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隆皇帝大阅图》
2020-12-14冯迪
冯迪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西方传教士画家从欧洲带来的不仅只有西方绘画技法,同时还将西方的绘画题材、绘画风格和观念也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绘画之中。郎世宁是自晚明西洋绘画传入中国以来最有影响的传教士画家,带着自身的使命步入东方国家传授欧洲文化。本文针对郎世宁个案研究,对其传世著作《乾隆皇帝大阅图》,从题材、造型构图、材料与技法、光线与色彩等几个层面的解读分析来研究郎世宁的绘画风格以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宫廷绘画 构图 技法 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19-03
郎世宁在绘画技法上,参酌了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透视法与明暗相结合,写实技法与造型结构的准确性与东方绘画媒介融合予以表现。他精通于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他的作品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特点和表现传授给当时的中国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颇得清宫皇室的青睐。
一、题材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欧洲人,生于米兰,青年时受过系统的绘画技法训练,具有较深厚的西洋绘画功底,并为教堂画过耶稣像和圣母像等宗教型题材。宫廷绘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供奉”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最大特色就是纪功颂德,具有一定的政教性。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题化为主要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多以刻画精致,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见长。从中国绘画色韵论的角度看,重色气、色韵;从意境来说,重画意,注重绘画本身的意境即无我意境;本体论来说,重再现,重具象,重外美;从创作论角度看,重雕饰,宗格法;形神论角度看,重以形写形;从存在方式看,重结果,重作品。从美学体态讲,宫廷画体为富贵之美。“神采奕奕”,传达的是肖像画的核心价值,即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性格特征、性格气质和思想感情。《乾隆皇帝大阅图》是一幅人物肖像画,将乾隆时期许多重大事件一一入画,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的水平远超前代。《乾隆皇帝大阅图》将乾隆皇帝继位后的第四年(1739年)首次去南苑检阅八旗官兵时的雄姿描绘的惟妙惟肖。乾隆全副武装,佩戴弓箭,威风凛凛,气度不凡。全图色泽鲜艳明亮,细腻柔和的笔触给予这位29岁的青年君主不论是形象人物,还是骏马都富有厚重感与立体感,很明显看出郎世宁采用了欧洲传统绘画中的明暗画法,他把服饰、头盔、骏马等表现出很强烈的质感和立体效果,远处背景中天空的云彩,色彩丰富多变,形态各异都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别。
骏马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画史上曾涌现过不少以画马闻名的画家。满人擅骑射,且以鞍马武功得天下,故清宫中画马的作品颇多。皇室的马匹是国家形象的特写,乾隆皇帝尤偏爱骏马,特别是其御马厩中的马匹,其中所有马匹的名称、某些名马的画像也证明了郎世宁作为动物画家的高超技艺。在西方绘画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单人独马的骑马像,人与马的微妙关系全在于画家的处理之妙,极易将人马画得僵硬死板。本图则表白了乾隆皇帝恪守皇太极遗训,保持尚武精神。
二、造型构图
绘画中的构图是指造型艺术,即根据主题思想把要表现的物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画面。“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指构图。
西方绘画构图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焦点透视”比较合乎人的视觉真实性,讲究理性和科学。它将美学的艺术性和理性的科学性加以结合,运用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视觉消失点为依据,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运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注重在于平面上营造出立体三维的视觉效果,以求达到与肉眼所观察到的接近逼真的视觉效果。中国画的构图在清朝前期最显著的构图原理是运用“散点透视”的画法。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间,宫廷画受西方画师郎世宁的影响,逐渐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运用到中国画。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就是所谓的动点透视,是指描摹的物象可以从多角度表现,服从于表现人物和主题。
中国传统国画讲求空灵的构图,而在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绘制的《乾隆大阅图》属于正面构图,虽然骏马前脚抬起但给人印象还是静态感。乾隆皇帝也是位于画面中上位置,呈四分之三侧面像,与骏马都是等人大小。头戴盔甲,穿黄色龙纹图案的大阅甲,肩上挂着数把弓箭,骑着一匹白棕相间的骏马,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乾隆全副武装,佩戴弓箭,威风凛凛,眼望众人,被描绘成英勇坚毅的统帅形象。前景是荒野草地,中景是大片山丘,背景为白云蓝天。背景与天色融为一体,凸显画面主体。
三、材料与技法
中国传统绘画的作画工具材料“笔”“墨”“纸”“砚”是中国特制的材料,它与我国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绘画材料促使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文化艺术又赋予绘画材料特殊的意义。中国画之精神讲求用“线”。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上人物画中线条的作用颇大。不仅能够勾勒人物外轮廓,更能發挥线条的表现技巧,运用长短不一、刚柔疾徐、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条,凸显出人物表情、转折结构、服饰质感与柔和感,继而传达出形神兼备的造型形象。由于西洋绘画在技法与审美上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太大的差异,深受汉文化熏陶的清廷统治者对其不能全盘接受。一方面,他们不喜欢油画的形式,尤其不能接受西洋人物画面部的“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状物逼真十分赞赏。在《乾隆皇帝大阅图》中除人物面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画法,眼瞳晶亮而有神采,鼻尖高光似有若无,稍有凹凸不露笔触,唇色红润而健康,英姿勃发的年轻帝王形象。其他如衣饰、树石均以西画原法画出。马匹材料上是采用中国的毛笔、纸绡和色彩绘制,但描绘骏马的身形、皱褶的皮毛及皮毛下凸起的几根血管、筋腱等位置是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骏体格健壮与雄壮威武,躯中的乾隆,在造型上较严谨;宽大的铠甲遮挡了骑手的形体结构,但微妙的明暗关系和铠甲上的纹饰转折交代出弘历的体形。乾隆身后的丘陵、草卉、树木的皴擦点染等则是使用中国传统画法;背景的云朵完全采用西洋画法,近处的草丛表现技法类似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处山川的外形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些许模样。“留白”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作用一方面是透气,一方面是凸显空间感。画面上前、中、后景铺排得很有条理,画面的下半部填得满满的,不留一点儿空白,减低了传统国画空灵的构图味道。引用西画的影响,打破或减低传统国画的留白味道,把背景填的满满,却合乎物象的比例大小,加上远处的山,把画面上的空间感表现得相当清晰,大大减少了对空间的自由想象。
四、光线与色彩
光线是欧洲传统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表现元素。《圣经·马太福音》中说:“在黑暗中开黎明”,体现了光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光是赋予生命的特有物质。西方以光学原理指导绘画,借此表现明暗,造成立体感。肖像画“与生人亡异”换言之,真实是西方绘画追求的目标。郎世宁借鉴了中国传统“写真”的表现方法,画的人物采用正面光线,使得人物面部五官看起来立体又清晰,笔触更加柔和,服饰刻画的很细腻且质感很强。肖像特征与礼仪品味上的高水平要求,传达出庄严、高贵与至高无上的色彩审美,物象描摹的“光润感”即是郎世宁的风格体现。色彩在绘画领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色彩背后凝聚的是一种文化,笔墨背后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它在视觉艺术中是富有情感化的因素之一。郎世宁弱化了风景,线条的作用是为了勾勒物象的轮廓。画家个人的情感体现都与色彩息息相关。皇帝服饰的颜色、图案以及各种饰品能够凸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体现了郎世宁对乾隆皇帝的无限尊崇与仰慕之情。背景中蓝天的云霭色彩丰富多变,大块云朵又隐藏着有深浅明暗,且不失的与天色融为一体,凸显了画面主体。
五、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中国古代品评绘画有自己的标准。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列举的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进行的归纳概括。中国传统绘画,以立意为先,线造型,采用多点透视与留白的构图法则,随类赋彩,制造生动的气韵。郎世宁作为清宫画家,他的学生多达10多人,绘画风格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完美体现。他借鉴了中国人像的写真,把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运用在中国肖像画中。郎世宁是清代宫廷绘画重要的绘画人物,清代中国的人物肖像画在一定程度受他的影响较深。他把“透视法”引进中国,为传统中国画带来新潮流。“线画法”,是郎世宁独有的绘画方法,也是当时宫廷的主流画派之一。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并不是那时欧洲绘画的最高水准,但他擅于借鉴中国绘画技巧又体现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融和中国工笔手法与西洋画为一体,渐而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树立绘画界新的标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汇通。他所作的油画肖像画,造型十分严谨,更注重结构与立体感的体现,但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与欧洲画法有所不同。西方画家刻画肖像时,面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凹凸感分明,而传统的中国人物肖像画,则要求人物是处在不受光线影响下描摹人像。清代宫廷的肖像画上可以明显看出,欧洲画家来到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观者的审美意趣,画风逐渐调整。虽然她适应了皇帝的审美需求,逐渐柔和了一些中国画的技法,也采用了中国绘画题材和内容,但其作品仍流露着西洋画的绘画特征,同时他将西方正统的写实技法和理论传入中国,但只在清宫与民间内产生了一些影响,并未能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特别多改变。
六、结语
古往今来,有不少极具奉献精神的传教士,正因他们的往来交流,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一直在持续着。期间,郎世宁作为一位传教士,不仅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一位很有天赋且有奉献精神的画家,带着使命千里迢迢的从欧赴中,不忘初心传承自己国家的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且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为了适应中国皇帝的审美需求,他采取折衷的绘画方法,将中西绘画技法融合,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明暗和透视,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同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材料,作卷轴画,并逐渐糅合中国画的一些表现技法,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他画的中国画具有坚实的写实风格,流畅地道的墨线层层晕染,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风味,又有欧洲油画再现现实的艺术描绘,在具体的绘画手法上,充分发挥了西洋画绘画的观念,注重结构、明暗、透视等特点,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带来崭新的艺术视野。
参考文献:
[1]欧阳云编著.清代绘画艺术鉴赏[M].西安:陕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41.
[2]罗淑敏著.如何欣赏中国画[M].北京:中华书局,2017:4.
[3]周林生.朋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4]彭修银著.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
[5]何东,王慧智主编.中国画评审标准谈[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余辉著.故宫藏画的故事[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7.
[7]姜澄清著.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8.
[8]徐默著.晚明、清代肖像画的艺术表现形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1.
[9]曾佳著.明清帝王肖像画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9.
[10]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4.
[11]廖鲁敏.不同文化境遇下的审美取向——论郎世宁和徐悲鸿的绘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