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0-12-14赵柳溪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赵柳溪

摘 要:当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中学素质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受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教师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于初中素质教育中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思维、多措并举。本文结合多年一线教学、教研与管理经历、经验,围绕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诸位方家,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教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文化育人 校园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7.036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极有必要和意义,需要多措并举: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导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发挥经典的修德与润心作用,从而加大文化育人力度;拓宽学习路径,提升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能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课程、社团活动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围绕着这几个方面一一做了详细论述。

一、加大文化育人力度

1.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导向

在认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应当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态度和原则,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当自觉将其中的优秀元素予以研究和传播,这不仅仅是责任和使命,更是彰显民族自豪感的应有之举。可以说,爱国主义在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处处洋溢,这对于今天的强国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在中学生所涉猎的教材和各种各样的读物中,从来就不乏充满爱国情怀的诗句和为国家敢于舍弃生命的文人。每每想起这些,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心潮澎湃,满满的正能量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千古名句即可发挥这样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充分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学习和了解到作者的相关信息、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以及外延性知识。因此,以课堂为载体,于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实施切实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家进步乃至民族腾飞都具有极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2.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充分发挥经典的修德与润心作用

设立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于此,学校可以开展“两化一德”文化育人活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大幅提升立德树人的力度。同时从两化入手進行系统分析,以便于全面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切实设立起“一课一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的特色,巧妙设立“一系一品”,使“文化张力”不断“增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过程性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设立纵向校园、年级、班集三级评价体系,横向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广泛收集家长与相关社会团体的意见,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与社团推进策略的有效落实,加强校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学校教育内涵与外延的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二、拓宽学习路径,提升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能力

1.不断拓宽和丰富学习途径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多数初中生面临的共性和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未能构建起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聚焦问题所在,精准发力,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互联网、手机等则是极为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硬件”。第一点,00后是初中生这个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很强,故而多能熟练地应用网络技术,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将电脑、手机等应用于教学之中是比较容易被其所接受的。第二点,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一部分诸如“百家讲坛”等比较好的网课和网上论坛。从而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节约大量课堂时间,大幅提升学习的灵活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最终实现课堂的灵活延伸。第三点,学生积极建立和参加文学社团也能够从中获取大量知识,教师对此应当予以鼓励和积极引导。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语文课堂的“独角戏”是很难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完全植入素质教学之中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读书、广泛读书的好习惯。比如,教师要身先垂范,做到爱读书、勤“充电”。鼓励学生涉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白话版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等等,尽可能全面地补充国学知识,了解本民族的过去,从而正视现在,展望未来,最终实现人生格局和文学、史学修养的大幅提升。比较“现实”的是,这些典籍中的知识在中考中经常涉及,而课本内容却远远无法包容,学生在课堂上即使能够学到,也多为“大概”,仅能做到“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实现知识的无缝连接,从而不免让人产生深深的遗憾。为了使学生不留遗憾,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一切时间,善于和学生一道科学规划假期时间,制定出详细的阅读“时刻表”,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连续不断地充实丰富多彩的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综合修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课程、社团活动有机融合

1.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

设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统筹安排,有选择、分年级的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再比较精确地提炼出契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的课程开发。比如,可以组织文化研究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眼光长远的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成立编委会,动态化开发《弟子规》等校本教材,分时段、多形式设置相关课程,从而不仅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且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断爆发出新“亮点”。

2.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的社团活动

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举办社团活动这个事例进行一番说明。实践表明,丰富的社团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灵活性,学生不论年级高低,这些都既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身心,又有利于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他们创建舞台剧、古诗社等社团,使其在摸索实践中不断优化社团活动内容和辅导方式等,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文化之根,带动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这也是积极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四、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长河中历经时光洗礼、岁月沉淀以及历代先辈不断升华而生出的光彩夺目的瑰宝,早就已经融入于我们的血液之中,千丝万缕而不可被斩断,是英雄的中华儿女们坚毅、勇敢、善良、勤劳等性格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古今,无数名人大家、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相似而又不同的闪光点,这些优秀品质又融入我们今天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瀚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涌现出数之不尽的经典作品,就能将这一点充分彰显出来。所以,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于课堂之中,让学生从古圣贤身上尽可能多地汲取成长的“营养”,是我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韩天骄《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内核与发展原则》,《教育观察》2018年第16期。

[2] 王广婷《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基于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认知的调查与思考》,《文教资料》2019年第30期。

[3] 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教学与管理》2016年第3期。

[4] 马晓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14期。

[5] 王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语文建设》2019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