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研究

2020-12-14鱼建英

天津教育·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素养评价能力

鱼建英

【摘要】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中學地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又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利用校本课和社团活动开展地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实践,既解决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难题,又将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到了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课;地理实践力;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3-0131-02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ograph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Beijing No.8Middle School Lanzhou Branch,China)YU Jianying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ic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difficulty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geography.The use of school-based courses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practice class not o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ng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but also implem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litera‐cy core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into daily teaching.

【Keywords】Geograph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Geography practice;Implementation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

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前在落实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对地理实践力培养不足;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有限,跟踪评价不够;受时空限制,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课题从分析地理实践力的构成,研究地理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探索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和授课形式,学生评价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

地理综合实践课是中学地理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式。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就是将地理综合实践力细分为六种能力,即野外考察能力、调查能力、模拟实验能力、地理数据的图形表达与解读能力、教具设计与制作能力、自主组织开展地理活动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地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内合作能力等,达到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二)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

依据地理实践力的六种能力培养,分别设计对应的六大主题的课程内容。

1.地理野外考察。野外考察的准备:确定野外考察地点、明确考察的目标和项目、选择考察路线、准备考察所需物品、强调注意事项、邀请家长参与、制定考察方案和预案、报批野外考察活动申请、踏勘考察线路、接洽目的相关单位、联系交通工具及食宿。野外考察的实施:认识地图、观察地形地质地貌类型、观察河流(河床、河岸)、植被、土壤、采集岩石标本、植物标本、提取土壤和水样、拍摄照片、填写考察记录表、书写考察日记。野外考察的总结:提交考察报告、考察成果展示、交流考察心得、实施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地理调查。学生选择调查主题,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选择调查方法(实地走访、人物访谈、资料查询、问卷法),分工协作,制订计划,整理资料梳理关系,提交报告,展示成果,完成评价,给出建议。

二、课程开设的方式

(一)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地理综合实践》,将地理实践力分为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地理模拟试验、地理数据的图形表达与解读、地理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地理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六大主题,每个主题设计5~6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识链接”,让学生明确与现行教材对应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案例示范”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相关方法、过程资料的收集以及成果的呈现方式;“项目实施”让学生选择其中的项目开展相应活动;“成果展示”记录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和最终成果,给全班学生展示成果;“总结提升”是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改进提升。

教师教学中,前五个主题平均每两周(2学时)完成一个主题,每周1学时。第1学时,教师重点讲授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地理知识,相关活动开展所运用的方法,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选择主题、设计过程。第2学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学生间交流展示、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第六个主题可以用3-5课时(3~5周)单独作为项目实施,也可以穿插与其他五个主题同步进行,学生以4~5人的小组为宜,组建小组选举组长、选择主题、分工协作、设计策划、汇报展示、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开展对象是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将学生感兴趣的某一主题,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深度参与,系统地开展,强化学生该版块所涵盖的地理实践力。社团活动的内容结构、评价方式与校本课程一致。

三、评价方法

地理綜合实践课的评价原则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和改进提升为目的,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维度参考成果完成的情况、方法运用得恰当与否、参与过程是否积极主动,分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成果展示、教师评价。个人自评,以学生整理课堂学习收获或心得为参考;小组互评,以小组内发挥的作用、学习态度、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为参考;成果展示,以小组的成果质量、小组展示中的讲解、资料完备的美观为评价依据。教师评价,以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的表现为依据。评价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教师设计评价量表,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参与又包括学习主动性、思维活跃性、小组合作,成果包括按时提交、创意、质量等,个人评价和小组互评师表与教师评价一致。

四、优点

开设地理综合实践课,对落实综合实践力的培养的优点主要有:一是利用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方式,解决了课时不足;二是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三是改变了地理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让学生有考察、调查、动手制作、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四是学生参与地理综合实践课,通过系列项目学习,展示交流,学生的六种地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地理实践力得到了提升;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地理兴趣特长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发展。

五、实施建议

(一)教师的综合素养高低是地理综合实践课开设成败的关键

地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教师的地理学科素养、组织协调能力、设计制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较强的设计制作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则能胜任地理综合实践课教学。

(二)源于生活的地理综合实践课素材是学生参与的基础

地理教师在选取课程素材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坚持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城市与乡村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自然与社会经济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课程素材和学习方式中,主动高效地参与。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理综合实践课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48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喻志鹏,周慧萍,黄娇,王逸先,黎方月.提升中学地理综合实践探究教学有效性的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2017.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素养评价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