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珍:尊重个性,是良师亦是益友
2020-12-14
当站上讲台试讲第一课的时候,杨学珍就发现,自己很享受这种上课的感觉,于是杨学珍一做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杨学珍感觉每天不像在工作,更像是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每天总能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待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年轻充满活力,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的积极、乐观。”也正因如此,杨学珍格外热爱自己的工作。
现在很多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生的课程选择面狭窄。杨学珍认为这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潜质难以得到自主发挥,高阶思维能力薄弱。因此,杨学珍觉得,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是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所在。
巴蜀中学是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在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上,坚持在达到高中生基础学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超前发展,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杨学珍始终坚持两点:第一,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共同涵养,相得益彰;第二,关注学科交叉与融合。
为了做到这两点,杨学珍在很多方面采取了创新措施。首先,杨学珍在作业上进行了创新设计,结合各阶段计算机创新创意活动灵活布置信息作业,包括“黑客马拉松”“游戏化编程”等。“黑客马拉松”是指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自主选择一类数字创意作品,以小组为单位,用6-7周的时间进行制作,最后以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作品发布;“游戏化编程”是指借助游戏化编程学习工具,展开特定编程语言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游戏指定的路线进行通关。通过这些课后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让学生的个性色彩得以彰显。
同时,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也尊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公共選修课,学生能根据爱好自由选课。“创新实验室”则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而“科技社团”则为有相同科技爱好的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
除了课程上的创新,杨学珍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初步探究学生的生涯规划。杨学珍表示:“生涯规划是课改的新内容,它不能仅仅为了志愿填报,更需要唤起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在创新活动中,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教师了解高等学校的专业给予更好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们的才能得到展示,杨学珍经常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并且收获满满。她指导的学生设计作品《摇风新韵》荣获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市一等奖,《陶瓷》和《消失的棒棒军》分别荣获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艺术设计一、二等奖。在指导过程中,杨学珍也和学生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他们身上,她看到了科技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