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

2020-12-14林艳葵

考试周刊 2020年93期
关键词:包容品鉴质疑

摘 要:目前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易出现弱化或缺失文化教学的现象,文章从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品鉴、中西文化的质疑与评价,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致力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包容;尊重;理解;品鉴;质疑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标中提到的文化意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因此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文化交流的学科课程。在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学习文本的是学生接触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现象、历史文化背景,学习和传播主题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多数英语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材简单,可挖掘的文化教育的内容单薄,在实践中忽视或缺失文化教学。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

现行的“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既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编排,又兼顾沿海地区学生的学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套教材根据话题设定单元,教学单元是目标语言学习的平台,呈现“文字—语篇—文化”递进式层次。因而,教师要把文本视为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又要让孩子在文本学习中认识、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播能力。

一、 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系都具有独特的模式、规则,以及蕴含其中约定俗成的文化元素。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特定的文化内涵,就无法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图,进而产生曲解。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最初阶段,求知欲旺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最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英语教师要从小帮助他们形成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以四年级上册“Unit 7 Christmas”“Unit 8 The Spring Festival”为例,这两个单元集中学习了中西方国家跨年庆祝活动的不同习俗,具有明显的文化对比性。教师在教学“跨年庆祝活动”的词组句型时,可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习俗,明确庆祝活动的不同寓意。教会目标语言“How do they spend Christmas/Spring Festival? ...”等对话后,可提出拓展性问题“Why?”来揭示主题共识,引导学生了解领会跨年习俗活动后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尊重包容文化的多样性,接受外来文化

教学“Christmas”单元时,可模拟圣诞场景,师生分角色扮演互送礼物。同时使用目标语言“Christmas is coming. What presents do you want? I want...”“Do you like...? Yes, I do. Its a nice/good...”“Merry Christmas!”等进行交流,在运用语言的同时领会并接受西方国家人群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同时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这一天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是全世界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通过这些庆祝活动表达对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二)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传承坚守民族文化精髓

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单元时,在学习运用“How do you spend the Spring Festival? We make rice cakes/dumplings. We have a family dinner. We get New Years money. We go to the fair. We go to see our friends and say Happy New Year to them.”的基礎上,重温本土文化习俗、回顾传统习俗的来历和渊源,从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涵养学生的中华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两单元教学结束,师生辨析中西方新年文化的异同,学会包容文化的多元性!西方文化中,过年侧重于祝福、感恩,期待幸运的到来;中华文化中,过年的含义更在于庆祝与团圆。同时教育学生:虽然大家都喜欢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但对于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热爱和传承。

二、 外来文化的品鉴与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品鉴理解,主要在于对主题文化进行探究,揭示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认知水平低,教材中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多篇介绍节日习俗的文本来体现,例如“Easter”“Thanksgiving Day”“Mothers Day”等。因为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

中西方节日文化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Easter”复活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基督教国家特有的节日。节日期间有许多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本单元,孩子们学习了“make some Easter eggs”“color the eggs”“hide the eggs”“look for the eggs”“pick up the eggs”等趣味性活动短语以及相关句型。在巩固运用语言的同时,可结合介绍复活节的宗教背景。利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融入“Easter”的情境中,体验并领会到“Easter eggs”“Easter Bunny”是新生命和新生活的象征,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

而“Thanksgiving Day”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因为感恩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都把感恩作为重要的内容,具有非凡的跨文化教育的意义。西方各国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各不相同,但举国同庆,其盛大程度可以与圣诞节媲美。教材第八册“Thanksgiving”单元,Part A课文介绍的是感恩节的由来,Part B介绍的是感恩节的节日活动。笔者在执教本单元时,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向孩子们展示了西方各国欢庆感恩节的热烈场面,让孩子们沉浸于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然后在Part A课文的教学中探究感恩节的由来。这样的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是为了达到“知于境、品于文、化于心、成于行”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和良好品格的塑造。

三、 中西文化的质疑与评价

评价和质疑是深度理解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也包括对潜在文化内容或观点做出价值判断。小学生具备初步的质疑、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成长的初始阶段已形成早期的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理念。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对语篇的主题文化进行质疑、评价,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思辨能力。在三年级下册“Unit 1 Birthday”一课中,有这样一组对话:Wang Tao: “Happy birthday, Sally! Heres a present for you.” Sally: “Oh, thank you! Whats this? A bird? Oh, Its a rabbit. Thank you.”在Sally的生日庆祝会上,Sally收到王涛的生日礼物,当场拆开查看礼物并表示感谢。这有别于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此时有孩子质疑:收到别人送的礼物,马上就打开看,这显得有点贪心啊!实际上,生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群,待客的方式差距很大。对于亲朋好友送来的礼物,不论礼物价格多少、贵重与否,英美人喜欢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和赞美。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礼节。而在中国,人们收到礼物时一般不会喜形于色,很少当着客人面打开礼物,怕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礼节。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不仅体现了中西方人群思维方式的不同,更体现了中西方待客文化的差异。此时,教师要在孩子們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正确评价中西方的待客文化,让孩子们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必须包容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语言学习是和生活紧密结合,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根据不同种族人群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做出得体的反应。“知于理、明于行”,课堂上点点滴滴的积累为将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品鉴、中西文化的质疑与评价,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渗透文化教育,能帮助孩子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逐步培养他们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今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孝泉.从语言的社会文化性透视中学英语文化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7(9).

[3]戴军熔.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1):43-49.

作者简介:

林艳葵,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宁化小学。

猜你喜欢

包容品鉴质疑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