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经济战略背景下农村市场拓展路径研究
2020-12-14李文阔张敬伟赵娜
李文阔 张敬伟 赵娜
【摘要】国内大循环经济战略要求推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和投资两驾马车的进一步开发。农村居民收入低、储蓄率较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差是限制农村居民消费和农村市场投资的核心要素。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农村居民由储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的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营商环境是促进农村市场投资的关键。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经济战略;农村居民消费;农村市场投资;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资源和消费市场的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为“两头都在外”,即“外循环经济”。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契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和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随即调整为“内外一起抓”,即“双循环经济”。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内循环”成为了经济热词,7月21日,习总书记在新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总书记的讲话中表明,虽然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国内的生产和消费.但绝不是放弃国际市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19年,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8%、37.2%和11%。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趋势比较明显,因此,出口拉动型经济并不适合当今社会,如何拉动国内消费和投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城镇人口已接近8.5亿人,城镇发展的经济战略已经成熟,持续发展城镇为主的经济战略对GDP的边际拉动作用将会降低。农村社会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蓄水池”。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遭遇了多次经济发展困境,作为解除经济困境的重要策略,中央政府组织了多次“生产自救”,即“上山下乡”运动,将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使新中国顺利地渡过了最艰难时期。农村社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中国乡村人口仍保持着占总人口40%的比重,拥有5.5亿人,超过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和第三经济体日本的人口总和。农村社会具有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庞大和开发潜力大等重要经济优势。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和农村市场投资这两架马车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地開发。
综上所述,国内大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现,当务之急在于找出限制农村居民消费和农村市场投资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1 拓展农村市场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生产经营易受到旱涝、火灾和地质等自然灾害和生产力水平和资本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中国消费物价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由于受到国际农产品的冲击,未能跟随物价水平同步上涨。2018年,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与大豆和花生两种油料的平均成本利润率分别为-7.8%和-6.9%,加之农产品价格浮动较平缓,农业收入较为严峻。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359元与16021元。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8063元与13327元,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差距分别超过2.7倍和2.1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均有待提高。
1.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储蓄率较高
201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4.6%,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储蓄率较高,特别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村居民通常会选择加大收入中的储蓄比例。第一,关于农业保险,中国农业保险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只是针对个别战略性农产品实施了较为广泛的保险保障,且农业保险大多仍然难以脱离农业补贴性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保障问题。第二,关于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已经在农村普及,但限制条件度多、报销比例较低等问题依然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导致很多农村居民有病不敢医。第三,关于养老保障,全国老龄化问题加剧,特别是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农村老龄化问题极其严重,而农村并没有普及养老保险制度,加上传统“养儿防老”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有些七八十岁的农民不得不在高龄身体欠佳的情况下务农,青壮年的农村居民也只能依靠加大储蓄力度使自己老有所依。
1.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较差
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限制因素。第一,农村受限于区位因素和生产力因素,工农业生产基础支撑、农产品产业转化率、交通环境、供水环境和污水处理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均较城镇有较大差距。第二,部分基层组织的营商环境较差,特别是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等层次,营商环境的改革和监督不到位,长期形成的吃拿卡要等问题严重存在,致使一些欲向农村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在办理相关手续初期便放弃了农村市场。第三,近些年,中国资本和人才资源大多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陷入了较为严重的“失血”困境,使农村投资受制于土地政策难以松动、金融资本流人性弱、人才招募困难等资源要素的约束。
2 农村市场的开发路径
2.1多方面拓展农户增收途径
消费的基础是收人,解决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是核心。2019年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经营净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不足36%,应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增收策略进行重点布局。第一,政府应加强支持地区特色产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地标产品。在特色产品打造成规模后,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第二,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价格保护,打破“谷贱伤农”的经济学悖论,特别是对地区特色产品和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实施严格的价格保护机制,保证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促进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第三,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训良种、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农业经营特色,不断生产出更适合时代背景下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