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陶艺创作教学初探

2020-12-14林朝聘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林朝聘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创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陶艺创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力培养小学陶艺创作能力的教学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创造教育中实现全新的深化和思考。本文围绕核心素养下小学陶艺创作教学的实施意义、存在问题及强化措施展开探究,供广大同人借鉴、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陶艺创作;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陶艺创造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陶艺教学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式,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艺术类学科的独特魅力。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广大教师应结合传统陶艺的价值魅力,在推进美术教育和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陶瓷艺术。

一、相关释义

1.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展概念,将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发展目标。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数据,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也将深刻影响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素养。推进小学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多优秀的品质和能力,获得更高的文化素养,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学习技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

2.陶艺创作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传承和积累着无数的文化瑰宝。其中,陶艺作为一种以黏土为原料,以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成型的工艺制作方法,通过施釉和烧制形成的造型和雕塑工艺,创造出了很多丰富的艺术品。随着科学艺术创作的发展,陶瓷艺术设计也面临着新的形势。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综合材料的介入,使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自由,陶艺创作也带给了观赏者更多的艺术体验。在小学美术中,普及陶艺制作的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手、脑、眼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认识陶艺、感受泥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对陶艺文化的推动,使古老的陶瓷艺术能够得以更好的继承、传扬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陶艺创作教学的实施价值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表明,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拓展。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体显示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发展表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陶艺创作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新型的陶艺教学模式取代,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继而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作用。

首先,在核心素养下推进小学陶艺创作教学,能够塑造全面的陶艺创作技法,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互动,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借助构建良好的创新思维形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自由发挥空间,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陶艺教学,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陶瓷艺术家,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艺术内容,进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发展认知,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教师通过普及小学陶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强化美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发展成为有艺术素养、有理想信念、有思想担当的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陶瓷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小学陶艺创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陶瓷艺术的传承

在小学陶艺创作教学中,教师不但承担着讲解陶艺制造技能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对陶艺文化的讲解。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一些教师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制作陶瓷的能力,而忽略了对陶艺文化的介绍和传承,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陶艺设计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涵,更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熏陶。

2.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小学生的年龄在7~12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但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实施陶艺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使课堂设计的合理性更加突出。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陶艺创作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建立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理论和实践设计中存在着较大的偏离,导致陶艺课程教学面临瓶颈,对学生来说也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3.核心素养意识的缺乏

在日常陶艺创作过程中,教师除要让学生掌握更多娴熟的制陶技能外,还要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深刻的文化精髓,对传统陶瓷艺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一些教师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深度发挥课程中凝聚的审美思想、人文价值,导致陶艺课程和学生素养的融合难以深入,其教育价值也难以得到体现。

四、核心素养下小学陶艺创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陶艺创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小学生深谙制陶技艺、掌握更多的艺术知识,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同时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中探寻陶艺文化的历史性和现代性。

1.构建完善的陶艺创作教育体系

陶艺设计是一种传承经典兼具与时俱进的艺术门类。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陶瓷艺术的纹样是在传统文化瓷器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因此,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知識储备,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创新。首先,教师应该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小学生能够建立起艺术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平和、不受干扰是陶艺创作的教学前提。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心态和性格,以“养得人心平和,然后作乐”为发展中心,将心态平和作为一切艺术创造的先决条件,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中不怒不争,在制作陶瓷艺术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面对陶瓷设计创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从陶瓷艺术中感知到更多的乐趣。

2.明确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陶瓷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小学教师在推进陶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立足陶艺文化承载的价值内涵,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等形式,围绕学生展开陶瓷艺术教学,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陶艺的厚重历史,主动学习和吸纳更多的陶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3.确定新颖的陶艺制作主题

在小学陶艺创作教学的发展主题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缺乏创新性立题、没有自我、深度不够的陶瓷制作误区,使陶艺作品凝聚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创作出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能够更好地表达其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对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陶瓷的艺术美和其中传达出来的真、善、美,从而对陶瓷艺术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在制作陶瓷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以“盘泥条”“压泥板”等形式,感受陶艺制作的价值意义,从中体会到劳动、智慧和勤奋的思想内涵。

4.设立明确的陶艺课程内容

在小学陶艺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从基础技能核心入手,教会他们对泥土的捏、揉、压、团。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尝试教授学生较为专业的陶艺创作思路与方法,并注重培养其创作情感,使他们能够赋予陶艺作品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

5.建立以生为主的教育环境

要想核心素养下小学陶艺创作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陶艺设计理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应尝试激发学生的自由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让学生熟记制作陶艺的基本技法和制作步骤,并能独立完成课程任务;最后,展示大量的陶艺创意作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将个性化创意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以此达到全面深化小学陶艺课程的目的。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小学陶艺创作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陶艺课程的内在价值,将审美情趣、实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融于一体,以合理的教学内容、全面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从陶瓷艺术设计中领略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陶瓷艺术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杨飞.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祖国,2018(15):285-286.

陳运南.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刍议[J].科学咨询,2019,46(26):50.

申宗贤.基于“多元·融合”的小学陶艺课程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9(09):79-81.

猜你喜欢

小学生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