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筛选与投放情况调查研究

2020-12-14张丽霞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c市6个辖市(区)共111所幼儿园和333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省优质园的年度购书总量不达标;幼儿园对科普类、故事类、认知类图书关注较多,对图书的情感、艺术价值等关注相对较少;在图书筛选中,幼儿园能够兼顾到不同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园所有初步的图书筛选意识,但尚未形成常态化的筛选机制。据此,本研究从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筛选和提升教师的图书审议能力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区;图书筛选与投放;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10-0044-05

【作者简介】张丽霞(1977-),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一、问题提出

随着幼儿园课程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的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化的自主游戏成为幼儿活动的常态。阅读区是班级常见的区域,教师通过创设安静、舒适、互动的阅读区环境,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自主阅读和自我管理。充足的图书数量、丰富的图书种类、高质量的图书内容是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保障,也是发展幼儿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认知与能力的重要支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1]。然而,在日常调研中发现,部分园所的阅读区图书投放情况不理想,存在图书数量不足、图书内容不符合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图书更换不及时等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内幼儿园阅读区图书投放情况,为后期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江苏省中小学教研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绘本资源的运用研究”课题组展开了“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筛选与投放情况”的调查研究,对园所阅读区非课程类图书的购买、筛选、分配、调整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市为调查范围,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在6个辖市(区)等比抽取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级别共120所幼儿园,兼顾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省市优质园和普通园,发放园所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同时,随机发放教师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3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和表2(下页)。

(二)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园所和教师两个版本。针对园所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园所的基本信息,包括园所性质、园所类别、所属区域、班级总数和幼儿总数;二是园所图书采购及管理情况,包括年度图书采购数量及种类、采购方式、采购依据、采购人员、图书分配方式、筛选方式等。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年限、职称、任教班级;二是班级阅读区图书的投放情况,包括班级人数、阅读区图书数量和种类、“小学化”倾向等;三是阅读区图书的更新情况,包括更新的方式、依据、频率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园所图书采购情况

关于“年度购书总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95所省优质园中,27所(28.4%)省优质园的年度购书总量不超过300册。根据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最新修订的《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办园条件”中关于图书配备的评估细则为“有正常购书制度,单轨园年均购幼儿图书金额不少于2000元,两轨以上幼儿园不少于5000元”[2]。若按照当前图书单价为15~20元,两轨以上省优质园每年购书至少须有300册。上述数据表明,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优质园年度购书总量不达标。

关于“购书种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6所(68.5%)幼儿园购买的图书种类比较丰富,能够兼顾幼儿阅读图书的多元需求。其中,园所选择图书的种类由多到少排序为:科普类(99.1%)>故事類(95.5%)>认知类(94.6%)>文学类(77.5%)>艺术类(75.7%)>情感类(68.5%)。可见,园所对科普类、故事类、认知类的图书关注较多,对图书的情感、艺术价值等关注相对较少。

(二)园所图书筛选情况

关于“图书筛选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71所(63.7%)幼儿园由管理者和教师共同选择图书;但是,仍然有31所(27.9%)幼儿园选择图书时,没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完全由园所管理者决定。

关于“图书选择的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园所选择图书的主要依据有幼儿需要、阅读专家推荐、同行推荐。园所选择图书的依据由多到少排序为:幼儿需要(92.3%)>阅读专家推荐(85.6%)>同行推荐(80.2%)>家长建议(48.6%)>出版社资质(45.9%)>网络推荐(39.6%)。可见,在选择图书时,园所能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在考虑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兼顾专家、同行、家长意见以及出版社资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图书质量。

关于“园所组织教师进行图书筛选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有105所(94.6%)幼儿园能够组织教师进行图书筛选,可见所调查的大部分园所已经初步具有图书筛选的意识和相关行为。其中,有62所(55.9%)幼儿园每学期组织一次图书筛选,可见有超一半的幼儿园虽然有了初步的图书筛选意识,但未能形成长态化的筛选机制。此外,仍然有6所(5.4%)幼儿园从未组织教师进行图书的筛选。

关于“图书分配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所(57%)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分类,然后分配至班级”;但是,仍然有32所(28.8%)幼儿园在图书发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分类和筛选,就直接将图书分配至班级,无法保证图书投放的适宜性。

(三)班级阅读区图书情况

关于“班级阅读区图书数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95所省优质园中,有38所(40%)幼儿园的班级配备图书不超过40册,20所(20.7%)幼儿园的班级图书为41~60册。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7月印发的《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中对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的图书配备有着明确要求,即“人均图书数量至少2册”[3],按照目前幼儿园平均班容量30人计算,每班阅读区至少需要配备60册图书。上述数据表明,有58所(60.7%)省优质园的班级图书配备不达标。

关于“阅读区图书‘小学化倾向”的调查显示,3所(2.7%)幼儿园的班级图书区有“包含大量拼音的书”,2所(1.8%)幼儿园的班级阅读区有“进行运算练习的书”,1所(0.9%)的班级阅读区有“练习描红的书”。可见,幼儿园图书区图书投放的“小学化”倾向不明显,但仍然存在。

(四)班级教师对阅读区图书更新情况

关于“班级图书更新”调查结果显示,有150名(45%)教师每月更新一次班级图书,87名(26.1%)教师每两周更新一次,9.9%的教师每周更新一次,6.3%的教师每学期更新一次,3.6%的教师每两月更新一次。可见,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对班级阅读区图书进行动态更新,但更新的频率有所不同。

教师更新图书的依据主要有:根据幼儿的兴趣(95.5%)、根据主题内容(84.7%)以及根据时间周期(60.4%)。教师进行图书更新时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和班级的课程内容,可见教师对班级阅读区绘本的投放与更新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意识到班级图书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着班级课程的推进不断调整。

关于“你是否读过投放在阅读区的图书”的调查显示,仅有25.2%的教师阅读过所有投放在阅读区的图书,有33.3 %的教师表示“读过少数”。试想,教师如果没有读过,又怎能知道图书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主题内容呢?可见,图书的常态化调整在实践层面并未完全落实。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图书配备,多元化拓展图书来源,确保阅读区图书数量

从调查结果看,27所(28.4%)省优质园的年度购书总量不达标,67所(60.7%)幼儿园的班级图书配备不达标。近年来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园舍越来越精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图书的配备却没有很大的改善,笔者认为园所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的合理分配是关键。

1. 重视图书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图书对于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其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阅读图书能够充实心灵、丰富经验、激发想象,能够带领幼儿走进未曾领略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愿望。相比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化终端,图书不仅更为健康安全,也最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阅读图书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图像阅读能力”。幼儿的阅读是从读图开始的,在早期阅读中,读图虽然可以让幼儿没有文字语言的障碍,但是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不断获得读图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年幼时没有阅读过图书,就有可能成为“图盲”,没有能力了解、欣赏画面中表达的意图[4]。再次,阅读图书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稳定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充盈人的精神世界,更能使人终身受益。此外,图书只要管理得当,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相比其他玩具,其性价比更高。因此,园所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图书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个体终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园所管理中有意识地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和适当倾斜,确保幼儿图书配备的数量和质量。

2. 适当拓展图书来源

由于c市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多元,办园经费来源也不完全相同,部分幼儿园办园经费相对紧张,这导致了园所图书数量的不足。笔者建议,在园所经费不足以保障图书配备的情况下,可以广开渠道,探索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一是鼓励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家长委员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以捐助的形式对幼儿园进行图书资源的支持[5],加强园所与社会的交流合作,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二是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向一些专门的图书经营机构租赁图书,如此既能保障园所图书的数量,又能减少相应的经费支出;三是通过图书漂流、家庭图书分享等形式促进家园图书资源的共享,以弥补园所图书数量的不足。

(二)建立图书筛选机制,形成图书资源库,确保图书质量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园所(94.6%)已经有了初步的图书筛选意识,在图书的采购和分发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有较多园所并未建立起常态化的图书筛选或审议机制,如有55.9%的幼儿园每学期组织一次图书筛选,有5.4%的幼儿园从未组织过图书筛选,说明有较多园所只在开学初对图书进行一次筛选,在以后一个学期内再也没有进行过筛选。此外,有27.9%的幼儿园仅由管理者选择图书,并未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在班级层面,教师的图书筛选意识并不强烈,有33.3%的教師表示,对投放在阅读区的图书仅“读过少数”。

以上数据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幼儿园会出现摆放在班级阅读区的图书无人问津的现象,如幼儿随手翻翻就果断舍弃;或是幼儿忙着扔垫子、画画,无法长时间保持与阅读高度相关的行为;或是幼儿虽然在阅读,但很少进行阅读后的表达与表征。很多教师会把此类现象归结为“他们不爱看书”“他们的阅读习惯不好”等。其实,幼儿的这些行为与阅读区投放的图书质量和适宜性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一本图书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或者根本不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能够吸引幼儿安静地阅读呢?当前,随着幼儿读物出版业的不断壮大,每年新出版的图书或绘本数量惊人。这些图书虽然看起来色彩鲜艳、设计精美,但内在质量却良莠不齐,有的图书画面细致但内容深奥难懂,超出了该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图书内容尚可但色彩浓艳、图像粗糙,不利于幼儿视觉审美的培养;有的图书内容看似有趣,但并没有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因此,园所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图书筛选机制,从源头上确保班级图书的质量与适宜性。

1. 成立园所图书审议小组

园所的图书筛选需要一批对幼儿阅读有清晰认知、对当前图书出版有一定了解并且有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幼儿园可以成立审议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中层领导以及不同教龄的一线教师共同组成。审议小组可以综合考虑图书的采购经费、采购渠道和图书类别、质量、数量以及各年龄段幼儿对图书兴趣和需要等诸多因素,确保园所将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能,做到不盲目、不浪费。

2. 定期组织开展图书审议与更新

园所要建立常态化的审议制度,定期开展集中式的图书审议。在暑期购书前,审议小组需拟定下学期的购书清单,购书清单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每学期的季节、节日特点、主题跟进和幼儿发展特点,还要了解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开学初,审议小组可以根据年龄特点、主题内容等对采购的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如小班的认知类、故事类、科普类等,便于针对性地给各班分发图书,做到不重复、不缺失,确保图书种类齐全,数量相对均衡。学期中,审议小组要及时关注各班阅读区图书的使用情况,带领各班教师对现有的图书进行适宜地判断和更新调整。学期末,审议小组需要对一学期各班图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汇总,及时清点整理图书,确保图书的循环使用。

3. 形成园所图书资源库

在开展图书审议的过程中,园所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图书资源库,如开学初制定的购书清单在按照年龄段、类别分类后,可以形成各年龄段的图书清单。学期末,审议小组可以带领各班教师对幼儿阅读量较少的图书进行清理,对幼儿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适当增加,并在图书清单上标注,不断完善园所的图书资源库。图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园所图书的类别、数量、适用年龄和幼儿喜爱程度,也便于图书的管理、投放和流转。

(三)关注幼儿阅读过程,加强图书价值分析,提高教师图书审议能力

园所图书筛选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图书审议能力。一位教师能否从一堆图书中找出最适合本班幼儿且价值契合的图书,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幼儿现阶段的认知水平、社会性发展、语言表达等情况,也取决于教师能否获知该本图书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并进行适宜性判断,更取决于教师能否了解幼儿的阅读偏好和现阶段的兴趣。事实上,很多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缺乏认知和研究。因此,园所应通过研究幼儿的阅读过程来了解幼儿的阅读心理,通过增加教师的阅读量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通过系列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的图书审议能力。

1. 研究幼儿的阅读过程

幼儿对图书的要求与成人不同,班伯格是最早研究幼儿对图书画面偏好的学者,他提供了五种不同的插图风格让幼儿选择,发现幼儿更喜欢颜色明亮的画面,大一点的幼儿更容易接受轻柔的色调,所有幼儿都喜欢大的、居中的、匀称的三维形状[6]。此外,幼儿在选择绘本时会受到故事情节、自身兴趣、内在体验、已有经验以及角色形象等因素的影响,绘本的封面和题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的选择,而艺术风格、造型、图画技法、开本对幼儿绘本选择的影响较低[7]。可见,幼儿对图书的选择有其自己的内在逻辑,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关注他们的阅读过程,从而了解幼儿的阅读偏好和阅读心理机制,才能为他们选择适宜的图书。

教师可以连续开展阅读区定点观察,做好必要的观察记录,根据幼儿阅读时的专注度、表情、阅读时长、更换图书的频率等,判断提供的图书是否受到幼儿的欢迎,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对话,了解他们对图书的感受以及阅读图书时的心理过程。教师只有在日常活动中时刻关注幼儿的阅读行为,才能及时了解图书的契合性,从而为图书的调整与更新提供依据。

2. 阅读图书并进行价值分析

图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多维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灵关怀价值,等等[8]。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图书,才能对图书的综合价值或某方面价值进行提取和判断,使图书与幼儿的发展对接。因此,园所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阅读图书,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析图书中包含的多种教育元素,如故事内容、艺术品质、审美情趣、情感表达等,通过增加教师的阅读量等方式来提升教师图书审阅的敏感性和专业性。教师在阅读图书时,可以为每本图书制作标签,在阅读结束后将该书的主要内容、核心价值以及适宜年龄段写在标签上,图书投放时就能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标准及评估细[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7/20/ art_62647_9312593.html.2020-05-23.

[3]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EB/OL]http://www.jsjyzb.cn/Html/Article/2378/.2020-05-23.

[4] 朱自強.亲近图画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

[5] 巫秋云.海南省幼儿园绘本运用现状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2):78-80.

[6] 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肖夏.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24-30.

[8] 谭旭东.幼儿文学的多维思考[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未来出版社,2013.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绘本资源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张丽霞,904687114@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幼儿园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