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究竟应该衔接什么
2020-12-14刘雯
刘雯
【摘要】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缓解当下家长、幼儿园、学校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焦虑,本文论述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做的工作,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儿童发展;有效性
每到春季学期进入尾声,幼儿园门口,一个个抱着传单、拿着气球等玩具的培训机构的宣传人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一沓沓印有“幼小衔接”培训班的宣传单被送入家长手中。家长群里热烈地讨论着:哪里的拼音教得好,哪里的教师教学水平高,哪个机构教出来的学生上小学成绩特别好,哪里还开设了英语特色课程……这一现象透露着家长对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焦虑。“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究竟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真正处理好“幼小衔接”这个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是当下相关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字面意思上看,“幼小衔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从更深角度理解,研究者要考虑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真正需要哪方面的銜接、衔接的内容是什么、如何顺利实现衔接。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其核心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怎样有效地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非常重要,这些学习品质就是家长、幼儿园应着力培养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日后逐渐获得,而好的学习品质一旦在幼儿阶段没有形成,未来就很难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教育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及教师不要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把握衔接的核心。
二、根据儿童的发展要求确定“幼小衔接”内容
只有了解了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对儿童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儿童发展所需实现的目标,帮助大班幼儿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幼小衔接”所应提供的不是小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为儿童提供适应性学习,教会儿童如何适应小学环境。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儿童的适应性,让儿童更好地发展,而不是给儿童增加负担,让他们学习小学课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认知能力方面
“幼小衔接”要帮助儿童的学习发展能力顺利地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注重智育的衔接,在重视语言能力、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要着重培养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自主阅读能力,初步探究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等。
2.行为习惯方面
幼儿园生活相对于小学生活来说比较自由,没有过多的规章制度约束幼儿的行为。小学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要逐步进入被约束的阶段。因此,“幼小衔接”要在行为习惯方面做好衔接,便于儿童做好自我管理,从而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此外,“幼小衔接”工作要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握笔书写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
3.社会交往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如何与对方友好相处,还要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适应小学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小衔接”要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并让儿童学会遵守规则、分享、合作、关心和尊重他人,对自我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三、针对“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应该做什么
教育部门强调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但家长对提前教授儿童小学知识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许多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保住生源,以提前教小学知识迎合家长的需求,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的衔接。笔者通过随机访谈了解到,部分家长有“入学焦虑”,希望幼儿园能够提前教授小学拼音、数学运算甚至英语,让幼儿在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始就能轻松应对小学教育。某省级公办示范幼儿园统计,大班毕业幼儿的家长有三分之一会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让孩子接受“幼小衔接”教育,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某民办高端幼儿园大班国际班一周两次英文课,并聘请外教,更是将教室布置成小学课堂,以课堂教学环境取代游戏化场景,中午午休时间用于开设珠心算课程。另外,会教学拼音和数学算式、布置书面作业的幼儿园屡见不鲜。
公办幼儿园严格实施去“小学化”后,大班生源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几所公办幼儿园的园长均表示,家长倒逼现象非常严重。某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赵园长说:“一开始,家长发现我们幼儿园不教拼音、识字、算数,意见很大,有的会找到园里质问,有的会直接转学去民办园。”某城镇中心幼儿园的刘园长表示,每年在幼儿升入大班后,有些班级甚至有十几名幼儿转出,流向“小学化”民办园和校外培训机构。这些现象表明,家长对小学零起点教学非常焦虑。对于不直接教授拼音、识字的幼儿园,幼儿到了大班大多会转园。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幼儿园和学校要努力做好分内工作,给予家长正确教育理念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如果研究者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则要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衔接。
幼儿园要正确贯彻国家对幼儿教育的相关要求,避免“小学化”。2019年,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教育部推动各地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小学化”、教学环境“小学化”、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等问题进行治理。这些问题之所以需要治理,恰恰证明目前很多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在“幼小衔接”这一环节的错误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终身学习。针对家长给孩子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现象,2019年5月,教育部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开展了第八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坚持科学理念,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并引領各地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保教。
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小衔接”的态度。幼儿园要以高质量的保教水平和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积极利用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助教等形式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权威的参考和指导,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其科学育儿能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小学教师参加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进行有关小学教育教学情况的专题讲座,专业化引领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扭转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让科学保教的理念真正打动家长、影响家长。
“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幼儿园大班要做的事,还是小学加强关注的重点内容。小学应按照“零起点”教学要求,对学生知识零要求、课堂零起步、课外零书写,正确对待学生的认知差异,积极探索小学过渡性课程,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如可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布置听、说、讲、画、动手的作业,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小学可组织小学低段教师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了解幼儿一日生活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特点;组织小学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照小学一年级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以降低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难度。小学还可通过开展小学生与幼儿园幼儿交流活动,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减轻低年级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以实现幼小双向衔接。同时,幼儿园要主动做好幼儿园与学校的衔接,带领大班幼儿进入小学校园,让幼儿提前接触小学生活,从心理上缓解即将进入小学的焦虑情绪,并在回家后正面影响家长。目前,虽然许多地方已开始“幼小衔接”的双向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大部分小学仍然缺乏主动衔接意识,双方协同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小学,小学要树立主动衔接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融入小学生活。
四、家长应该怎么做
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社会上错误育儿观念的误导,家长的焦虑情绪仍普遍存在,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难以根除。要做好“幼小衔接”,家长是其中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即便幼儿教师非常专业,如果家长不转变教育观念,还是将孩子送往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小学知识,那么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步伐还是会受到阻碍。新时代的家长应积极主动作为,仔细甄别学习方式,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的发展能力
“幼小衔接”不仅是孩子的衔接,还是家长教育意识的衔接。社会上的许多教育机构和民办幼儿园紧紧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心态和“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态,以违背幼儿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家长“拔苗助长”的心态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美好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给予孩子完整的童年,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亦至关重要。
家长应当知道,处于直观思维阶段的幼儿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游戏是幼儿的权力。学前班、“幼小衔接”培训班的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是,提前用集中授课、“灌输式”教学让幼儿被动接受本不是相应年龄段应掌握的知识。幼儿在理解这些知识时,不仅会有些吃力,还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他们在进入小学后对学习产生被动、排斥、反感的情绪,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甚至会认为自己永远都学不好。学习能力稍好的儿童在提前接受“小学化”教育后,在正式步入小学一年级时,由于课堂教授内容都是已知知识,无法形成良好的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其专注力也会有所下降,随后的几年中极易产生“三年级效应”,即一、二年级成绩非常好,当三年级学习内容增多且知识点较为复杂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做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事,积极调整心态,接纳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多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成功、获得经验,从而使其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相信教师、相信学校,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小学“零起点”教学开展困难。在与几位小学一年级教师座谈中,几位教师均表示,家长的需求催生了一些社会上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培训机构,但其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其错误的教学方式导致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修正学生的不规范发音、笔顺等,增加了“零起点”教学的难度。教语文的王老师说:“正规的小学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规范的教学,保证零起点教授,不可能加快教学进度,反而会因为拼音是给孩子语文学习打基础的知识会放慢速度,确保学生基础打扎实。老师都会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会因为一部分学过的学生而加快进度,但这部分学生由于熟悉教学内容,会在课上抢答、缺乏专注力,无形中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正常节奏。”另一位老师说:“一些家长或者校外培训机构错误地教授孩子拼音、笔顺,到了小学正规学习的时候特别难以扭转。”一年级的教学计划是有一个月的时间专门进行拼音教学的,甚至在三年级前都会不断巩固拼音知识,所以家长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学不会。教师更希望学生在幼儿园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希望家长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对于幼儿园和小学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若双方衔接不好,就极易引发“小学化”问题,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逐渐意识到“幼小双向衔接”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方法,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具体指导。许多家长也在热切关注和学习儿童教育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