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光焰火

2020-12-14长歌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苏轼

长歌

火是一颗种子,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光焰明灭翻转间,又化作无声的风景,投射进无数光阴的旧事中。

旧事中,火是烛间跃动的色彩,蜡芯燃烧的青烟四处飘散,飞入重门深院、王侯府邸;旧事中,火是细雨中的一抹温度,包裹着杯中新茶,诗句与酒香在这样的年岁中,变得清晰而悠长。

流年间的滴答作响,旧事中的浅吟低唱,你都能听见。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皇宫中忙着传递蜡烛,

蜡烛燃烧的轻烟散入王侯权贵的府邸。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翻译

春天还未过去,微风细细,柳枝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

半满的护城河水,以及城内绚烂绽放的花朵。

无数人家被笼罩在雨影中。

寒食节后,酒虽醒,却仍因思乡而叹息。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

姑且点燃新火,烹制一杯刚采的新茶。

作诗与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的好时光啊。

建中年间,长安城。

暮春时节的大唐格外温柔,柳絮中夹杂着绯色的花瓣,轻缓地抚摸过人们的面庞。微风细雨间,柳枝长出了新绿,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这样的温柔,却温暖不了韩翃的心。

寒食节已过,清明时分,他在家中独坐,只有几个散着凉意的糕点陪伴他。咽下半杯冷酒,他醉眼迷离,回忆起春风得意的年少时光。

想他韩翃,三十余岁中进士,年纪轻轻便有才名,天下无人不晓。他跟随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镇守淄青,以笔墨书烽烟,也算相得益彰。

可后来,他被罢官,闲居长安近十年。即使被高官李勉招为幕僚,镇守夷门,也找不回他曾经的意气风发。身边的同僚都是年轻人,很少听过他的才名,也不认可他的诗作。他终日寥落,只得常称病在家。

大唐有个特别的习俗。因为寒食节天下禁火,所以到清明节这日,帝王会降下恩旨,取榆柳之火赐予自己赏识的臣子,以示天恩浩荡。从皇宫中燃起的烛火由多人传递,飘飘荡荡地进入高门权贵的府邸。这小小的火苗寓意着盛大的殊荣,不仅令整个长安城艳羡,也挑动着韩翃的诗笔。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宫的气派、近臣的恩宠,便这样轻灵自然地表现出来。写罢,韩翃轻哼一声,将笔一扔,倒头便睡。他不会知道,这首诗从他的简室之中飞了出去,飞满了长安城,飞进了大明宫,飞入帝王的手中。

唐德宗很欣赏这首《寒食》。当时,他的身边缺一位驾部郎中,这是为最高统治者起草文书和命令的职位,在朝中至关重要。在此之前,中书省两次提名人选,唐德宗都没有批准。

现在,唐德宗终于有了满意的人选。当时,同朝为官的还有一位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特意批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我要写这首诗的韩翃。

半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韩翃被友人摇醒:“韩翃,快别睡了,你升任驾部郎中,皇上令你主持制诰!”

“怎么可能?”韩翃目瞪口呆。

“那首《寒食》不是你的诗作吗?皇上很喜爱这首诗,点名让你担此重任。韩翃,你可是因诗得福啊!”

说话间,天色逐渐明亮,同僚们纷纷赶来祝贺。至此,诗人终于露出了狂喜的神色。后来,被帝王赏识的韩翃不断晋升,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作也重新被人认可。

《寒食》是韩翃仕途的转折点,成就了中唐诗歌史上一段君臣佳话。这团来自寒食节的小小火焰,摇曳着长安缠绵的春色,变成了诗书中永恒的光影传说。

熙宁九年,密州城。

大宋的密州知州苏轼,独自站在城北的超然台上。

寒食节后,密州城斜风细雨,春水映繁花。这般美景才入苏轼的眼眸,一声叹息便从他唇边逸出。春光年年如许,轻巧地欺骗世人,仿佛世界未曾改变分毫。可人间,早已不是从前。

当年,家住眉山的苏轼首次出川应试,考官欧阳修、梅尧臣对他欣赏万分。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称赞道:“读苏轼的文章,不自觉地流下汗来。实在是畅快。老夫应当避开些,留出一条路放他出人头地。”

苏轼声名大噪,京师为之折腰,每有新作完成,立刻被天下传唱。虽然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奔丧,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但仍信心满满。果然,几年后,他参加选拔非常之才的制科考试,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又四年,他入判登聞鼓院。

那些年岁,是苏轼坎坷离荡的人生中难得的好时光。年少成名,师友称誉,科举顺利,仕途平稳。一个士子想要拥有的美好,他几乎都有了。

可惜,现实折损人,总是出乎意料。

几年后,父亲去世,苏轼再次回乡守孝三年,当他还朝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众多师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飘零天涯。朝堂风雨交加,早不是他熟悉的世界。

这并没有吓倒苏轼,熙宁四年,他不畏权贵,上书直言新法过失,因而触怒新党。他只得自请出京,辗转于杭州、密州,壮志难酬。

所以,即便暮春时节的风景再美,也抚不平他内心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正值清明,应当归乡祭扫,而自己却流离外乡,心情更是难佳。

可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来访的旧友,他依然满心欢喜地招待。

“老朋友,我们聚在一起,就不要凄惨地思念故乡了。”他躬身捧出火石与茶罐,“你瞧,这是新到的明前茶,让我们烹上一壶吧。”

寒食节禁火,清明后要生新火。火石轻轻敲击,“啪”的一声,火星落下。清泉水发出令人愉悦的咕噜声,茶叶被热水蒸煮,幽香的气息充盈于斗室之中。

失意又如何,落魄又如何,只要还能活下去,我们就举酒赋诗,酣饮高歌,绝不辜负韶华。

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精神,贯穿苏轼的一生。后来,他经历过更大的波折:“乌台诗案”使他险遭杀身之祸,因直言旧党执政失误再被构陷。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他被流放海南岛儋州。

但还是这样的旷达胸怀,让他永远追寻如火般的生活激情。被贬黄州,他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贬惠州,他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办学堂,修路造桥,让这座文化荒岛被中原文化滋润,逐渐形成一代学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人生路,他一直前行,从不回头。他的背影凝成坚定的姿态,无声地鼓舞着更多人,哪怕面对惊涛骇浪,也要从容不迫,乐观旷达。

人生如潮,且向前,莫低头。

历史在线

1.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的大量诗文有讽刺朝政的不臣之心,苏轼被捕,送往御史台审讯。苏轼的性命危在旦夕,幸好王安石为他说话,才得以从轻发落。因为御史台种有柏树,许多乌鸦栖息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2.大历十才子

这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诗歌流派,据《极玄集》和《新唐书》记载:分别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韩翃也在其中。

他们以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语词优美,音律和谐,但因那个时代的风气影响,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苏轼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苏轼吟诗赴宴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