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2020-12-14郝玲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郝玲艳

【摘  要】作为组成上海抗战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上海抗战音乐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其诞生于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伴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影响我国各地,在中华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在此之中,上海左翼音乐家所开创的大众化、民族化新音乐之路,影响至今。本文首先阐述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上海抗战音乐的贡献以及影响。

【关键词】上海抗战音乐;历史贡献;历史影响;抗战文化

引言

作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全国抗战文化发源地,上海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战斗争,其贡献是特殊的、重要的。在上海的抗战文化之中,上海抗战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上海抗战音乐的起源、发展、贡献以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上海的抗战文化,从而对我国的现代化音乐道路提供有益的帮助。

1.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

1.1九一八事变

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我国国内的一切矛盾,不再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人们转而关注国家局势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救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时的上海聚集了大量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位于上海的音乐家们无法袖手旁观,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潮之中,由此上海成为抗战音乐的早期发源地以及核心。最早的抗战音乐,由上海国立音专的师生创作。

在此之中,著名琵琶演奏家朱英的《难忘曲》,先进知识分子黄自的《抗日歌》,萧友梅的《义勇军》与《从军歌》,劳景贤的《九一八战歌》等抗战救亡歌曲。随后更多抗战救亡歌曲涌现出来,黎锦晖的《追悼被难同胞》与《向前进攻》,萧友梅专门为义勇军而创作的《军歌》,觉剑的《抗日救国歌》,易君左的《铁血歌》,张亦庵的《请你听》与《报国仇》,宋寿昌的《为四万万同胞争生存》等。

1.2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爆发以后,朱英以此为背景创作出《淞沪血战》,赞颂我国军人奋起抗敌、保家救国的英勇行为,该歌曲有“一二八抗战史诗”的美称。黄自为《赠前敌将士》亲自谱曲,并赠与我国民主党派的杰出代表何香凝女士,同时创作出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旗正飘飘》,将中华儿女不畏强敌、浴血战场的光辉形象体现出来。

在1930年代中期,上海地区的左翼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左翼音乐家利用电台、话剧、电影等传播媒介,帮助抗战音乐走出上海,唱响全国。在田汉引领下,聂耳、张曙、任光、安娥、吕骥等一批年轻的左翼音乐家,组成了苏联之友社、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剧联”音乐小组等组织。其中获得国外奖项的电影曲目《渔光曲》、朗朗上口的《毕业歌》、鼓励劳动人民奋起抗争的《码头工人歌》等,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最早以电影曲目的方式呈现,却影响颇深,被选为新中国的国歌。

1.3全面抗战

华北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变得更加严重,在上海兴起以救国会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战音乐家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抗战歌曲。例如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与《中华民族不会亡》,周巍峙的《上起刺刀来》,钟川的《打倒汉奸》,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沙梅的《打柴歌》《船家女》,张曙的《械斗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热血》、《黄河之恋》、《青年进行曲》,贺绿汀的《四季歌》、《春天里》、《新的中国》,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刘雪庵的《长城谣》,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

七七事变于1937年爆发后,中华儿女的全面抗战打响,上海未能幸免,再次遭遇战火。上海的抗战音乐家继续进行抗战歌曲的创作,其中有冼星海的《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夏之秋作曲的《歌八百壮士》,刘雪庵的《游击队歌》、《中国空军之歌》、《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著名歌曲。《离家》和《上前线》也是刘雪庵的经典之作,与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海上》连在一起,提名为《流亡三部曲》公开发表。

2.上海抗战音乐的贡献以及影响

2.1利用新音乐运动帮助社会运动

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过程中,以冼星海、聂耳、吕骥为代表的左翼音乐家,也在进行积极尝试,让音乐变得大众化、现代化,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1936年,吕骥将《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等文章进行发表,率先提出“新音乐运动”的口号,将新音乐道路的性质、前途以及重要人物进行阐释。“左联”在1936年解散后左翼音乐家们有提出“国防音乐”的思想。

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向我国西部移动,左翼音乐家们离开上海,奔赴全国各个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左翼音乐家们将音乐的社会性功能进行有效发挥,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区抗战音乐的发展,同时使大量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得以广泛传播,音乐已经打破了传统禁锢,成为改造社会、民族解放的精神层面的有力武器,奠定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基础。

2.2利用群众歌咏团体激发抗日热情

作为一种感染力强大的群众艺术,音乐歌咏得到了上海抗战音乐家的大力运用,使爱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激发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歌咏团体最早由上海抗战音乐家组织创建,在早期的抗日救亡歌咏运用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此之中,业余合唱团以及上海民众歌咏会,影响较为深远。

刘良模于1935年年初,在四川路青年会正式创建民众歌咏会,最初只有90余名会员,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会员数量多达千余人,成为当时上海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群众歌咏组织。业余合唱团的别名是业余歌咏团,主要负责人分别为吕骥和沙梅,业余合唱团不仅进行集体演出,还深入到劳动人民、学生群体以及上海市民当中,开展抗日救亡歌曲教学活动。上海沦陷以后,音乐家们迫于形势相继离开上海,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歌咏活动,让抗日救亡歌曲深入人心。

2.3利用抗战音乐抵制日伪教育

沦陷以后的上海成为一座“孤岛”,虽然有大量的爱国音乐家被迫离去,但是依旧有一部分音乐工作者没有选择撤离,而是留在上海,在艰难的环境之中不断进行奋斗,保持着坚定的抗日决心以及民族意识,没有让音乐活动彻底沉寂。

日本侵略者与伪政权占领上海以后,为了瓦解中华儿女的抗日决心,抹杀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先后发布一系列文件通知,妄想彻底消灭抗日救亡歌曲,同时专门推出宣扬日伪政权的电影和歌曲等,让整个上海被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所笼罩。虽然抗日救亡歌曲无法在公开场合进行演唱,但是留在上海的音乐工作者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与传播,有效抵御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的文化奴役阴谋,尤其是影响了大量的青年学生,引导他们为了民族复兴而走上抗日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抗戰音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虽然曾经的时代已经距离今天很遥远,但是上海抗战音乐所体现出的精神,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时的。上海抗战音乐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建立真正富强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斗。不仅如此,上海抗战音乐开辟出了全新的现代音乐道路,促进中国音乐领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彩琴.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01):21-25.

[2]王玉苓.抗战音乐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审美文化价值研究[J].音乐生活,2020(03):44-46.

[3]冯文双.炉冶之火点燃激情 抗战之歌响彻大地——1937年冼星海黄石矿区抗战活动述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2):94-97.

[4]吴伟.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活动述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6-33.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