过程中教师表述笼子里面有一些兔子和小鸡,从上面数有8个头,而从下面数有26条腿,问学生小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教师结合这道数学题,告诉学生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大约1500年前,在当时的《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这使学生做数学题时,可以了理解与鸡兔同笼有关的传统文化。学生既理解了文化的内涵,又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以此可调动学生积极向古人学习智慧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4.运用网络获取与数学有关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用网络查找与数学有关的传统文化,由此促使学生主动上网收集、查找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这不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學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起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做到认真学习数学知识蕴含的传统文化。

例如:讲解“小数意义”时,教师先讲解课程内容,详细讲解过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自主查找小数的由来和与小数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学生积极在网上搜索小数,搜索过程中学生查找到小数是我国最早使用和提出的,并且学生归纳得出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薇数。而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提出的,由此表明学生用网络查找小数历史时,认真总结出了小数蕴涵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获取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而使文化底蕴得以增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继承更多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讲解数学题、运用网络查找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且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将数学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数学文化、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熊曙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学传统文化的渗透》,《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7期。

[2] 陶喜英《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

[3] 陈绮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师道·教研》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数学题小数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数加减“四不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解数学题后的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转化巧解数学题
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种解法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