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化与生态规划

2020-12-14张来灿王宏雁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民间文化民族精神

张来灿 王宏雁

摘要: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化对生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生态规划

1.民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行为习惯,有些被广泛接受而发展成为民间习俗,有些经过世代因袭凝结成传统文化,有些经过发扬光大上升为民族精神。就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言,民族精神是求生图存的支柱,它表现一个种族的强大力量,根本地体现在与经济的联系上;传统文化是生息繁衍的动力,它维系着一方平安,显明地表现在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民间习俗是广泛适应的结果,它受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现实的认可上。

1.1禁忌

生活在山脚丘陵、河湾水曲、林缘草地的人们,在荒野中求生,吃草根薅野菜摘野果,结网打堰扁筐捕鱼,挖坑布夹狩猎禽兽,有吃的还是没吃的,完全靠自然的恩赐,同时,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的肆无忌惮,则让人不得不匍匐在自然的脚下而心生恐惧,在依赖与恐惧中,人们心生敬畏,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其特点是,山川河流以及植物、动物等万物都是有灵的,碰不得,动不得,一切应随其自然,对它们的伤害都是惊世骇俗的。时至今日,堵塞一条河流,毁坏一座岗阜,总是让人痛心的,即使折断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打死一只小动物都是有违内心的,因为任何暴殄天物都是不被人接受的。

1.2天人合一

依赖共同的陆地、河流、森林、草原的人们,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地方风俗,虽然世代如此,但陆地的边缘,河流的险处,森林的深处,草原的中心,这些地方因极具危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因而,能够保持自己的原生态。这些地区的人们,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与自然和谐共处,讲求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热爱山川河流一直是高尚的情怀,劝君莫打三春鸟,热爱生命乃天地之大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五兽与人息息相关;龙、凤、麒麟、龟四灵给人间带来吉祥如意;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文人骚客为伍;五谷丰登五畜兴旺,乃人间盛事。

寒来暑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民族吃饭穿衣,追随季节的脚步,形成了与农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节气和节日,并将神话、传奇、宗教、人物等融合进去,成为极具生命力的佳节良辰,长盛不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至和秋分,在这两个收割的时节,天地肃杀,以麻、黍、稷、麦、菽为生的一些动物将因失去依赖而成群结队地死去,各地悲天悯人的人们都会摆供品烧纸钱为其送上一程,分别形成了固定的端午节和鬼节。

1.3生态危机

跨越地域的人们,由于经济联系加强,各民族取长补短,凝结成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民族存亡处于危机关头,技不如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不如人,倡导民主科学,社会急剧向现代转型;制不如人,积极探索,进行艰难政治变革。随着生产的发展,当人们有能力围海造田、辟山填湖、伐林平地的时候,也开始了土地荒漠、河水断流、植被稀少、动物减少、物种灭绝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生产、过度消耗、能源浪费就造成了污水横流、垃圾成灾、雾霾弥漫。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曾面临着无数的生存危机,但毕竟活过来了,而今天危机的严重的程度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目光放到过去,要求回归到工业革命前的呼声日益高涨。

2.生态规划

在一定的地域内,依赖山川河流、岗阜沟壑的动植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当影响小于制约时,人们危机四伏,并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任何威胁,当影响与制约产生动态平衡时,人们与鸟兽为伍,和谐共处,而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影响越来越大于制约,生态系统开始遭到破坏,随着生存危机的出现,生态规划越发受到重视。

2.1山川河流

表现在每一处的地理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并不孤立,辨识地形地貌,遵循其形式,探究作用肌理,尊重其規律,保护原生态、涵养水源、恢复植被、疏浚河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人们一直在行动。即使一些不得已的工程项目,人们都会进行论证,考虑风、雨等自然因子畅通无阻,考虑植被的生长、动物的迁徙、鱼的洄游,而广泛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传统回归,重建人地关系,意义非同寻常。

2.2岗阜沟壑

在城市周围,由于经济原因,出现供渔猎采摘活动的生态园,并非本来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在工业文明冲击的广大农村,可以蓄积的池塘、排泄的沟壑、挡风的岗阜,都正在或已经消失,野生的树林、成群的禽兽再难看到,百年的古树少之又少,与人共处的各种小动物不见踪迹,这些与人相伴相随的地理现象,曾经深刻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融入人们的行为习惯中。

2.3坟墓丧葬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棺木盛殓、培土成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墓建筑,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最为突出。它凝聚家庭情感,形成传统文化,维系中华民族,提升中华文明,中原地区所有的行为习惯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在墓葬上;土墓所用材料就是脚下的泥土及其生长出来的树木,当其化作土壤、泥炭、岩土时,它就是大地,对环境没有一丝一毫之影响;隆起的坟墓,由于土质疏松,一般在葬后第二年即有草木之籽发芽生长,用不了几年就草木覆盖,和远山近水融为一体,在茂盛葱郁的草木之中,尤其是那些连绵成片的墓地,一般常常成为虫蛇鸟兽出没的场所,极具生态意义。

3结论

民族精神具有极强的支撑作用,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民间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时下,精英决策形成规划,而民俗完全是大众化参与,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民族精神求生图存为根本,以各地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尊重民间文化为要求,编制出的规划才全面、可行,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张来灿男,1968年3月生,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讲师、硕士;

王宏雁 女,1970年10月生,辉县市规划局副主任、硕士。

猜你喜欢

生态规划民间文化民族精神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措施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