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色彩色立体研究

2020-12-14干佳薇陈俣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干佳薇 陈俣

摘要:本课题在研究思路上,将中国色彩看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注重探索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系统的理性认知建制、在现代性视阈下的范式更迭以及在染织业领域(以植物染为主要方向)的实际应用。结合调研历史文献、染色实践和制作色立体等方式,从与色彩有关的语言、工艺、文化作为与它互动的外围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发展的维度。

关键词:色彩观念;传统颜料;植物染色

第一章 主题调研

第一节.色彩观念的嬗变

中国古代色彩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是从感知(视觉)到语言的问题,而且还受整个文化体系的制约。

1.礼制色彩

夏商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色彩等级制度,特别是西周时期,为了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制定了相应的礼制规定,对于色彩的使用有了更详细的文献记载。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 统治阶级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等级, 对色彩的使用划定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色彩的运用则是在色彩等级制度的规范下不断发展。

2.宗教色彩

以赤色为例,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岩画上出现的赤色通常以牛血为使用材料,同时伴有原始部落的一些祭祀行为。其次在字形上也可见其端倪,拆解甲骨文中的“赤”字,上半部分为人字,下半部分则为火。可见,赤字的构成与火有密切关联,因为火光的颜色即深红,随即联系其出现时代中盛行的火祭行为,可见颜色初期的使用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3.五色五行

《尚书》中写道:“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的五色观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但“五”中的颜色数量并非总是如此,五种颜色覆盖所有颜色。它是对颜色进行一定程度的视觉识别并最终确定的结果,并且经历了历史演变过程。

不仅人之间划分出了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动物之间(牛、羊、猪狗)、饮食餐具(鼎的贵重)、出行方式(士大夫须乘车出行,庶民则是步行)也划分了等级,同理,颜色与颜色之间,也有明确的等级观念,即“正色”和“间色”。五色观念始肇于先秦时期,在下一时段的大一统时代获得正式确认。同时当染色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出现了更多的色彩选择时, 色彩使用的选择会受当时社会的审美和思想观念影响。随着时间(四季流转)、空间(五方)色彩观念和阴阳五行说的渗透,色彩的使用在等级制度的规范框架内迈出了更大一步。此后,色彩和其他文化要素开始一起成为统治阶层建构社会权力结构、政治和伦理观念的关键。

五色被视为色彩的本源,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由五色生百色,最终形成以五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

第二节. 色彩记录的本体材料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中国的染色活动有官方记载的最早见于《周礼》中记录的官职“染人”,在早期文学作品的色彩使用中也通常以记录染材为主,例如诗经中的“如藘”就是茜草的别称。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在这里挑选部分材料的色彩表现。

4.矿物颜料

a.种类

黑色:主要包括烟墨、炭黑、石墨等。

红色:主要包括赤铁矿、朱砂、银朱、铅丹、土红和汉紫等。

黄色:主要包括石黄、雄黄等。

青色:主要包括石青、石绿等。

b.工艺

用天然矿石经过选矿,粉碎,研磨,分级,精制而成。

c.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绘画、仿古、修复、工艺品等艺术行为活动,少部分用于染色。

5.植物染料

a.种类

黑色:主要包括五倍子、栎实、冬青叶、橡实等。

红色:主要包括茜草、 红花、苏木等,此外还有虎杖、棠叶、冬青、山石榴等。

黄色:主要包括槐花、姜黄、栀子、黄檗、柘黄等。

青色:从能制靛的蓝草中提取。

b.工艺

套染、叠染、扎染等染色工艺进行面料染色。

c.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古代染织业,部分可做为画材和药材使用。

第二章 色彩分析

对中国传统色彩概念进行基本调研后,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建立在五色色彩系统之上的,由此延伸到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思考,我们能否整体地、直观地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表达出来?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们准备通过中国传统工艺——植物染进行实验。

为了增强植物染色实验的客观性,在初步建立色彩观念和了解基础材料后,我们选择结合中国古典服饰、染织方面的配色进行色系制备的参考。

由于服饰实物色彩难以取证,相对来说绘画中的服饰色彩容易取得理论支持,在经过实地考察与多方挑选,我们选择了永乐宫壁画中的《朝元图》进行研究,从宏观色彩到对中心人物的色彩塑造进行解读。《朝元图》是道教文化民族化的体现,联系壁画中“五彩彰施”的布局与服饰色彩中五服色的运用对照来看,道家崇尚五行,因此在壁画人物服饰上施用五行之色, 以求“天地一, 上下合理”。 这种色彩的系统使用已经跳出了颜色类别,但赋予了颜色更多的社会和象征意义。由此我们从壁画整体色彩关系入手,选择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运用计算机软件輔助设色,进行服饰配色分析。

第一节.《朝元·图》服饰设色选择

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逐渐注重其朝代“色尚”,作为王朝统治代表性象征之一。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朝代举例,自秦朝大一统尚黑,两汉色尚出现“赤—黑—黄—赤”的反复变化,两晋南北朝以来释、道色彩的世俗化,进一步推进了色彩文化氤氲的细化。隋唐出现了等级色彩观念的新构建——品官服色制度,正式确认了服饰色彩的等级划分。 这一段时间确立的色彩观念影响着后世的色彩运用。

元朝蒙古族崇尚白色, 因此《朝元图》中运用了大量的白色, 象征着对神仙的尊敬, 例如金母神象上运用了大量白色来突出主神地位。

第二节.《朝元图》人物服饰色彩分析

1.色彩整体概念

《朝元图》的服饰色彩使用基本沿袭了“五色体系”, 服饰整体色彩基调为青绿色,在配饰等处交叉使用朱砂、深赭石、三青、四绿、紫灰、土黄、金色等色。材料基本上用石青、石绿所呈现出的冷色调。

服饰色彩依据众神不同的地位等级、职务分工进行区分设色。《朝元图》以八位神像(南极、东极、紫薇、勾陈、玉皇、后土、木公、金母)为中心, 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其余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前后交错排列。所以在《朝元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玉帝王母为首的八位主神的设色和周围仙曹仙女的用色完全不同。主神身上的服饰色彩基本都是采用了黄、白、青、黑、红五种饱和度极高的正色来突出主神地位;而仙曹仙女的服饰色彩多以整体颜色相对主神灰暗的紫色、土黄、褐色等间色体现。五色的调和使得整体的色彩关系和谐, 人物关系协调。

2.主要人物服饰的色彩关系

a.玉皇大帝

配色占比:冷色调占比重约60%,暖色调占比轻40%。

色调群组:从色彩关系上可以看出多应用对比色塑造人物和环境。玉皇大帝身着青绿色上衣、赤色下裳,袖边、衣领等细节处以黄色点缀, 身后暖白色头光, 相互呼应, 既有对比又给人以和谐统一的色彩感受。玉皇大帝的座椅与道教装饰等也沿用了这种色彩的对比方式,衬托下丰富了画面的主次变化, 突出了勾玉皇大帝的庄严和清净, 营造了色彩视觉的重心点。壁画中男性主神大多是此类服饰, 色彩上应用相似。

b.南极长生大帝

配色占比:冷色调占比重约65%,暖色调占比轻35%。

色调群组:从色彩关系上依旧是应用对比色塑造人物。南极长生大帝身着赤色上衣,青绿色外袍、披帛和下裳,帽冠、外袖等细节处以暖褐色和暖白色点缀,使长生大帝在周围多身着青绿色上衣的仙曹仙女中格外突出。暖白色相对玉皇大帝少。

3.亮点人物服饰的色彩关系

a.太乙真人

配色占比:冷色调占比重约70%,暖色调占比轻30%,以冷色调为主。

色调群组:太乙真人整体服饰的冷暖色调关系也十分明确,外袍与下裳使用了大量不同纯度、明度的石青和石绿构成了主服装的冷色调,同时用朱砂、赭石、石黄等颜料组成了暖色调, 主要分布在人物的饰品、帽冠和花纹, 面积不大但却十分重要, 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关系富有节奏韵律。同时也巧妙地处理了太乙真人与周围环境的前后关系和虚实关系,饱和度极高的青色使太乙真人在周围以白色和赤色为主的服饰颜色中脱颖而出。

c.文昌帝君

配色占比:冷色调占比重约28%,暖色调占比轻72%,以暖色调为主。

色调群组:文昌帝君整体服饰以暖色为主, 冷色点缀。上衣下裳自上而下为暖白色,外罩红纱中单, 腰饰青绿色蔽膝,和周围朝以青绿色为主的冷色基调形成鲜明对比,但却不过分跳脱。

第三章 植物染色实践

第一节.植物染色实验流程概述

1.植物染色流程——以红花为例

a.染材准备

在现代被称为红蓝花、草红花等。红花开橙色花朵,很像金盏花,果实可榨油,花可作染料染红、黄二色。它既是绘画颜料、也是染料,红花花瓣是最易提取的部分。

b.色素萃取

红花由黄色素和红色素构成,红色素溶于碱而不溶于酸和水,黄色素溶于酸和水而不溶于碱。我们利用它的这种特性,在染液中加灰漉水,就会得到黄色,加乌梅醋就会得到水红色。但是黄色无法作为染料存在,而染红色不需要媒染剂。整个过程不加热。

c.色彩变化

红花,着色能力强,不易褪色。无媒染时呈水红色,叠染后明度和彩度变化大。

d.获得实样

在获得实布后,进行测色,得到CMYK数值,与《朝元图》中红色系人物服饰色彩进行对比分析。

本次染色实验以五色为基础,分为红、黄、蓝、黑、绿、紫、褐七组色系,共进行30余种植物的染色实验,最終取得染色样品数量240余件。

第二节.染色样品与《朝元图》服饰色彩对比分析

将不同色系的染色实样与《朝元图》对比,可以看出古代服饰实物色彩与绘画色彩在相同色调下的对比关系,在这里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矿物色与植物色的对比关系。

色相上,植物染色看起来比较自然柔和,矿物染色鲜艳饱和度比植物染色高。也与时代变化,《朝元图》中这种沉稳的青绿色给人一种温和、理智、平静、和平和庄重的感觉, 从而表现出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色牢度上,植物染色固色没有矿物染牢度好,矿物色的特性是稳定,它和植物染色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颜色稳定。植物染色虽然和矿物染色一样属于有机染色,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消磨容易发生色变,而矿物色却可以保证长时间不变色。

同时由此引申出染色成果转化的一个弊端。

客观上,两大染料都无法制作出准确的色谱,两种染色使用的都是纯天然染料,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主观上,得到染色成果后,我们将获取的颜色和文献记载中的色彩名称放在一起对比,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一个色名可对上多种颜色。

中国古代的颜色不是一种特定的颜色,而是以一些近似颜色的物体来命名——例如,茶花红是指茶花的颜色,同一株树上没有两朵相同的茶花,同一朵花上没有两片相同的花瓣,甚至一片花瓣的质地也不同。因此当古人表明他想要的颜色时,只能形容出一种近似的范畴,在这样的范畴内,或深或浅,或明或暗,都可统称为这一颜色。而更多的时候,色彩体系说的是西方现代表色体系。这种体系都是从科学基础出发,关注我们视觉上的感知。所以我们整理出来精确到 RGB 或者 CMYK 数值的色谱,也只是一份参考。

第三节.染色成果转化——传统色彩色立体

区别于西方色彩体系采用色相、明度、纯度的编号定量来表达色彩,中国传统色彩用观念上的色彩关系标识和表达色彩。《朝元图》的服饰色彩基本沿袭了“五色体系”,所有色彩均以正色为中心发展出多级间色,采用色立体的表现形式将《朝元图》中的色彩体系完整地表达出来,更为清晰的展现了彩色动态的发展,色立体从上到下呈放射状,层层叠叠,从正色到间色再到间色的间色。垂直方向上有一个时间轴,水平方向上有空间轴。在垂直的时间轴上,每一层可以理解为流行色和那个时代的色彩。每一个色彩平面都与五方观念相联系。这种形式非常灵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体会与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概念绝不仅仅囿于颜色本身,人们通过色彩认知世界,它从方方面面参与了古人世界观的构建。关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探索是窥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经过此次实践获得了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新的感知。

参考文献

[1]陈彦青著.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曾启雄著.中国失落的色彩[M].耶鲁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3 ]吴淑生、田自秉著.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陆春莉.永乐宫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D].四川大学, 2005.

[5]刘丽莎.沉着庄重和谐浑厚的丹青——永乐宫壁画色彩的装饰性[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3) .

此成果为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XM2020156的成果。

指导老师:高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