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适宜中学生成长的“生态圈”

2020-12-14孙海燕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生态建设生态圈

孙海燕

【摘要】学校应以生态化的视角发现和重组学校心理教育的各项资源,关注个体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四大因素的协同作用,统筹规划,多角度积极干预,构建适宜中学生成长的“生态圈”。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生态建设;学生心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关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心理教育的原则和定位认识不足,心理咨询室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在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上,学校心理咨询室将如何更好地作为呢?

一、现状与思考

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内容经常被人们混淆。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助人自助。当来访者有求助意愿时,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做心灵的探索。而对于社会咨询机构而言,面对的来访者多是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他们的来访多是主动的,受访自然是被动的。社会咨询机构虽然也会做一些宣传推介,但目的是吸引关注、扩大影响,其重点不在教育和普及。学校心理咨询则不一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任务,是开发心理潜能,即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校心理咨询室更多的是教育功能,着眼于发展,需要辅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边缘化,辅导教师多采取被动等待态度。很多教师和学生将学校心理咨询室看作“治疗所”,有了“病”才会去看看。在上级各项检查中,咨询室展示的也大多是硬件设备,使《纲要》要求无法落实。

二、方法与行动

1.基本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在和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除中学生的个体特征外,还要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我们尝试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构建适宜中学生成长的“生态圈”,以生态化的视角发现和重组学校心理教育的各项资源,主动出击,寻找问题,积极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理论指导下关注各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

2.主要行动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帮助中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生态化的心理咨询室建设分为个体干预、学校干预、家庭干预和社会干预四大块,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发展(见图1)。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视角和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1)个体干预

个体是整个心理生态系统的核心。个体人格的养成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影响着环境,而个体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因此,个体干预的重点在于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教学、体验和实践活动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使学生合理定位自我,借助积极的认知,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辅导教师应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基本阵地,在课堂上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编撰校本教材《阳光心情》,借助心理社团“阳光心理剧社”开展体验和实践活动;分七个板块(自我认识与接纳、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信任合作、价值观与生涯规划、思维训练与潜能开发、时间管理、危机干预)编制适合本校的团体训练计划书,并招募有相同困惑的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室应每天开放,接受中学生咨询、阅读、体验、个案预约,同时发挥信箱和网络平台的功能,更广泛地进行个体干预,帮助中学生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消极影响,并将个体干预与其他干预相衔接。

(2)学校干预

学校干预主要包括同伴干预、教师干预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首先,心理辅导教师应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依据《纲要》要求制订《管理制度》《工作守则》《来访者须知》《值班表》等,并上墙公布,还要制作咨询室各类常规表格,做到档案及时归类。其次,心理辅导教师可利用班级舆论场和教师评价营造积极氛围。根据班主任申请,心理辅导教师可利用班会课到班级开展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以下简称团辅),或者设计系列团辅,帮助中学生提高心理素养。同时,心理辅导教师可采用连续性、独立式成长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教师或问题班级的科任教师一起参加,共同形成合力,扩大影响。最后,心理辅导教师应关注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在学校活动中的全方位渗透。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心理咨询室可借助学校“成人之美”的理念,依托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学校集体活动,如国旗下讲话、心理月活动、考前指导、社会实践、青春仪式、社团活动等,宣传心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

(3)家庭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些问题是需要家庭解决的。每个微系统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不能弱化。我校有开设家长学校的传统。我们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学校公众号、各班级家长群中定期推送家庭教育优秀文章,在家长群体中普及积极的心理学知识;根据普查筛选出来的问题,对中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开展家庭团辅,借助沙盘游戏等重塑家庭中的互动关系,并有针对性地调节影响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家庭因素。除对家长群体进行干预外,我们还开通了“我帮家长来预约”渠道,为亲子沟通有困难的家庭提供一对一的帮助,最大限度地调节引起中学生心理波动的家庭微系统因素。

(4)社会干预

社会干预主要以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体验为立足点,通过场馆参观、志愿者活动、百业讲坛、生涯教育中的职业体验活动等,让中学生走出书本,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配合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从而在活动中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领悟社会生活。

个体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和社会干预相互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化的模式中,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和社会干预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了适宜中学生成长的“生態圈”,形成了促进中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同: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学校生活的快乐、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介入、教师对中学生的积极关注、社区环境的和谐等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认识到实践,我们正构建着适合中学生成长的“生态圈”。

三、经验与愿景

1.基本经验

(1)统筹规划,打破壁垒

在《纲要》指导下,学校要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正常开设,保证学校心理咨询室与其他各部门在行政上沟通顺畅。具体来说,学校应将心理健康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站在学校教育教学规划的高度进行设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成就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学校还要打破壁垒,连接学科教育,连接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以生态化的视角统筹规划,重组学校心理教育的各项资源,合其力,成其事。

(2)以人为本,关注成长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人,教师同样是人。教育的初衷是相互促进,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教师也在成长。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师生提高自我认知,努力唤醒其自我意识,触动其灵魂,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在评价教师辅导工作成效时,学校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关注教师的成长。

(3)联系实际,大胆生成

学校心理教育应始终与师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在设计活动时,学校要考虑到师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真诚和真情,使学校心理教育真正为师生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同时,学校也要允许心理辅导教师的大胆探索和研究,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

2.共同愿景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

常态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有力保证。而心理咨询室作为主要阵地,应主动出击,寻找问题,改变边缘化状态,通过积极的工作普及心理学知识,少些“等”和“靠”,多些“闯”和“试”。

(2)生态化心理咨询室的个性化

人是多样化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对象是人,也应符合具体学校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生源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并有自己的个性理念和独特追求。

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只要我们能思考起来、行动起来,一定能花开满路。

【参考文献】

冯伟.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华少年,2019(12):108.

张勇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探究[J].贵州教育,2017(06):35-38.

王鳳婷.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生态建设生态圈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