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2-14田强
田强
【摘要】在特殊教育过程当中,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以及强化锻炼,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对自身的衣着、饮食、大小便以及个人卫生,乃至个人安全方面形成自理意识。基于此,本文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3-0010-02
ABrief Analysis of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of Zhangdian District,Zibo City,Shandong Province,China)TIANQiang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pecial education,cultivating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contents.Through a series of skill training and intensive exercises,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n also form a sense of self-care about their own clothing,diet,toilet and personal hygiene,and even personal safety.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Keywords】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Life self-care ability;Training strategies
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才能够满足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智力缺陷,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察模式,需要特教教师进行细心的指导教学,进行反复的行为锻炼,才能够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被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也会得到锻炼,学生能够拥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巨大的幫助。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儿童都已经养成了懒惰的性格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意识的重要性
人类的思维与认知形成了自身的意识,自主意识就是人类在进行自我感知之后主动做出的决定。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教师,有义务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意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其自身能够满足基本的独立生活要求。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识,能够提升儿童的责任感,对其养成自我独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应当给予积极的配合,打破儿童心中的依赖意识,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观念,用间接的方式方法变相向智力障碍儿
童传达“你已经长大了”的积极想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利用提问、讨论乃至行为联系等机会,向学生传递“你很棒”“你很优秀”的观念,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自信意识,使他们充分感觉到生活自理是一件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
二、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潜移默化的语言激励
语言是智力障碍儿童最能够直接获得信息的沟通途径。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可以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让智力障碍儿童参与到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具有进步行为或者产生自理意识时,用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对其进行语言上的鼓励,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我可以”的思想观念,摆脱以往的懒惰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指导工作,在教育过程当中播放一些行为表现的图片以及影碟,帮助学生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逐渐提升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形成进一步的自我意识,让学生逐渐产生“让我来”的想法。当学生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意识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力,帮助学生去认常识现象事物,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技能。
(二)寓教于乐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针对性的儿歌歌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同时形成生活自理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榜样。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生系鞋带时就可以将其基本步骤改编变成儿歌,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记住系鞋带的基本方法。
(三)因材施教
每一位智力障碍儿童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除了学生本身的性格差异,其自身的智力障碍程度也应当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智力障碍儿童设立不一样的学习目标,对于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要求,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要求即可。不要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学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自理的意识才是最为重要的。除此以外,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针对性地给予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其自主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变为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自身限制导致其不可能很快接受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不可以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尽管学生做得不够完美,但也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意识。还要知道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对其提供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举例而言:在指导学生穿鞋的过程当中,教师就会遇到各种行为能力不同的学生,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可以对左右进行区分,正确穿好鞋子,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系鞋带等一系列工作。但是能力不佳的学生可能连基本的左右都很难进行区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上的协调,让学生结组锻炼,练习穿鞋子,学生能力不足,就将区分左右作为教学重点,降低难度,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造学习机会,复习巩固生活自理行为
智力障碍儿童单纯在学校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是远远不足的。在生活當中,家长也要为学生制造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条件。这样课堂与生活结合,才能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形成生活自理的能力。首先,家长要在家庭内部对生活自理的办法进行统一,保证学生看到的方法都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形成行为上的重复训练,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自身特点导致其很难对同一种行为进行不同方法的理解。因此想要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识,第一步就要统一家庭内部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可以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往往家长的一次次示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次简单的“我不会,你可以帮帮我吗?”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形成主动动手意识,告别懒惰。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在生活当中对一种技能的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记忆性重复学习时,家长切不可强迫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帮助才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最为重要的指导办法。最后,家长应当理解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培养学习要以保护其自尊心作为基础,培养其生活技能学习积极性为辅。
(五)家庭学校相结合,促进儿童成长
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应当时刻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进行掌握,以方便在家中进行锻炼与复习巩固。想要让智力障碍儿童形成生活自理意识,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借助家庭环境的影响。毕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有些技能只进行教学不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进。因此,家长充分配合学校的教学对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教师应当掌握家长的联系方式,及时与智力障碍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借助于电话、面谈等方式形成沟通桥梁,科学宣传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同时对家长介绍一些适合家庭使用的康复训练办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进度。
三、结语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儿童一般轻松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双重配合。家长与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保证学生在日积月累当中补偿由于智力缺陷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鼓励学生大胆去做,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琳.运用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学法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个案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8(2).
(责编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