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循环格局下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初探

2020-12-14秦晓昕

山西农经 2020年20期
关键词:改革

秦晓昕

摘 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是农业参与内循环的主要方向。基于基层农业部门视角,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内循环;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两个循环”的概念。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内循环被正式提上工作日程,“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今后经济工作主基调。相比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2020年4月政治局会议提及的供给侧改革,由“注重以供给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改变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势必成为内循环的驱动引擎,农业供给侧改革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    农业参与国内外循环状况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拉动经济一度占很大权重。农产品相对工业产品来说,进出口占比相对较小,但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农产口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将会承受较大压力。

1.1    粮食安全隐忧渐显

前不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预警,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受蝗灾、疫情及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越南宣布停止出口大米,俄罗斯限制出口小麦,印度同样限制了稻米的出口,先后20多个粮食出口国缩紧了出口政策。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能够保障口粮自给无虞,但粮食深加工业及饲料业所需粮食数量巨大,不可忽视[1]。

山东菏泽市玉米价格从2020年7月底开始上涨,短短1个星期,价格上涨100元/t;小麦市场价也已高于托市收购价。2020年春季时,山东省各级政府将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当作政治任务来抓,2020年秋季,山东省农业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间调研玉米种植情况,可见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同时,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控制了世界80%的大宗农产品贸易,联手操纵全球粮食价格。

1.2    农业以内循环为主体成为必然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愈演愈烈,美国及其盟国是我国重要的进出口目标国,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矛盾缓和的余地不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现在开启国内大循环模式,虽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却也是因时之策、应时之举。我国有14亿人口,市场容量足够大,建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保障产业链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明策。“粮安天下”,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形勢下,农业压舱石作用凸显。农产品天然存在刚性消费、高频消费、持续消费的特点,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仓廪实、民富足、田产丰、天下安的和谐局面,是农业内循环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上日程,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基础上,打造结构合理、供需平衡的农业供给体系。2016年“两会”上,供给侧改革被反复提及,成为新闻媒体高频词,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为关注点。

2.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农业供给整体效能和质量,使农产品在数量上更充足、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和保障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2.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外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优化农产品生产,还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2]。

3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实践

农业供给侧改革已推进数年,国家也在体制机制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业供给侧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农耕文明的传统习惯传承和积淀,也有国家政策在基层执行不到位,还有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脱节。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实现以内循环为主体,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梯次推进,稳扎稳打。依据木桶理论,把短板补齐,把长板加固,发挥木桶最大容载,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改革成果最大化。

从基层农业部门角度来看,以下5个方向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是切实可行的。

3.1    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接受能力不高,农耕传统惯性很大,小农意识浓厚,有时甚至会对新思想、新理念产生抵触情绪。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有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人力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由政府主导开展教育培训,也要让农民这一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有较强的获得感,使农民自愿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自发寻求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3.2    引导集约化生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耕地现状呈碎片化,目前,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均耕地面积0.05~0.1 hm2,以平均农户家庭人口3~5人计算,农户耕地面积多在0.16~0.46 hm2之间。因为耕地肥沃程度不同,这些本来就相对碎片化的耕地,在土地承包时又被划分好几块,大型农业机械进不去,新型农业技术不能推广,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形式相对粗放。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形式注册的农业生态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出现。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采用新技术、接受新理念,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攀升,显示出旺盛的生机。

3.3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破除劳动边际产出瓶颈

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一些留守妇女也开始加入务工行列,逐步脱离农业生产。一般妇女就地、就近务工收入2 500元/月左右,高于种地收入。这就使人们思想上产生一种误区:农业再怎么费力干,也不多产出,干脆采取简单的耕作模式,广种薄收,造成劳动投入边际产出曲线变化不明显。破解这一现象之法,就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良种良法、新型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转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减少人力要素投入。在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现实情况下,应推动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2020年小麦条锈病大面积爆发,在农户普遍主动防治意愿低下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主导招标,社会化组织投标,采用无人机集群作业,飞防飞控,有效防止了病害蔓延,保障了小麦丰产丰收。

3.4    消除面源染污,加快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废弃物急剧攀升,污染源由点状向面状分布转化,对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进程急待加速。对于基层农业农村部门来说,要认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控两减三基本”详细实施方案。基于农业农村本身固有特性,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认真研究省、市项目库中政策要求,筛选符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合理利用财政奖补资金,投资建设一批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改善的项目。山东省菏泽市针对宏村污水短期内不能并入城市管网、改厕后污水无法处理的实际情况,推广污水收集储运系统,根据农村社区人口不同,建设容量不等的污水收集装置。通过运营实践,这项农村改厕配套工程费用相对较低,农民反映良好。

3.5    推进农产品标准实施,构建农产品安全体系

长期以来,农产品只有进入工业化加工生产阶段才有标准可依,初级农产品主要在农贸市场、生鲜商超流通,质量优劣几乎全靠外观进行主观判断,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由于标准缺位,农产品领域也容易造成质量争议不易界定、农药兽药残留无法判定、“劣驱逐良币”等现象。因此,应在目前实施“三品一标”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初级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培育区域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渠道,构建农产品安全体系。佃户屯街道把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农产品生产无缝对接,把农产品实施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深度融合,把快检室建设在金河岸、秀水镇等农业生态园中,在生产环节全程监管,强化休药期管理,统一产品外观,细化口味一致性标准,实行二维码体系溯源,产品顺利进入北上广等高端市场。

参考文献:

[1]赵予新,孙红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質量兴农的路径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9(2):44-47.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