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防火我有招
2020-12-14糖糖
糖糖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哟!
还别说,铁丝人喊得有模有样的,真像一个专业的打更人!
睡着了的人都能被他喊醒吧?哈哈,这样的话,大家一定能瞪大眼睛来防火。
别光笑啦!你们也要观察周围!火特狡猾,咱们可别让它从小火苗偷偷变成大火焰了!
不怕,防火我有招
说到“火”,大家一定不陌生,小到取暖做饭,大到生产炼钢,我们的生活里处处有它的影子。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功臣,在它的帮助下,饱受自然界欺凌的人类祖先,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和更多的生存机会,像童话故事里美好的结局一样,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可是,桀骜不驯的火并不会一直乖巧,它会出其不意地伸出爪牙,试图制造出各种火灾,而人类只有更加娴熟地驾驭火,更加机警地提防火,才能抵御它的威胁……遥看历史长河,人类与火斗智斗勇的故事,比电影还要精彩呢。
哦!小心火烛
在古装电影里,偶尔会出现这样一幕:主角们在屋内筹谋大事,外面传来更夫敲着梆子、大声喊话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随后,主角们就会说:“已经到这个时辰了啊……”
这个更夫就是夜里的报时人。当时没有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报时几乎全靠更夫。他们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
除此之外,更夫的另一个职责就是提醒众人“小心火烛”。古时,人们夜里照明都是靠蜡烛和煤油之类的易燃物,居住的房屋又以木材为主,一旦失火,大片房屋都会被波及,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更夫只能通过来回喊话的方式,加强大家的夜晚防火意识。只是,火的性格暴躁,发起脾气来不分时间和地点,光靠更夫提醒可不行,还得想法子治治它。
看!我有防火墙
在和火灾斗争无数次之后,人们终于“解锁”了防火新技能——防火墙。它由砖石材质砌筑,构成隔离火灾的屏障,不仅能防风,还能遏制相邻的屋子着火。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便是防火墙的典型代表。
马头墙指的是高于山墙屋面的墙垣,它们的上方覆盖着小青瓦,随屋面坡度层层叠落。离远了看,宛如成群的骏马,在一片青色之中潇洒奔腾,仿佛再大的火势都能被它们踏灭;走近细看,又会发现它们的设计精巧得很,上面安装了别致的“马头”,有的像喜鹊尾巴,有的像方斗,还有的像鳌鱼、天狗……不知情的人,还以为马头墙就是用来装饰屋顶的呢!
除了防火墙之外,也有人不走寻常路,设计出“防火屋”。在明朝,存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每隔七间房屋就会空出一间屋子,从外面看,这间屋子无门无窗,奇怪得很,其实屋内都被一种建筑材料填满,化身为5米厚的“防火屋”。再大的火势在它面前,也得停下蔓延的脚步。
嘿!这有一口缸
防火墙能阻隔火势蔓延,但要让火消失,最好的办法还是用水扑灭。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失火的时候,大家难道要临时找口井,一桶水一桶水地往火场拎吗?当然不是。虽然没有自来水,但大家有水缸啊!细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在古代园林、大宅还有皇宫里,都会放一些大水缸,里面有鱼有花,煞是好看。它们名为“太平缸”,除了有装饰功能之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储水防火。它们的容量超大,平时都是蓄满状态——紫禁城内共有此类大缸308口,太和殿、保和殿前各有4口,可容水2000升,接近一辆小型消防车的容水量。清朝时,为了防止冬天缸内的水结冰,还有专人给水缸包上一层棉絮外套,甚至把水缸架在燃着炭火的石圈上,保证水不会冻成冰。
依靠风水避火灾
针对一些特别怕火的建筑,古人会将风水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故宫里的皇家藏书楼——文渊阁。不同于故宫其他建筑的红墙绿瓦,文渊阁的屋顶上覆盖着黑琉璃瓦,因为古人认为,黑色主水,能够克火,以黑瓦为顶,有“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渊阁为三层,仿天一阁规制,楼上居中三大间合而为一,楼下六间一字排开,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思是:天数为一,它生成了水;地数为六,它承载着天上下来的水。有防火之意。
哇!大家齐上阵
设备有了,措施也有了,就差灭火的人了。大家可不要被古装电影画面误导,以为建筑失火了,只有百姓端着盆哼哧哼哧地去灭火。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消防员了,而且历朝历代都把“修火宪、察火事”作为“国之大事”。
据《礼记》记载,春秋时期,夜晚以火把照明,举火者不准讲话。因为火把容易烧完,举火者左手举着燃烧的火把,右手要抱着新火把,还要准备一个大碗接灰烬,以防残火乱溅。
唐朝时,有了专业的消防治安组织“武侯铺”,大城门安排100人,大坊安排30人;小城门安排20人,小坊安排5人,在全城形成一个火情传达系统。哪里失火了,他们就带着简单的工具前去救助。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支由国家组建的城市消防队诞生了!他们不仅修建了专门的望火楼,还派遣工作人员,不分日夜地在望火楼上值班。他们的救火装备也升级不少,拥有水囊、麻搭、唧筒、锯、火叉、大索、铁猫儿等工具。水囊可以直接丢到起火的地方,炸开灭火;麻搭近3米长,用来蘸湿泥灭火;唧筒立在水缸里,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压下套筒,水就从喷口处射出,射程可达20多米;至于锯、火叉、大索和铁猫儿,可以破除障碍、钩取物品、拉倒房子,以此阻断大火蔓延。此外,消防队会每天夜间四处巡逻,督促百姓按时熄灯,减少火灾隐患。
到了清朝晚期,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从美国购买了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油马达转盘救生梯消防车,灭火不再使用人力,机械化出水速度更快、水量更大、射程也更远,是不折不扣的“秀儿”。
棒!英雄们来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消防体系逐渐健全。除了职责向全能型转变,消防队伍的装备也在不断升级更新中。
20世纪50年代初,消防员的帽子和防火服材质不佳,几乎没有任何防火、隔热的作用,个人装备也十分短缺。消防车大多没有高压水泵,只有机动泵浦。消防员要把它从车上抬下,吸水救火。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消防员的防护装备越来越精良。防护服上有反光标,具有阻燃、抗静电作用;消防靴的鞋头、鞋底嵌入钢板,防止伤脚;空气呼吸器由钢材质升级成碳纤维材质,轻便安全;无人机、灭火机器人等高精尖装备,成为消防员的得力助手。消防车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好兄弟”:二氧化碳消防车能扑救火灾中的贵重设备、精密仪器、重要文物和图书档案;机场救援消防车专用于飞机失事火灾的扑救,能更好地营救机上人员;照明消防车可以为夜间灭火、救援工作提供照明,兼作火场电源,供通讯和广播宣传;排烟消防车特别适合扑救地下建筑和仓库等场所的火灾……
与此同时,消防队伍也从单一灭火救援任务向“全灾种、大应急”任务转变:火灾现场,他们用生命诠释最美逆行;洪灾面前,他们为同胞撑起安全通道;山体塌方、地震侵袭,他们不顾危险,找寻被埋在地下的一线生机……他们平时流血流汗地训练,就是为了在危难面前,在生与死之间,用自己的身体筑就坚实的“防火墙”,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每年的11月9日是中国消防日,亲爱的朋友,这一天,请满怀感激地向这些生命守护者致敬。愿每一次任务,英雄们都能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