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子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12-14张小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老龄化

【摘要】中国人口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受到影响,传统联合家庭数量减少,核心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被削弱,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与当前农村发展相适应,农村养老将陷入困境。从少子老龄化的视角出发,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来重点探讨人口结构转变下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分析中国现行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少子化;老龄化;农村养老;养老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为了避免人口数量过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复苏带来消极影响,中国在1982年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是“一孩政策”,在一孩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在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人口转变逐渐由最初的高死亡率、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三高”阶段转向了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三低”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加重,整个国家出现了“未富先老”和“未富先少”的情况,这一人口现象的出现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居民的家庭结构。特别是对于农村而言,受城乡二元分化结构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与家庭结构息息相关,家庭结构变迁的同时农村养老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了政府以及老百姓所关注的问题。

1 文献述评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现象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在接受老龄化所带来挑战的同时,人口少子化问题也日渐凸出,受人口問题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也随之遭受较大的挑战。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有很多,也引起了学界激烈的探讨,已有的对于农村养老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家庭结构变化对传统家庭养老影响,以“孝”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养老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费孝通先生在《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一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中提到反馈模式是中国亲子关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这种模式的养老不仅受到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但农村家庭结构不再是以聚合型的大家庭为主,小型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多,人口和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结构变化,对老年人赡养方式和内容也因此发生改变。第二方面是老年人自主养老,自主养老是除家庭养老以外,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第二选择,这种养老方式主要依赖于老人的储蓄财产以及自我劳动收入所得。家庭养老作用的削弱进一步增加了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行为的发生,但因受代际关系的逆倾斜影响,子代在获得亲代的经济支持过后没有给予对等的经济物质回报,加之在老年生活中老年人的劳动行为能力降低,使得亲代在自主养老中不仅面临经济上的压力,还面临着精神上的压力。第三方面是社会养老,在少子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影响下中国陷入未富先老的局面,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物质需求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如果这些要求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引起整个社会发展不稳定,中国整个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村参与率低,对养老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2 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少子化指的是由于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降低从而造成幼儿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婴儿出生率降低也就代表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变缓,幼儿人口数减少意味着将来的人口数也会逐渐减少。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口将近2.28亿,90年代出生人口1.7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出生人口为1.46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出生人口为1.19亿。中国出生人口数逐年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人口少子化将会对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发展都产生消极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因为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以及随着社会技术条件的发展人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年轻人口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比重超过总人口的7%,即说明这个国家就步人了老龄化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均预期寿命逐渐增长,加之受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在2000年正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少儿人口比重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一直负增长,2000年的少儿人口比重为22.9%,2013年的少儿人口比重只有16.5%,而老年人口比重在2013年却是突破了两位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 家庭“老龄化”和“少子化”

3.1 受少子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影响中国家庭结构逐渐简化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主要是以联合家庭为主,但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挑战,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体模式。核心家庭是指父母与一对未婚子女共同居住,依据第六次人口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2010年中国核心家庭所占比重为66%,但由于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水平的制约,中国核心家庭主流逐渐发展为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为主的三口之家的家庭规模,以此为标准来定义核心家庭,2010年中国标准核心家庭数占比为25.39%与五普时数据相比下降了3.48%。中国家庭结构逐渐简化,从表l可以看出一代户家庭数量逐年增多,一代户主要是以核心家庭为主,第六次人口普查一代户家庭占比为34.18%与五普时的数据相比涨幅为12.48%,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及以上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分别所占比重为59.32%、18.24和0.74%,与“六普”时的人口数据相比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其中二代户的家庭结构形式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受经济水平以及代际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女不再选择同父母居住,因此一代户家庭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家庭结构逐步简单化,多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逐渐被削弱。

3.2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家庭户规模小型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人口数增长趋势明显,为了使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在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在中国实施,这一项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控制人口有着明显的作用,全国的多育现象减少。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已经日渐明显,其中家庭一代化发展势头增强,虽然对于大多数的亲子关系而言,即使不居住在一起仍然会有一定的经济和情感来往,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于子女和老人的照顾方面产生了很直接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在一孩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家庭结构少子化明显,家庭成员数量不断的减少,整体逐渐趋向于三口之家的夫妇核心家庭模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国一人户家庭占比逐年增加,2015年的一人户家庭户规模占比为13.15%,与2000年的一人户数据相比增加了将近五个百分点,也就是意味着单身家庭包括单身独居老人数量在不断的上升。

两人户家庭和三人户家庭占比逐年增加,成为家庭户结构的主要模式,占据所有家庭比重的一半及以上,两人户家庭规模增长幅度在2000年后最为明显,2000年的两人户规模占比为17.04%,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相比,涨幅分别为7.45%、7.33%和8.24 %,变化幅度是所有家庭户中最大的。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及以上家庭规模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家庭中人口数量变少,出现明显的家庭少子化,两人户和三人户数量的增加从侧面也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说明年轻子女在成家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不与父母同住。

3.3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形式严峻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发展都得益于人口所带来的红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的出现,人口红利逐渐被削弱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人口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個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也将面临挑战。在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人口结构变动下,中国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2011年到2015年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一共减少了2967万人,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也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从1998年到2010年劳动参与率从77.77%下降到了70.09%。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都在减少,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地下降,劳动力的问题日趋凸显出来,劳动力的数量将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少子化的发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少子化使得底部人口缩减,通过“分母效应”对老龄化起到了底部老化的作用,人口结构出现了一头重另一头轻的跷跷板效应,1982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因为人口比重的降低而增加了2.14%,人口少子化加剧了中国老龄化的发展。

4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4.1 少子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困境.侵蚀家庭养老基础

根据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在这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别是7664万人、9697万人、12998万人、1775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7.63%、8.58%、10.46%和13.32%;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3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1.18的水平,在201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中更是下降到了1.05,是国际总和生育率标准2.1的一半,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都在不断地加剧,人口问题日趋严峻。随着老龄化现象和少子化现象的加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赡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图2可以看出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之比一直是上升趋势,在2014年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10.1%,该数据首次突破两位数,在此之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并且稳定上升,2000年中国正式迈人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的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之比为7.0%,而2018年的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之比为11.9%,不到20年的时间上升了五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多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格局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但是随着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被削弱,家庭养老基础受到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家庭养老模式,2005年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收入有54.07%是来自家庭成员供养,但这个比重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而改变,2010年和2015年农村60岁以上老人受家庭成员供养所占比重分别为47.74 %和46.40%,与2005年数据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6.33%和7.67%,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统计数据上看家庭养老比重依旧占据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一半,对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而言晚年生活无论是经济需求还是情感需求更大程度上依旧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少子老龄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逐渐被减弱。

4.2 自我保障在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占据重要位置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家庭养老和自我保障养老,根据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中的数据可知在农村仍有85%的老人需要承担土地种植等农活,相对来说男性老年人依然是劳动生产的主力,在农村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仍然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整体而言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比例高达95%。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收入除了依靠家庭其他成员,还主要是来于自我的劳动收入,2005年城市与农村老年人自我劳动收入比例的差额为28.85%,2010年和2015年的城乡比例差额分别为34.57%和28.07%,城镇老年人所占比例要明显低于农村老年人。

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结构被简化,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所占据的比例在逐渐减少,自我保障式养老依旧占据着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位置。但这样的保障方式具有极度的不稳定性,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精神健康层面还是生理健康层面随着年龄的增加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影响他们参加劳动生产的能力。老年人的体力条件有限,经济收入不稳定,能够获得的经济资源稀少,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龄老人而言受身体素质的影响,自我劳动收入就会变得相对困难,极度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4.3 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缺失,养老制度不健全

受城乡二元发展的影响,增强了农村适龄劳动人口的流动性,在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影响下,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增多,老年人养老由此也受到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逐渐在弱化,自我保障式养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养老作为一种老年人养老的辅助手段,当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被削弱时,社会养老辅助作用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即使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方面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社会养老也能增加老年人的经济补给,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甚至存在一定的缺失。从图5可以知道中国农村老年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并不多,2005年、2010年、2015年中仅有4.64%、4.60%、7.48%的农村老年人有离退休养老金,城市老年人晚年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离退休养老金,社会养老在城市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传统的家庭养老,在2010年更是达到了71.05 %的普及率,城市老人的社会养老普及率是农村老人的10倍。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所发挥的保障作用还是相对薄弱的,农村养老面临着种种挑战。

5 对策和建议

5.1 增强年轻一代的赡养责任意识,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它承担了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这样传统养老模式的功能性逐渐在农村慢慢减弱,作为农村养老的主心骨,家庭养老的逐渐弱化,会引起一系列农村养老问题。孝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所传承下来的美德,从古至今孝文化是维系家庭养老的重要纽带和重要的道德根基,但农村中弃养父母的情况屡见不鲜,推脱赡养责任,忽略对父母的照顾,传统的孝道文化意识薄弱,对此情况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媒体应加强孝道教育。以教育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建立道德规范,强化大众的“孝”意识,发挥道德舆论约束作用,以此来增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意识。但仅仅是依靠孝文化来支撑家庭养老模式是不够的,国家和政府可以完善和建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做硬性的约束以此来保障家庭养老的功能性,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不仅能让加强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意识,还能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使家庭养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作用。

5.2 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农村养老需求会日益增多,凸显出来的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增多。自我保障式的养老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人自身状况的好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人口结构带来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所发挥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调动和集中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大有可为的,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多方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服务补贴以及土地等方面制定针对社会力量参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当地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中。增强大众媒体宣传,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借用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透明度,加大社会对此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5.3 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参保意识

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参与度非常的低,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方式,逐渐成为了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在农村地区参保率还是非常低。农民参保意识低而且大部分偏向于储蓄养老,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险政策内容的宣传,避免信息不通畅和传播渠道受限,要加大对于经济发展欠佳地区的宣传,通过传统媒介例如纸媒、电视、广播等方式和新型传播媒体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全方位覆盖式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加了解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切实有效的宣传,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也可根据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视情况开展针对性政策实施,结合农民基本状况简化参保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有分散传统养老方式风险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通过社会进行监管,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各界协同发展,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03):7-16.

[2]王雪峤.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及其对农村养老方式的影响[J].西部学刊.2019( 18):8-10.

[3]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 07):100-104.

[4]焦沈芳,李玲玲,我国“少子化”现象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22.

[5]张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20( 04):54-55.

[6]童辉杰,宋丹.我国家庭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 04):118-123+149.

[7]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 12):60-77+205-206.

[8]程彦华,杨新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问题研究[J],熏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0( 05)-:13-18+127.

[9]穆光宗,茆长宝.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 06):1-6.

[10]齐明珠,中国人口老龄化:回眸与展望[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 13

[11]贺书霞.养老资源社会动员的框架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01-):52-56.

[12]毕玉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困境及路径探索——借鑒新加坡经验[J].现代盐化工,2019,46( 06):119-120.

[13]何敏.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8(51):112-113.

[作者简介]张小丽(1995-),女,土家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盐城市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