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强:修德做“明师”,师生互成全
2020-12-14余麗柃
余麗柃
从教28年,对于教育工作,金明强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教育是一项成全人的工作,因此,为之付出努力是必须的。”
他既是受学生欢迎的“名师”,更是人格魅力与专业水平兼具的“明师”。学生赞他是“领路人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曾经的领导评价他“为人低调、待人真诚、工作投入、勤于钻研”;身边同事感慨“每次集体备课讨论学生学情时,金老师总比我们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清楚。”这一切,皆因在他心中,教育是“动人”的——这样的“动人”,绝对不止于漂亮的分数,更有对学生学习品质及对未来发展的持续影响。
做“明师”而非“名师”
1989年,经过一年复读,金明强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让原本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他与教师职业结缘。四年后,因为成绩优异,金明强留在杭州,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工作头四年,由于从教这条路并非主动选择,因此,金明强一开始内心是有些抵触的。加上初入职,管理学生也并非得心应手,让年轻的金明强觉得像是一种折磨。
转变发生在他28岁那年。由于母亲的突然过世,既没成家也没立业的金明强在悲伤之余更对今后的生活没了方向,人生该何去何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金明强决定:既然要做老师,就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好老师。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离开了入职之初的那所学校,来到了杭州第四中学的初中部。由于学校氛围改善,更重要的是自己心境的变化,金明强慢慢品出了当老师的味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认识到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一种互相成全。
安心下来当老师的金明强在专业上进步很快,这样的日子也过得很快。2008年,他来到了现在任教的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时任校长黄燕明成为他从教路上影响最大的人。受黄校长“明师”说的影响,金明强把做“有人格魅力”“有专业水平”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永恒追求。
“当时黄校长告诉我们,‘明师非‘名师,做老师不要老想着出名,而是要做明明白白的老师。‘明一方面指要有自己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是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金明强说。后来,他还为自己所追求的“明师”加上一条:在业界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黄燕明校长“明师”的理念与金明强所追求的踏踏实实做好老师的追求是吻合的。朝着“明师”之路,金明强的脚步铿锵有力。
举手投足皆“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成为孩子在其渡过其精神生活并建立彼此间道德关系的那些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情况下,才会是一个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者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说起来抽象的“人格魅力”在金明强眼中却有实实在在的体现。“我觉得这其实是学生的一种感觉,”金明强说,“就是学生在跟你接触之后,觉得这个老师是可以信任的,你对他的关心与教育不仅仅是为他的成绩好,更是为他整个人生的发展好。”简单来讲,金明强把这样的“人格魅力”概括為“真心”二字。
如是说,如此做。在接手新生时,金明强习惯和学生做一个“四不约定”。即他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拖堂;不随意布置作业;他要求学生做到:不趴下;不无故拖欠作业。看似简单的约定,实则考验老师的真功夫。要做到“不拖堂”,得备好课;“不随意布置作业”,得对仅有的作业本里的题目进行优化;学生上课“不趴下”,教学内容得吸引学生;“不无故拖欠作业”,得想好作业管理的策略。
要做到这“四不”并不容易,但金明强却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每一届学生毕业,金明强都会让学生对他做一个反馈。在所有学生的评价反馈中,金明强最在意的是学生评价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因为谁成绩不好而看不起他。因为,在他心中学生首先是“成长中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怎样的人”,老师不能随意给学会贴标签。再是学业不佳、行为不端的学生,同样会在意是否被尊重,而尊重正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正是在这样的一视同仁中,他与学生建立起了信任的关系,也赢得了学生的心。
金明强身上“真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劲头渗透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曾表示:“你在意黑板是否擦得干净,值日生就会给大家清爽的黑板;你在意板书是否工整,学生就会在书写时做点筋骨;你在意穿戴的礼节,学生也会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书本知识受课时限制,育人途径无时空制约。”与学生相处,即可“言传”,更需“身教”,教师的举手投足,不一定是“教书”,却皆可“育人”。
赋予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兼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金明强深知这两门课的学习事关合格公民的培养。可是,受多年来中考政策的影响,学科地位尴尬。加上学生志趣不同、学不得法、精力不济等因素,对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投入程度不容乐观。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学科的价值、并积极融入课堂,一直是金明强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他以历史细节引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以人物故事打动学生、以史料信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脉络得以梳理、学习方法得以传导、人性善恶得以甄别、家国情怀得以积聚。积累了这样的人文素养,成长中的少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可以增添些许从容与定力,这便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责任。”金明强说。
不少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死记硬背”的误区。在金明强看来,历史学习中该记的东西一定要记,但这样的“记”不等于纯粹的死记硬背,需要方法和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学科学习思想支配下,他开始摸索“框架式板书”。对此他解释:“其实,框架式板书就是把思维路径整理成一个有逻辑的图示,有了这个图示,就不用去死记硬背。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到了高中、大学,都会觉得初中三年打下的基础非常有用。”
在“图示组织模式”指引下,金明强对板书设计进行了六年多的研究、积累,尝试建构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框架式板书。2018年11月,《历史与社会框架式板书设计与解读》正式出版,填补了该学科领域研究的空白。
习得方法远比学到知识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为打通生活与书本,金明强常常做“有心人”,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比如每年开‘两会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聚焦‘两会的信息,尤其是初三教学,如‘两会的议程,全国人大的职权、运作机制等,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知识,通过热点时事,再对照书本上的内容,学生就能更直观地去学习、去感知。”
“头一次知道板书还可以这样整理,印象深刻!”“金老师的课堂十分轻松,设计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引导我们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简答题的答题要领深入人心,使我认识到单纯的刷题毫无意义。”……这些来自学生的反馈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对金明强课堂的喜爱。
正如曾经一位学生真实而满含深情的评价:“金老师更像是我们的领路人,而不是一个知识灌输者。”金明强认为,从教与学的维度考察,教学是过程性的,因为由教材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只是阶段性的学习任务,知识极其有限,容易被遗忘,学生习得的方法、技能与教师的专业功底关系密切,思维则会随着学生心智水平的渐趋成熟而递进;而学习则是永久性的,因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学习后,总有一些带有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得以沉积,即“学科素养”。
“动人”的教学应当赋予学生“再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师生间的一种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