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晓亮:红色新闻文化教育,打造革命老区的特色名片

2020-12-14陈大庆陈诚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涉县红色中学

陈大庆 陈诚

透过车窗,路边树立着“新闻之乡 红色西戌”的路牌,再往道路深处去,便是涉县的西戌镇。

1947年,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战略转移,几个备用地点先后遭到破坏,最终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所在地邯郸涉县安定下来,并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正是在涉县沙河村傍山的土窑洞里,组建了后来的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现在,这些“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历史成为西戌中学每一个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

“以廖承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沙河村用红色电波击溃了敌人的千军万马,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戌中学的文化墙前,校长王晓亮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红色新闻之乡”的历史。西戌中学距离当年新华广播电台办公所在地的沙河村不足五公里,从学校大楼到文化墙、从玻璃橱窗到一草一木,校园里随处可见“红色新闻”的各种元素,“红色新闻”俨然成了西戌中学的一张特色名片。

发现“新闻”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所有办学思路的统领。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如何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引。王晓亮分享了涉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陈旺生关于挖掘、打造学校文化的三种路径——课程特色、地域历史、学校名称。在涉县,不少学校建设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第四中学的跳绳课程开展得深入有特色,学校便以跳绳为特色,融合书法打造了“绳墨文化”;坐落于“娲皇宫”脚下的索堡镇中心校根据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提炼了五彩文化;井店中学以井为坐标,以水为引线,探索了“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文化。

“要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定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扎实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2018年,陈旺生局长在全县的学校文化建设会上多次强调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彼时,王晓亮正在县教体局挂职锻炼,这些关于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的工作思路他熟记于心。

2019年2月,在历经国办中学副校长、县教体局宣传岗等多个岗位锻炼以后,年仅37岁的王晓亮调任西戌中学校长,成为全县中学里最年轻的“一把手”。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挖掘和打造学校文化。西戌中学的学校文化特色应该是什么?它的根源又从何而来?这成了新校长王晓亮工作的第一个难题。

“涉县是革命老区,我们的学生就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孩子,首先要学我们身边的历史。”在王晓亮看来,学校的特色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颖,真正的学校文化应该源于当地人的共同认知和基于历史的心理认同。

王晓亮多次召集学校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新闻之乡 红色西戌”便是最好的本土共识,西戌中学的学校文化就应该从“红色新闻之乡”中来提炼。为了挖掘到沙河村最原始的红色新闻文化,王晓亮一次次到当年新华广播电台的所在地做深入调研,在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请教当地的历史专家。几个月下来,他几乎也成了涉县近现代史的半个专家。

“新闻精神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要追求真实,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王晓亮介绍,学校将校训确定为“承志求实,齐越未来”。“承志求实”就是要学生继承革命前辈的志向,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同时,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质量又公平的教育。“齐越”,便是齐头并进;“齐越未来”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一起迈向未来。西戌中学作为一所国办中学,“齐越未来”正是其让西戌片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又优质的教育的使命和愿景。

围绕“红色新闻”的主题,学校确立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和一训三风。涉縣教体局副局长江永卫听了王晓亮的关于打造“红色新闻文化”的构想,立马为他点赞。江永卫曾任涉县电视台台长,西戌的红色新闻历史一直是这里每一个新闻人的自豪,看见王晓亮敏锐地将其挖掘出来并加以传播,他激动地说:“晓亮啊,这个文化你抓得好,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咱自己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将“红色新闻”的校园文化实实在在地做出来,成为王晓亮和团队需要去落实的另一个问题。

“一个好的理念能不能做出来,这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学校的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王晓亮告诉记者,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师生的智慧和作用。比如,学校的新校徽完全由美术老师出身的政教副主任王会斌操刀,他前前后后手绘了100多稿校徽,一次次推翻、重来、改进、完善,这个发量并不“富裕”的兼职设计师硬是熬夜将校徽改到所有人交口称赞。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王晓亮倡导在校园内以“红色”为主基调进行绿化,在原有法国梧桐、白杨、柳树、松树、绒花树等大树的基础上,栽种大面积红叶石楠,大量种植紫薇、丁香等革命树种,使整个校园红色氛围浓厚,革命情怀凸显。同时,教学楼也被命名为“承志楼”“求实楼”“齐越楼”,学校重新打造了多面文化墙,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上任仅三个月时间,王晓亮就将“红色新闻”的校园文化做得立竿见影。

在短时间内凝聚队伍,做出成绩,这对王晓亮来说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多年从事管理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早在索堡中学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就承担过组织学校师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任务——最终,2600人合奏葫芦丝的表演活动成功得到认证。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在县教体局承办的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全县旅发大会等大型活动中承担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出色完成任务”成为各方领导对王晓亮的共识。

“认真”“负责”“细致”“执着”,这些是身边人对于王晓亮工作评价的高频词,他自我调侃这种风格大概是与自己狗的属相有关,“一件事情既然要去做,就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做好,不然还不如不做”。王晓亮回忆,在县教体局挂职锻炼负责新闻宣传的一年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在晚上10点以前回过家,无论当天的会议开到多晚,他都坚持“新闻稿必须当天出,以新闻人的自我要求做好工作”。

到西戌中学之后,他这种细致负责的态度开始影响身边的老师。疫情期间,为了抓好学生在家的自主学习,落实学生的家访工作,王晓亮多次开会研究家访开展方案,将细节落实到了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上。如此细致的工作方式是否阻碍了老师的自主性,同时又加重了校长自己的工作负担?

“这其实是一个必要的过渡过程,一个新校长需要给老师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这也是我们推行教育‘三全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王晓亮毫不避讳地说,前期为了尽快做出成效,必须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大家上了轨道跟上步子之后,自己便可抽出身来,让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文化再往深处做

树牌子,换样子,改面子,打造一所学校文化的外衣仅仅是速成的皮毛功夫,如何将学校文化内化到具体的育人途径中,这是一个长久的命题。在西戌中学,“红色”“新闻”有着详细的落实路径。

西戌在古代本就是魏国与趙国的交界处,自古以来西戌人就有屯垦戍边的军人血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在涉县驻扎,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役,军人风范成为这片土地的骄傲和传统。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永葆军人底色,西戌中学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全校师生穿军装、出军操、唱军歌、叠军被,“赤诚担当、砥行致远”成为新时代西戌中学的独特校风。

“什么是红色?这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品质上的颜色。”在王晓亮的解读中,“红色”便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最好的回答。

围绕“新闻”这个关键词,学校通过课程将“新闻”与大语文教育相结合,创办了多个新闻文化社团:成立了校园“承志通讯社”,要求每周每位同学都要写一篇新闻通讯;成立了“齐越播音社”,每天校园内都开展学生播音;成立了“赤诚讲解团”,学生人人都能熟练讲解从涉县沙河村走出去的40多位红色新闻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成立了“黄河合唱团”,每年艺术节上都有孩子们嘹亮的歌声……

目前,一系列的“红色新闻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助力西戌中学学子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特色课程。在这里,“新闻”融入学校的各个课程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学校每年都会举办“齐越文化节”,通过活动呈现大语文教育成果。“齐越节”原本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个朗诵艺术节,西戌中学将这个活动引入中学校园,并逐渐将其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活动。

“文化节并不是少数精英的聚会,而是所有孩子全面参与的大舞台。”王晓亮介绍,区别于单一的朗诵艺术节,学校将“齐越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丰富,主持、演讲、朗诵、讲解、播音、作文、书法、歌唱……文化节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途径,在展示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王晓亮坦言,目前只是将“新闻”与大语文的学科融合方面找到了比较具体的落实路径,如何将“红色”与“新闻”融入更多学科,这将是他和团队下一步要探索的目标。

“我希望在红色新闻文化引领下,从西戌中学走出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和新闻传媒人才。”在王晓亮的育人目标中,每个孩子不仅要拥有“赤诚、坚忍、会学、有为”的品质,更要传扬这片土地上革命前辈的红色新闻精神,争做担当有为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西戌中学地理位置偏僻,教师的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每年有不少优秀教师申请调离,这些优秀教师的流失对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是一大挑战。您担任校长以来,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晓亮:一年多来,我们争取资金为教师宿舍安装了自来水;将20多年未翻新的教师宿舍重新装修,把阴暗潮湿无人愿住的宿舍变成了“抢手房”;在两个校区建设了师生浴室,极大方便了教师生活;在全县率先为教师办公室和教室安装了空调,极大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努力改善师生伙食质量,确保师生能够吃得满意、住得安稳……目前,涉县西戌中学已成为全县条件最好的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心安下来了,才会更踏实地安心教学。

不仅如此,为了补充和稳定师资队伍,我们大力争取教师编制,引进新教师。我会亲自给每年入职的新教师举行欢迎会,增强老师们的归属感。并且,学校对新招聘的教师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培训,让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推荐老师外出培训,把老师们送出去学经验、长见识、长本事,然后回来带动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涉县红色中学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核桃高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